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北京麒麟社門店關停:線下業務受挫、線上轉化瓶頸加劇,連年虧損的Keep如何破局?快訊
8月29日,Keep位于北京市望京麒麟社的自營門店已停止運營。至此,其線下業務Keepland僅剩2家自營店、22家合作店,距離3月底的“6家自營店、108家合作店”體量,再度減少近五分之四。僅時隔5個月。
文|羅曾
繼3月撤離廣州后,Keep線下再度收縮。
中華網財經獲悉,8月29日,Keep位于北京市望京麒麟社的自營門店已停止運營。至此,其線下業務Keepland僅剩2家自營店、22家合作店,距離3月底的“6家自營店、108家合作店”體量,再度減少近五分之四。僅時隔5個月。
線下收縮、拓展不利,在業內人士看來,并非Keep獨有,而是整個健身行業面臨的普遍現象。因此,Keepland的關店,或也是其戰略調整的方向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心回歸線上的Keep,承載的壓力也并不小。
不久前,Keep披露了2024年中期業績,總營收10.37億元,同比微增5.4%,營收增速自2020年始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公司仍未擺脫虧損困境,上半年經調整凈虧損錄得1.61億元,自2019年至今,已累計虧損24.21億元。
而這其中,更令Keep焦慮的,或是會員轉化的問題。半年報顯示,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和平均月度訂閱用戶分別為2966萬和328萬,滲透率僅為11.1%。盡管Keep在線上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但用戶付費意愿不高,轉化面臨瓶頸。
線下折戟、線上承壓,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的Keep,又有何破局思路?
時隔5個月,Keep線下門店再度收縮近五分之四
“2024年8月29日起,停止對望京麒麟社自營店的運營,自營門店還剩摩方和雙井兩家。”日前,Keep相關工作人員向中華網財經表示。而據Keepland會員透露,今年年底剩余兩家自營店或也將全部關閉。
雖Keep官方未對此作出回應,但從當前進展來看,Keep線下業務正走向尾聲。
Keep自2015年成立以來,迅速在線上健身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憑借豐富的課程內容、精準的算法推薦和活躍的社區氛圍,吸引了大量用戶。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用戶需求的多元化,Keep開始意識到單純依賴線上模式已難以滿足所有用戶的健身需求。
于是,自2018年起,Keep踏上了線下拓展的征途,試圖通過開設線下門店,將線上資源與線下體驗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線下”的全場景健身生態,并相應推出Keepland。
關于Keepland,據官方介紹,是Keep于2018年開設的線下城市運動空間,可為用戶提供數十種訓練課程和指導,以帶來更加豐富的健身體驗。
在成立之初,Keepland以自營模式進行探索,在北京、上海曾一度開出近20個網點。然而,隨著運營成本的不斷攀升,Keepland在2022年決定轉變策略,開始向輕資產轉型。
新的模式下,Keepland與傳統健身房相配合,由后者提供場地,前者負責團課教練及課程代運營方面的資源。借“全城團課49元”的極致性價比,擁有Keep給予的線上流量,加持單次付費約課消費模式的Keepland,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嘗鮮。
基于對Keepland的看好,Keep曾做足了擴張計劃。2022年,相關負責人對外稱,未來一年,Keep優選健身館計劃門店數量將達到100家,做到可以隨時隨地觸達用戶、服務用戶。此后,Keepland也的確保持著門店快速增長的趨勢。
然而,好景不長。2024年3月,Keep被曝出旗下Keepland小程序目前已無法預約廣州課程,全線關閉。于是,曾被當作Keepland重點拓展城市,并在2023年計劃新增80家門店的廣州,消失在Keep的線下版圖。
時隔5個月,緊隨其后的另一重點城市北京,門店數量也收縮近五分之四,Keepland自營門店僅剩兩家還在“苦苦支撐”。
“線下門店的關閉并非Keep特有的戰略失誤,而是整個健身行業面臨的普遍現象。”談及線下門店頻繁關閉的原因,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中華網財經表示,首先,數字化轉型使得用戶可以在家中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健身,減少了對線下健身房的需求;其次,線下健身房的運營成本較高,包括租金、設備維護等,而線上平臺則具有較低的運營成本;再者,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更多用戶選擇在家健身,進一步減少了對線下健身房的需求。
事實的確如此。《2023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商業健身俱樂部36447家,環比下降8.01%;健身工作室42177家,環比下降7.36%;全國線下付費健身會員6975萬人,環比下滑了2.38%。此外,2023年主流城市健身俱樂部單店月均收入為40.2萬元,同比下滑12.42%;主流城市健身工作室單店月均收入為9.8萬元,同比下滑3.06%。
與此同時,從用戶反饋來看,Keepland同賽道的競爭對手,如超級猩猩、樂刻等,也面臨著閉店的困境。縱觀行業整體,商業健身俱樂部和健身工作室的數量下降,線下付費健身會員數量也在減少,線下健身房的生意似乎舉步維艱。
線上增速放緩,虧損仍在持續、面臨用戶轉化瓶頸
事實上,相較于競爭對手,Keep線下業務Keepland在公司整體業務的占比并不高,線上反而是其重頭戲,自有產品及線上會員付費業務等貢獻超9成營收。
