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虧6年半的青云科技,還在夾縫中求生快訊
10月30日,“國內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披露了2023年三季度財報。
10月30日,“國內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披露了2023年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青云科技三季度實現營收8183.77萬元,同比增長7.74%;歸母凈利潤為-4128.83萬元,扣非凈利潤為-4375.16萬元。前三季度來看,青云科技實現營收2.57億元,同比增長10.20%;歸母凈利潤為-1.23億元,扣非凈利潤為-1.27億元。
整體來看,青云科技目前仍處于虧損泥潭中,但相對2022年同期則實現了減虧。青云科技在財報中也對這一變化做出說明,“公司力行降本增效,期間費用、營業成本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公司發展核心優勢產品,毛利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因此年初至報告期末及本報告期虧損較上年同期有所縮減。公司控制成本,支出項減少,年初至報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有所縮窄。”
即便如此,青云科技仍未擺脫虧損命運。「數智研究社」發現,從2017年至今,青云科技已經連續虧損了6個完整的財年。2023年前三季度,青云科技還在虧損中。
「數智研究社」發現,青云科技在上半年年報中曾公開坦言,云服務業務面臨激烈競爭且目前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在規模、品牌等方面與行業領先企業均存在較大差距,競爭壓力較大。
不難看出,在云計算市場,青云科技還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機會。
深陷虧損泥潭
青云科技,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作為最早布局混合云市場的公司,青云科技于2021年3月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混合云第一股”。上市首日,盤中一度觸及98元/股的高點。
「數智研究社」獲悉,混合云是融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一種模式,也是近年來云計算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一般來說,公有云的核心客戶以企業為主,但企業出于安全考慮更愿意將數據存放在私有云上,但同時又希望獲得公有云的計算速度和資源配置,混合云的存在完美解決了企業的這一需求,幫助企業兼顧公有云的成本和私有云的合規安全,最終降低了企業成本。
從市場規模看,市研機構Gartner曾在《中國混合云運營的三個重要經驗》報告中提及,中國混合云采用率在2021年達到42%左右,預計2024年有望突破70%,屆時將遠超全球平均50%的水平。
也就是說,混合云這一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無疑,青云科技目前就處在這一增長空間里,應該“青云直上”才行。但現實情況是,青云科技的業績一言難盡。
從業務類型來看,青云科技主營分為云產品業務和云服務業務兩大部分。其中,云產品業務主要向客戶提供相關產品的實施、駐場維保、售后支持等服務,當然也包括客戶的定制化開發和項目管理服務等,而云服務業務則主要是向服務器廠商采購服務器及相關配件,并向網絡設備供應商采購交換機等網絡傳輸設備,向數據中心服務商采購機柜、帶寬、IP和光纖等電信資源。從業務收入構成來看,青云科技的云服務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核心營收的來源,占比維持在6成左右。
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2022年,青云科技云產品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68.64%、68.06%和58.69%。2023年上半年,青云科技云產品業務收入占比降至54.54%。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降幅。從數據來看,這一核心業務占營收的比重逐年下滑。
在核心業務營收占比逐年下滑時,云服務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則出現了回升。從2020年至2022年,云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31.36%、31.94%和41.17%,這三年間好像還一片欣欣向榮。但2023年上半年,云服務業務收入占比突然降至15.15%。
「數智研究社」發現,青云科技的兩大業務中,云產品業務的毛利一直維持為正,而云服務業務的毛利則一直處于負數區間,但好在基本面一直在扭轉向好中。2020年,云產品的毛利率還在30%以上,云服務毛利則為-31.76%。到了2023年上半年,云產品毛利增至54%左右,云服務的毛利則為-10.4%左右。
基本面一直在扭轉向好,但因主營毛利率不盡如人意,青云科技的綜合毛利率也沒好到哪里去。2021年,青云科技的綜合毛利率為4.28%,2022年回升至12%左右,2023年上半年也回到25.02%的高點。但回頭看,從2019年至2020年,青云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均維持在雙位數。目前看雖有回暖,但能持續多久也是未知數。
多重因素影響下,青云科技還沒能從虧損泥潭中爬出來。從2017年至2022年,青云科技歸母凈虧損分別為9647.78萬元、1.49億元、1.90億元、1.63億元、2.83億元和2.44億元。如果加上2023年上半年的虧損,青云科技6年半以來虧損已經超過了12億元。
云計算持續內卷
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輔以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廣,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強烈需求的加持下,包括政府機構、能源交運、制造零售等在內的龐大的傳統企業逐步接受了上云的商業模式。
目前,傳統企業正處于熱火朝天的數字化轉型階段,雖然模式和產品尚不成熟,但對于云計算的需求卻在不斷增長。當然,不斷增長的云服務需求對于云產品的穩定性、兼容性等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知名的云計算廠商騰訊云、阿里云等看到了傳統企業的這一需求,并紛紛向下兼容。而青云科技,開始面臨這些巨頭們的競爭和圍攻。
畢竟,從市場規模來看,一家市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中國云技術設施數據顯示,2021年時,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和百度云位列市場份額前四,其中阿里云獨占37%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四大巨頭累計瓜分了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超過8成的份額。中小云計算廠商青云科技,想要突圍似乎有難度。
好在,青云科技沒有選擇坐以待斃的道路。
面對巨頭們的圍攻,青云科技也嘗試在經營策略、戰略等方面進行轉型。業績報中,青云科技表示,“未來云服務業務要避免與公有云巨頭進行直接競爭,要更加關注公司更擅長的傳統企業客戶的穩定需求,減少互聯網客戶自身業務波動帶來的收入的不確定性。在混合云的發展趨勢前,公司將云服務業務作為混合云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有望給公司貢獻新的收入增長來源。”
同時,在AI和大模型爆火的當前,青云科技也表態,“AI算力服務已經成為公司非常重要的新的增長點,未來會把AI算力服務作為公司戰略級業務,核心資源也會向這一業務傾斜。”
青云科技的打法很明確,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主攻垂類傳統企業的定制化需求和服務,服務好一類客戶,服務好專業性客戶,就可以了。這么看,青云科技想要從大廠的圍攻中突圍,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數智研究社」看來,青云科技可以趁著目前政策支持,在國家“東數西算”的大工程中做大做多貢獻。畢竟,云計算的規模還在“青云直上”。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3)》顯示,2022年云計算規模達到4550億元,2024年將突破萬億元關口“。前途無量。
青云科技CEO黃允松也曾在公司上市時展望未來,“盈利問題能夠在三年內解決。“但時至今日,盈利問題仍然是青云科技的老大難題。前景雖然十分光明,但道路無疑十分坎坷。在2023年的當前,青云科技想要在競爭中突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