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信任危機”,質量竟成軟肋?汽車
2025年開年沒過多久,奔馳便再次因質量問題受到了大家的關注。2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顯示,奔馳及北京奔馳宣布召回超2.8萬輛汽車。
2025年開年沒過多久,奔馳便再次因質量問題受到了大家的關注。2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顯示,奔馳及北京奔馳宣布召回超2.8萬輛汽車。此次召回雖被官方稱為“消除潛在風險”的常規操作,但反映在近期奔馳銷量下滑,折射出這家百年豪華品牌的多重困境。
召回頻發,逐步消磨信任
此次召回分為三個批次,13輛進口S級車型因售后軟件升級錯誤導致排放超標、1.7萬輛國產E級車型因傳動系統軟件版本問題影響儀表顯示及排放合規性、1.07萬輛國產E級車型因傳動軸聯軸節制造缺陷,極端情況下可能斷裂導致動力中斷。
盡管官方強調“免費修復”,但問題根源直指奔馳在軟硬件開發、生產流程及供應鏈管理中的疏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奔馳已累計召回137.7萬輛汽車,位居國內品牌召回量第三,涉及輪速傳感器、電氣系統等核心部件缺陷。頻繁召回不僅耗費企業成本,更削弱了消費者對“德國工藝”的信任,大家都認可豪華品牌的溢價本應建立在可靠性與安全性之上,而非反復修補的“危機公關”。
銷量暴雷,顧左右而皆不成
召回風波恰逢奔馳市場表現的“至暗時刻”。2024年,奔馳在華銷量71.4萬輛,同比下滑6.7%,歐洲市場同步萎縮,凈利潤腰斬,更嚴峻的是,因其電動化轉型明顯滯后:2024年前三季度,奔馳純電車型全球銷量同比下降22%,中國市場僅交付2.64萬輛新能源車,遠低于寶馬的8萬輛。
盡管奔馳曾高調宣布“全面電動化”戰略,但實際產品迭代速度與市場接受度均未達預期,反被大眾、寶馬等對手以模塊化平臺和低價車型搶占先機。
安全爭議,國內國外全失守
若說召回與銷量下滑是“慢性病”,去年的安全事件則讓奔馳的聲譽雪上加霜。2024年中旬,韓國馳電動車起火案例引發輿論嘩然,雖未明確歸因于設計缺陷,但火災的的事實已經擺在案上,自然是免不了多方質疑。
不僅僅是國外,在懂車帝的大型碰撞測試中,作為奔馳看家門面的“大G”和邁巴赫也因車身結構強度不足、安全氣囊觸發異常等問題評分墊底,這些事件與此次傳動軸斷裂風險疊加,進一步動搖了消費者對奔馳“德國出品”的認知。
奔馳的困境其實很好理解,其過度依賴燃油車時代的品牌溢價,未能及時適應電動化、智能化需求。更關鍵的是,頻繁召回與安全事故形成“負面循環”,用戶忠誠度下降、市場份額被新勢力蠶食,而利潤縮水又限制了技術投入能力,這對于靠品牌溢價支撐的奔馳來說,猶如是在狂擊軟肋。
汽車網評:如今中國消費者已早不是盲目消費的“土豪”,當大家都知道原來新勢力的產品能這么優秀時,“三叉星徽”能給消費者帶來的東西貌似越來越少,即便是情緒和社交價值也越來越低。奔馳若是再不向消費者低頭,在競爭白熱化的全球汽車市場中,這家百年車企只能面臨比召回更嚴峻的生存挑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