不過,令Keep焦慮的是,線下門店頻頻關閉的情況下,Keep的線上業務表現也并未如預期般強勁。近年來,Keep的財報透露出了一定的財務壓力。
數據顯示,2019-2024年上半年,Keep營收分別為6.63億元、11億元、16.20億元、22.12億元、21.38億元和10.37億元,經調整虧損凈額3.66億元、1.06億元、8.26億元、6.67億元、2.95億元和1.61億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Keep營收增速持續下降,累計虧損了24.21億元,仍未實現盈利。
就目前來看,Keep主要營收結構仍然是三大板塊,分別為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即消費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前兩者是公司主要的增長引擎。2024年上半年,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即消費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的收入分別為5.01億元、4.37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48%、42%,合計貢獻了9成收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的占比首次出現下滑。這背后,與Keep用戶付費意愿不高,轉化面臨瓶頸不無相關。半年報顯示,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和平均月度訂閱用戶分別為2966萬和328萬,滲透率僅為11.1%。
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看來,Keep線上業務增長與用戶付費意愿不高之間的矛盾,根源在于價值感知不足、個性化體驗欠缺與市場同質化競爭。
“首先,市場上健身類應用眾多,競爭激烈,導致用戶選擇余地大,付費意愿降低。其次,用戶對健身類應用的信任度尚未建立,對于付費內容的質量和價值存在疑慮。再者,用戶對健身的需求并非剛性,付費動力不足。”中國民協元宇宙工委創會、世界數字技術院元宇宙委員會秘書長吳高斌進一步補充到。
支培元認為,Keep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擁有巨大的機遇。通過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強化內容與社區建設,探索多元盈利模式,Keep有望在競爭激烈的健身市場中持續成長。
從AI賦能到跨界合作,“C到B”的新探索能否順利破局?
事實上,內容生態建設和社區互動對于健身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面對內容同質化現象的加劇、課程搬運情況的頻繁出現,作為互聯網健身平臺,Keep應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建議,Keep可以通過提高內容質量與個性化服務,強化用戶價值感知;優化用戶體驗,簡化付費流程;引入分層付費模式,提供多樣化定價策略;增強社區互動和用戶獎勵機制,建立忠誠計劃。在加強社區建設方面,激勵用戶生成內容(UGC),如分享健身成果和經驗;舉辦線上線下活動,促進用戶間的交流與互動;引入問答、挑戰賽等互動元素,提高參與度;培養核心用戶群體,形成意見領袖帶動社區氛圍;利用算法推薦促進個性化社區體驗。
此外,從營收結構來看,Keep的主要依賴C端消費,收入來源仍然是會員費,課程及產品銷售等,盈利模式有待突破。
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創始發起人袁帥指出,除了傳統的會員費和課程銷售外,Keep可探索廣告合作、品牌贊助、電商銷售健身裝備與補劑、健康保險合作等多元化渠道。“特別是健康管理與生活方式服務的延伸,如智能穿戴設備聯動、健康數據分析、定制化營養方案等,這些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增長空間;同時,考慮開發B端市場,為企業提供員工健康管理解決方案,也是值得嘗試的新方向。”
事實上,Keep也在主動找尋新故事。
據悉,Keep在2023年及之后加大了對AI技術的投入,提升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比例。例如,在今年3月末發布的App 8.0版本中,Keep引入了更多由AI技術制作的官方課程,并計劃將跑步路線從10萬+條擴充至500萬條。截至5月,Keep聯合創始人彭唯表示,在線的5000節官方課程中,已有15%是由AIGC產出。
與此同時,在“智能硬件+AI大模型”方面,Keep于今年1月與OPPO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包含算法和AIGC大模型、健身硬件研發、品牌和營銷合作、智能設備與APP聯動等各個方面,不過目前,似乎暫未激起過多水花。Keep在財報中提到,接下來,還將探索在海外推出AI運動產品組合,以及探索產業鏈合作的機會,來實現商業價值的持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8月27日,Keep與平安健康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智能硬件+醫健服務"的合作模式。
至此,種種嘗試的背后,既反映出Keep急于尋找新增長點的焦慮,也是其開拓盈利空間的努力。然而,面對市場的期待與競爭的壓力,Keep的每一步嘗試都需謹慎而堅定。從線上到線下,從C端到B端,Keep能否順利編織一張覆蓋全方位、多層次的健身生態網絡,成功解鎖新增長點,從而實現商業價值的持續提升?一切有待后續觀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