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場狂熱消退,區塊鏈真問題浮現區塊鏈
加密貨幣運動應該成為什么樣子?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什么?在這個趨勢中,人們如何自我定位?在2018年的時點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社區代表了什么?
比特幣在6500美元上下徘徊,而以太幣則跌落到300美元以下,很多代幣價值歸零,貝寶(Paypal)前首席執行官比爾?哈里斯(Bill Harris)本月表示,比特幣也將歸零。
行情如此蕭條,以致最近幾周,很多主流媒體都開始用“加密貨幣處在危機中”之類的標題來報道正遭受重創的加密貨幣市場。
然而對于關注加密貨幣領域長達5年或更長時間的幣圈老人來來說,很自然的反應是,加密數字貨幣什么時候不在危機當中?
深刻的、混亂的危機一直是加密數字貨幣這種開源技術的自然狀態,區塊鏈吸引了一個多元化的、全球性的、沒有領導的社會群體,來探索一種有望重組經濟結構的理念,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
這個大實驗的結果如何,迄今尚不可知。但用去中心化的計算機共識模式取代5000年以來中心化賬本,其前景充滿變革潛力,很自然的,這個過程將產生瘋狂的、無法預判的猜測和炒作,也常常會引發恐懼和失望,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價格波動。
從幣圈老炮那里了解的一個事實是,比特幣在危機中的生存能力,恰恰證明了它的價值。最常被用來形容比特幣這種彈性的比喻是“蜂蜜獾”。但其實“下水道老鼠”比喻更貼切:比特幣是一種堅硬如釘子的地下嚙齒類動物,它已經證明,它能夠接受來自世界的各種挑戰。
日益分散的碎片化的經濟體需要開放的、能夠承受威脅的自我修復系統。構建這種彈性系統的最好方法是將其暴露于威脅之下,以便系統產生自我糾正的響應。沒有受到任何企業IT團隊防火墻保護的比特幣正經歷著這一挑戰。
最新一輪看空加密貨幣的努力注定會與過去唱空的一樣被打臉,危機之后的價格反彈將會證明他們是錯的,但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歷史不是序幕。比特幣在2013年從210美元反彈到峰值1150美元,并不能保證它會從目前近6500美元反彈回到2017年末19,783美元峰值,它也許會走向更低。
需要探討的是加密貨幣社區應該如何利用這一時刻忘記價格波動,讓全世界都參與到區塊鏈技術潛力的討論中來。討論點對點交換、智能合約和分布式應用的前景。
加密貨幣運動應該成為什么樣子?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什么?在這個趨勢中,人們如何自我定位?在2018年的時點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社區代表了什么?
一些刻板的程序開發者可能會認為,用這些抽象問題困擾自己并不比糾結于價格水平更好,他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編寫代碼和開發真正的、經過實戰檢驗的功能。
可以肯定的是,泡沫后期,分散注意力的炒作已經消散,這的確是程序員們完成工作的大好時機,并非巧合的是,隔離見證(Segwit)和閃電網絡都是在比特幣價格低迷期間開發的,以太坊的ERC-20 token 標準也是在這段時間內制定的,這些都為2016-2017年度ICO熱潮鋪平了道路。
但也必須承認,其他人在這項技術進步中的參與也至關重要,包括那些來自企業世界的人——核心加密人員往往會忽略的企業社區,構成區塊鏈社區的身份是復雜和多方面的。
在此前比特幣市場低迷期間,當比特幣開發者在致力于擴展解決方案時,像律師、銀行家、供應鏈經理和監管者等新手開始對區塊鏈技術感興趣,為了滿足他們的興趣,一些基于特許使用區塊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平臺應運而生,其中包括在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中引入的IBM Fabric,以及R3聯盟的Corda。
到2018年,當加密貨幣投資者還在舔舐傷口并思考未來會發生什么時,基于特許使用的企業解決方案正在向前推進,從概念驗證轉向現實世界應用。
最近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微軟(Microsoft)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聯手發行首只區塊鏈債券,另外,馬士基(Maersk)和IBM宣布,已有94家公司與它們的供應鏈、航運和物流平臺TradeLens簽約。
許多加密貨幣開發者看不起這些企業驅動的私有區塊鏈解決方案,認為這是一種倒退的解決方案,這種區塊鏈技術通常采用比特幣之前的共識解決方案,比如拜占庭式容錯和可信實體來管理網絡,基于特許的區塊鏈最終將被證明不如那種不需要特許的區塊鏈系統,就像更廣泛接入的開放互聯網在上世紀90年代擊敗了私營企業圍墻花園內的“內部網”一樣。
但這些基于特許區塊鏈上所推動的解決方案的工作同樣非常有價值。
除非像閃電和分片這樣規模化解決方案能夠完全發揮作用,否則公有鏈大規模引入分布式應用的時候,就不像在特許區塊鏈上那樣易于使用。與此同時,人們確實需要從這些真實世界的私有區塊鏈落地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TradeLens項目中,貨主、制造公司和海關代理在整合智能合同以協調跨多個司法管轄區的貨物運輸時,會采用什么標準和做法?
這種跨社區學習正是為什么那些抽象問題很重要。
在一個多元化甚至分裂的社區中——公共區塊鏈Vs私人區塊鏈、比特幣Vs 比特幣現金 等等分裂的社區中,確實存在一個共同的愿景,在區塊鏈大帳篷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共性?人們需要更有建設性地描述共享身份,而不是使用社區以外許多人對區塊鏈從業者的身份標簽:書呆子,狂熱的邪教徒。
人們普遍認識到,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使人們能夠集體評估共享信息的準確性,能夠幫助社會更有效地克服信任的代價,解決信任這個由來已久的人類問題。在這種新模式中,他們都看到了各種免中介的價值交換的巨大機遇,通過這種機會,他們打開了市場,開啟了為每個人帶來更好結果的創新。
區塊鏈是一種復雜的、多維度的社會技術,充分發揮其潛力需要不同類型的專門知識。當然,我們需要大量的協議開發和應用程序設計。除了工程領域,我們還需要法律改革、治理解決方案、標準協議、營銷和教育。
2014年至2015年的價格低迷也具有啟發性。當時,銀行家和律師的興趣被他們在2013年目睹的市場狂熱所激發,他們開始著手理解區塊鏈技術。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引發了一場關于區塊鏈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的有價值的社會辯論。
甚至當銀行企圖采納沒有比特幣的區塊鏈,出現了一些像bitlicense這樣愚笨的監管解決方案,但和主流社會的談話,使明智的區塊鏈倡導者建立了一個和決策者和社會對話的寶貴通道。
隨著證券監管機構努力解決如何定義和管理通證的問題,以及通證聯盟(token Alliance)等提出自我監管的有用框架,目前顯然有可能采取更多行動。
像現在這樣一個泡沫破滅、市場狂熱消退的時期,是推動這種和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舉措的理想時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