本田關工廠是跑路前兆?為救銷量梭哈電動車,廣汽本田恐成歷史?快訊
這幾天網上出現了一個傳聞,本田要關閉兩條在中國的生產線,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各一條。
這幾天網上出現了一個傳聞,本田要關閉兩條在中國的生產線,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各一條。
關閉生產線可不是什么好事,結合本田近年節節敗退的銷量,以及廣本在不久前宣布裁員近2千人,已經有自媒體給本田下了病危通知書:本田要完啦!
別急,先了解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在傳出本田要關閉兩條生產線的第二天,本田中國就在官方公眾號中確認了此事。廣汽本田將在今年10月關閉年產能5萬輛的第四生產線,而東風本田將在今年11月關閉年產能24萬輛的第二生產線,此后本田在中國的年總產能從149萬輛變為120萬輛,下降19.46%。
但另一方面,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同時在建電動車專用工廠并都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產,所以本田在國內依然擁有7條生產線,只是削減了燃油車的產能并轉移到電動車上,屆時年總產能將恢復至144萬輛。
據了解,位于廣州開發區的廣汽本田第四生產線曾是日本本田汽車專為出口而投資建設的獨立生產線,主要生產Jazz(飛度)、City(鋒范)等車型并出口至歐洲、墨西哥等市場。
2020年本田汽車(中國)與廣汽本田合并后該生產線加入后者的生產體系,除了繼續生產出口車型及零部件外也開始生產內銷車型,如雅閣。但第四生產線的年產能僅5萬輛,只占廣汽本田總產能的6.4%,關停的影響不大,位于增城和黃埔的兩大主力工廠仍正常生產。
東風本田目前擁有三條生產線,其中即將關閉的第二生產線在2012年投產,主要生產CR-V和思域等主力車型,年產能24萬輛,關停后產能將轉移至第一生產線。
回到2016年,CR-V和思域供不應求,當時東風本田的問題是產能不足,第一、第二工廠加班加點超負荷運轉仍跟不上銷量的增長,加價1萬還要等2個月才能提車的思域歷歷在目,東風本田不得不在2019年開設第三條生產線。然而數年之后主力生產線卻要關停,實在唏噓。
為什么要關停兩條油車生產線?來到2024年,中國汽車的格局越來越清晰:自主品牌強勢崛起,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合資燃油車的需求急劇下滑,大眾、本田、豐田等頭部合資品牌亦不能幸免,銷量跌跌不休。
廣汽本田的銷量在2020年達到巔峰,為80.9萬輛,也就是說幾乎吃盡了四條整車生產線的產能。然而2023年的銷量才剛剛過64萬輛,3年間下跌了近20%。到了今年廣汽本田的銷量還在失速,1-6月累計銷量20.79萬輛,同比下跌超過28%,全年銷量可能只有40余萬輛。
2020年同樣是東風本田的銷量巔峰,達到85.03萬輛,理論上超過了三條整車生產線的總產能。但東風本田的年銷量也在三年間下跌了近3成(61.37萬輛),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亦只有20萬輛出頭。用兩個合資公司上半年的銷量計算,本田的產能利用率只有25%左右。
雅閣、CR-V、思域等王牌車型不再是銷量榜常客,但更令本田難受的是不得不卷入車市價格戰中。為了保住銷量,我們可以看到14萬的雅閣和13萬的皓影,消費者固然大喜但經銷商都說現在是賣一輛虧一輛,近兩年已有不少本田經銷商因持續虧損而倒閉。
寶馬在7月中率先宣布退出價格戰,采取一系列措施“降量保價”——包括減少產量和回收優惠以保證經銷商有健康的經營狀態,有部分苦于價格戰的合資品牌已表示會跟進。
雖然本田尚未有明確的表態會退出價格戰,但51君相信本田不會任由經銷商虧損持續,此次關閉兩條燃油車生產線除了能降低生產成本,也能通過控制產量配合車型價格回升。
所以本田不是只有關閉生產線而是“產能優化”,削減需求下滑的油車產能同時建設新的電動車產能,而總產能不會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本田為國內市場規劃了20多萬輛電動車產能,但現實真的會如本田設想那樣美好嗎?
根據本田的電動化戰略,預計在2027年前在中國市場投放10款純電動車型,到2035年純電動車銷售比例達到100%,新建的電動車生產線顯然是為此準備的,但問題是本田的電動車并不具備能達成年銷20萬輛的競爭力,更何況巔峰時期百萬輛的規模。
純電品牌e:N的表現持續低迷,即使大力促銷但單一車型月銷量很難超過1千輛,本田甚至不愿意單獨公布純電車型的銷量,而是將HEV和PHEV也歸類成“電動化車型”來讓數據好看一點。
究其原因,“油改電”只是其次,關鍵是產品力平平售價卻不低,極不平衡的性價比很難讓消費者拿出支持的勇氣。而所謂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的新品牌“燁”雖未正式上市,但光是殺馬特的造型就讓網友提前點一首《涼涼》送給本田。
我們不否認本田在燃油車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但在新能源時代本田似乎已經徹底迷失,拋開技術層面不說,連審美都下降至三線國產品牌的水平,又談何與比亞迪等頭部自主品牌競爭?
本田提前布局的20多萬輛年產能似乎是太樂觀了。當然,假如銷量還是不如預期,也可以變回兼容出口的生產線,畢竟本田現在就有出口奧德賽和ZR-V等車型,標致雪鐵龍、現代等品牌衰敗后都有將生產線內銷轉出口。
合資油車賣不過國產電車,合資電車更是賣不過國產電車,在這種“兩頭堵”的情況下合資品牌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與國產品牌打價格戰,據說有合資品牌的中方向外方提出采用更多國內供應商以及降低生產車型的技術轉讓費,但都遭到拒絕。
可見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合資雙方的經營理念已出現分歧,中方不再依賴外方的技術和供應鏈,而外方來中國的目的只有賺錢,賺錢比盲目打價格戰拼銷量重要,傳統合資模式或許已經過時了。
廣汽與本田的合作還有數年就到期,據說廣汽本田內部已在考慮雙方退出的可行性,亦有南北本田合并的傳聞。萬一成真的話,廣汽本田、東風本田都將成為歷史,本田在中國的業務全部回到日方手上。
不管繼續合資還是單飛,以本田現在的產品力,真的那么自信產能不會過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