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裁員近40%,喜馬拉雅為了上市也是拼了快訊
話說,喜馬拉雅的上市史,那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啊。
話說,喜馬拉雅的上市史,那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啊。光上市就折騰了好三四次了。比如說,八姐記得,早在2021年5月,喜馬拉雅就預備在納斯達克上市,結果4個月后撤回了美股IPO申請;同年9月,其于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請, 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最近一次在2022年3月,喜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目前也已顯示失效。不過,前兩天,契而不舍的喜馬拉雅,又雙叒叕在港股遞交了上市申請。
愛馬,這次,喜馬拉雅能不能順利上市呢?愛馬,這可真是門玄學。
為毛這么說呢?那就是,八姐覺得吧,喜馬拉雅的這個招股書確實顯示了,這日子不好過啊。一方面,喜馬拉雅盈利了,而且用戶大盤還挺穩的,另一方面呢,這個盈利不是建立在高增長上的,而是建立在裁員和內部縮減成本之上的,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長已經陷入停滯。
而在當下這樣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喜馬拉雅會不會第四次上市還鎩羽而歸呢?那咱們就只能且走且看了。
下面咱們來簡單說下喜馬拉雅招股書里的關鍵點。
1,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長幾乎停滯。
根據招股書,喜馬拉雅在2022年之前,營收都保持超過40%的同比增長。而2022年,這一營收增速下降為3.5%,2023年更是跌至僅為1.7%,近乎停滯。
喜馬拉雅坦言,這與大環境有關。
2,喜馬拉雅的用戶大盤還在,但已現頹勢。
盡管與2021年月平均用戶增長超過20%相比,2022年、2024年的同比增長8.7%和3.9%都屬于大幅下滑了,但八姐覺得,考慮到喜馬拉雅在大規模的降本增效,用戶不跌就算不錯,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喜馬拉雅的大盤還是比較穩的。
當然,中間有幾個數字還是不太好看的。比如,日活躍用戶在月活用戶中的占比,逐年下滑,表明用戶粘度的下降。再比如,日活用戶的日均收聽時長也在2023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比22年下降了12分鐘。與此同時,付費率也在2023年出現了下滑。
這都表明喜馬拉雅的的用戶粘度還是有下滑風險的。
3,喜馬拉雅的盈利來自于裁員和壓縮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備受虧損詬病的喜馬拉雅終于在2023年實現了盈利。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的同期凈利潤分別約為-51.06億元、37億元、37.36億元;調整后凈利潤分別為-7.18億元、-2.96億元及2.24億元。
不過,喜馬拉雅的盈利更多地是來自內部的壓縮成本。
比如裁員。根據招股書,2023年,喜馬拉雅的員工數比2021年減少了近40%。
與此同時,2023年,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也減少了7%,主要是由于給內容創作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分成下降了12.9%。
再比如,喜馬拉雅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為21.1億元,較2022年下降2.1%,較2021年下降了21%。
當然啦,既然盈利了,喜馬拉雅為啥又有繼續沖擊上市呢?估計啊,一方面還是,喜馬拉雅老股東們有著巨大的退出壓力。畢竟,最早的投資者,投資時長已經超過10年了。
另一方面吧,就是喜馬拉雅在一級市場估計融資遇到了困難,也就是說,原有的股東們都不愿意再投入了,新的投資方又找不到,而喜馬拉雅賬上的現金又不是很多,所以,只能再度沖擊上市了。
根據喜馬拉雅披露的信息,自2020年那一輪9億美元的融資后,喜馬拉雅至今都未再融過資。2022年申請上市時,喜馬拉雅僅融資1億美元,但擁有騰訊、小米等豪華投資者的喜馬拉雅,最終都沒有人愿意為其抬轎子,可見融資艱難。
而喜馬拉雅在經過兩年的內部裁員和壓縮成本后,即便已經實現了盈利,但賬上現金也不多,想要干點事情還真是難。比如根據招股書,截至今年2月底,喜馬拉雅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1億元,流動負債(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后)也僅僅是打平。也就是說,這點現金還真是捉襟見肘的。
再疊加上,喜馬拉雅上一輪融資時,恰好遇上中概股在2020年疫情初期的高光時刻,估值達到了43億美元,約合300億元。而現在,很多公司的市值已經跌去了2/3,那么喜馬拉雅的估值在多少合適呢?市場給得價格過低的話,后幾輪進入的投資機構會樂意嗎?
且看喜馬拉雅第四次沖擊上市,能否以成功告終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