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銷量利潤雙殺的廣汽,馮興亞拿什么熬過長夜?汽車
2025年春,廣汽集團一季度財報用慘烈形容也不為過:營收暴跌7.95%,凈利潤更是斷崖式下跌159.7%,虧損7.32億元,創下近年來最差紀錄。
2025年春,廣汽集團一季度財報用慘烈形容也不為過:營收暴跌7.95%,凈利潤更是斷崖式下跌159.7%,虧損7.32億元,創下近年來最差紀錄。
曾經躺著靠合資品牌數錢的廣汽,如今被市場按在地上摩擦——合資板塊淪為流血窟窿,自主品牌難當大任,一場關乎生死的斷腕自救,已從豪言壯語變成了刺刀見紅的突圍戰。
面對這一困境,馮興亞高舉自主品牌大旗,誓言要帶領廣汽走出陰霾。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傳祺和埃安的技術儲備,真的足夠強大嗎?它們能否成為廣汽走出至暗時刻的領路人?
合資崩塌,廣汽被時代甩得有多遠?
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返!曾幾何時,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是妥妥的利潤提款機,2020年兩者貢獻了集團82%的凈利潤。
但2024年,廣本銷量暴跌26.52%,廣豐狂跌22.32%,2025年一季度即便靠“骨折價”勉強換來廣豐3.55%的銷量增長,卻讓毛利率跌到了冰點。
更慘的是,廣汽為打價格戰砸下的促銷費同比激增10.62%,結果銷量不增反降,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曾經的搖錢樹如今成了賠本買賣,將廣汽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
油改電轉型反成了催命符
當比亞迪用DM-i技術橫掃市場、新勢力靠智能座艙圈粉時,廣汽的合資車還在“油改電”的泥潭里掙扎。
2024年上市的廣本極湃,就是燃油車換了個電動車殼,續航僅420km,車機還是2019年的老舊版本,被網友嘲笑。
而同期比亞迪宋PLUSEV續航605km,車機流暢度領先三代。日系品牌的傲慢讓它們錯失轉型先機,2018年豐田章男還在嘲笑電動車是玩具。
2021年本田拒絕開放底層架構,等到2024年廣汽豐田bz4X上市,市場早已被新勢力瓜分完畢,2025年合資品牌市占率跌破40%,曾經的日系雙雄終淪為市場邊緣人。
傳祺的中年危機與埃安的B端依賴癥
當馮興亞接過交接棒,喊出“自主品牌大旗”時,面對的不過時市場的質疑:傳祺和埃安,真的能打嗎?
成也MPV,困也MPV。傳祺靠MPV打下江山,7年賣出70萬輛,卻把自己困在了商務車專業戶的標簽里。沒錯,傳祺正在迎來中年危機!
2025年一季度銷量同比暴跌19%,新推出的“向往”系列即便拉來華為智駕背書,仍被吐槽設計老氣橫秋、智能化體驗落后新勢力半代。
新時代要的是能玩游戲、支持語音交互的智能座艙,而傳祺品牌老化成了硬傷。
成也低價,敗也低價的埃安。埃安2024年靠低價車型在網約車市場沖量,銷量突破40萬輛,卻把品牌溢價徹底砸穿。
2025年一季度銷量同比下滑3.61%,畢竟誰愿意花15萬買一輛滿大街跑的出租車同款?曾經沖擊30萬元市場的埃安LX,如今終端成交價跌破20萬,網約車專用標簽成了C端突圍的最大阻礙。
技術上,埃安的彈匣電池曾靠安全賣點出圈,但隨著寧德神行、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普及,優勢不再;喊了三年的超充技術,落地進度還落后小鵬800V平臺1年,低端化讓技術光環黯然失色。
馮興亞的底牌還能撐多久?
馮興亞拋出番禺行動,計劃3年推22款新車、與華為共建高端品牌,看似野心勃勃,實則暗藏隱憂。
傳祺的i-GTEC2.0智電平臺和華為乾崑智駕,落地效果遠不及預期。第三方測試顯示,傳祺ADiGO系統在城市復雜路況接管率高達18%,平均每5分鐘就得司機介入,而華為ADS3.0同期數據僅5%;
埃安的彈匣電池能量密度210Wh/kg,落后于寧德神行(255Wh/kg)和刀片電池(240Wh/kg),超充技術遲遲未大規模上車。
尤其2024年廣汽扣非凈利潤巨虧43億元全靠23.55億元政府補助續命,研發投入下滑也在意料之中,技術迭代后繼乏力。
此前廣汽也想合作又不想舍棄自研,結果就是在兩者之間反復橫跳,既想保持技術獨立,又怕跟不上新勢力步伐,結果兩頭不靠岸。
傳祺向往系列搭載華為智駕,卻堅持用自研的卡頓車機,體驗割裂被用戶吐槽;
埃安一邊宣傳自研超充技術,一邊依賴低價網約車沖量,高端化進程屢屢受挫。反觀賽力斯綁定華為、比亞迪全產業鏈自研,廣汽的戰略搖擺讓其陷入半自主尷尬,120億元的研發投入卻沒砸出一項真正領先的技術。
斷腕重生,廣汽差的不止三步
首先撕掉身上固有標簽,傳祺必須打破其依賴癥,推出純電轎跑、增程等年輕化車型,改變以往的刻板印象;直面用戶差評。
埃安要徹底去B端化,建立獨立渠道,推出C端專屬的高端車型,與網約車業務切割,重塑品牌形象。
其實就技術而言,廣汽的技術儲備并不弱,缺的是快速轉化能力。但別讓別讓PPT害死未來。此時放下身段開放合作,比如學長安與華為深度綁定,成立獨立項目組,讓華為工程師駐廠調校。
如果說廣汽最大詬病,體制慣性無疑轉型最大阻力,也是很多國企病:凡事講究流程,階級固化。馮興亞要做的打破風險控制優先的保守思維。
寫在最后:
如今的汽車市場,淘汰賽已進入讀秒階段。車企各自發力,華為問界M9截胡商務人群,小米SU7收割年輕用戶,就連吉利銀河、長安深藍都在加速超車。
而廣汽呢?還在為 65% 的燃油車產能如何處理抓耳撓腮,為每年 50 億的新能源積分缺口焦頭爛額。馮興亞的壓力可想而知。關鍵是你敢押注這樣的老牌車企能逆風翻盤嗎?
或者說,在這個 慢半拍即死的時代,廣汽還有資格說 “我再想想” 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