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清倉京東:昔日盟友緣何分道揚鑣?快訊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并非唯一撤離京東的戰略投資者。
在資本市場變幻莫測的舞臺上,沃爾瑪(NYSE: WMT)與京東(JD.O)這對昔日的“黃金搭檔”,如今卻以一場清倉減持的戲碼黯然收場。這一消息不僅震驚了業界,更引發了廣泛的猜測與反思,其背后隱藏的,遠不止表面上的資金配置優化那么簡單。
想當年,沃爾瑪于2016年戰略投資京東,雙方攜手在零售與物流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一時風光無限。沃爾瑪不僅持有京東9.4%的股權,更成為僅次于劉強東的第二大股東,雙方的合作被視為互利共贏的典范。然而,時過境遷,隨著沃爾瑪逐步撤離中國市場,這段合作也悄然生變。如今,沃爾瑪清倉京東股票,昔日的盟友瞬間變為陌路,這背后透露出的是對未來合作前景的深深憂慮。
盡管沃爾瑪官方給出的減持理由是二季度業績放緩,需要回籠資金優化資本配置,但這一解釋顯然難以服眾。從財報數據來看,沃爾瑪的營收、運營利潤及凈利潤均實現了穩健增長,現金流也依然充裕。因此,資金壓力并非沃爾瑪清倉京東的真正原因。那么,是什么讓沃爾瑪對未來的投資信心如此動搖?答案或許在于京東自身的業績表現。
近年來,京東雖然整體業績保持增長,但增速卻顯著放緩。今年上半年,京東營業收入達到5514億元,其中第二季度營收2914億。但是兩項同比增速分別只有3.87%和1.2%。其中最為核心的零售業務營收增速竟然只有3.03%,增長幾乎陷入停滯。
與此同時,京東的收入增長過度依賴物流和平臺廣告服務,而這些業務的增長潛力也日益受限。相比之下,拼多多等競爭對手憑借低價和下沉市場策略異軍突起,業績表現搶眼。這種鮮明的對比,無疑讓沃爾瑪對京東的未來前景產生了嚴重的擔憂。
面對競爭壓力,京東也試圖通過戰略轉型來尋求突破。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京東的轉型并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劉強東回歸后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回局面,但股價的持續下行卻暴露了市場的悲觀情緒。投資者對京東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這種情緒也傳染到了曾經的盟友沃爾瑪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并非唯一撤離京東的戰略投資者。在此之前,高瓴資本、騰訊等已紛紛減持或清倉京東股票。這些投資者的集體逃離,無疑給京東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作為京東的初期支持者之一,高瓴資本早在2010年就向京東注入了約3億美元的資金,持股比例高達20.37%。京東上市后,高瓴資本繼續保持其作為第三大股東的地位,持有11.31%的股份。然而,自2018年二季度起,高瓴資本開始逐步減持京東股票,特別是在劉強東事件后,其持股量大幅縮減至2100萬股。進一步地,到了2024年一季度,高瓴資本對京東的持股再次大幅縮減,從1358.5萬股降至416.2萬股,減持了超過900萬股。
騰訊,作為京東的長期支持者,也在2021年12月采取了重大行動,通過中期派息的方式,將其持有的約4.6億股京東股權分發給其股東,這一舉措直接導致騰訊對京東的持股比例從原來的17%銳減至2.3%,從而失去了京東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也辭去了京東董事的職務,這進一步體現了騰訊與京東之間關系的變化。
在零售行業的激烈競爭中,沒有誰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沃爾瑪與京東的合作曾是業界的一段佳話,但如今卻以清倉減持收場。這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無論企業曾經多么輝煌,都必須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否則終將被時代所拋棄。
沃爾瑪清倉京東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資本運作,更是對零售行業未來走向的一次深刻反思。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里,唯有不斷求變、勇于創新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