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互聯網的數據枷鎖,數字身份還給人們更自由的人格區塊鏈
在由以物為基礎的工業形式向以人為基礎的工業形式演變過程中,人類并未在互聯網時代真正得到解放,反而背上了一副沉甸甸的枷鎖。
256年前,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265年后,這句話成為互聯網社會的真實寫照。置身于虛擬世界中的人們,看上去似乎升格為互聯網的主角,但實際上卻已降維成互聯網工業的原料和產品。在由以物為基礎的工業形式向以人為基礎的工業形式演變過程中,人類并未在互聯網時代真正得到解放,反而背上了一副沉甸甸的枷鎖。
在互聯網帝國的城墻下 用戶不得不“以隱私換便利”
截至目前,數字世界的數據內容保守估計約為數十億兆字節,其中90%的數據為2016年以來所創造。2017年,每個月有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使用Facebook,其中產生的80%數據都屬于私人范疇,這些信息的獲取、分析構建起互聯網帝國高聳的城墻,用戶不可避免地成為帝國屬民,幾乎沒有用腳投票的權利。縱然虛擬世界正為用戶帶來巨大益處,但用戶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難以估量的。
任何擁有個人數據的企業、組織、政府機構都成為黑客“獵取”的對象,他們將這些數據賣給外部各方以獲取利潤。2016年5月,外號“和平”的黑客成功入侵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服務器,盜取1.67億筆使用者登入資料;2016年12月,雅虎發現了新的安全漏洞,該漏洞造成至少10億用戶的信息被盜;2017年9月,美國征信機構Equifax數據庫遭到攻擊,將近1.43億美國人的個人信息泄露。而Facebook被指利用5000萬用戶數據影響總統選舉,深陷政治丑聞風波,市值蒸發1000億美元。
在一些批評人士眼中,傳統的大數據技術并非完美,甚至有些卑鄙。如果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走上了邪路,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新形式的霸權。他們認為,大數據表面上是一種前沿的信息技術,實際上只是“未經授權的商業調查”。大數據的真正獲益者并非普通民眾,而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的商家,大數據成為后者操控前者的一種工具。
此外,大數據技術抓取的數據來源多是帶有隱私成分的個人信息,如果將其聯系到一起,某個人的一舉一動就會被赤裸裸的呈現出來,毫無隱私可言。無論是利用這些隱私信息引誘消費者購買其偏好的商品,還是保存這些信息本身都是極不道德的行為,當前法律框架下未有對此的嚴格約束。
另外,大數據技術可能被超出范圍使用,也就是數據濫用。所謂超范圍使用,是企業通過一定的所謂合法的形式拿到個人信息,但是拿到以后使用信息的目的、用途以及范圍,并非信息權利主體所熟知。當互聯網對一些數據信息進行更進一步或者深層挖掘時,這種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侵犯了權利主體的權益。因為互聯網企業之前可能告訴權利主體,獲取信息是基于特定的目的或者在特定范圍內使用,但是進一步挖掘就有可能觸犯了約定。
數字身份與傳統大數據分離成趨勢 還給人們更自由的人格
業界對于目前個人身份信息亂象,有一種聲音認為,用戶要改變對于個人信息的狹義認知,如果嚴格把所有個人信息都作為隱私進行保護,勢必影響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更何況很多時候個人的信息泄露,往往是根據用戶自己主動存留的信息、網絡痕跡、主動展示進行的,比如說過分地在Facebook、Instagram等互聯網平臺上傳照片、定位等個人信息資料,所以把這個認為是個人的隱私泄露,是一種誤解。
也有觀點認為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地址等信息,不應該成為個人隱私,而應該是信息時代每一個人的公開信息,它更多是互聯網生存下一個人的基本描述,相當于在現實生活中你的體貌特征。在互聯網上你的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其實構成互聯網上虛擬的你,所以這些信息不應該被限定為隱私,而應該屬于公共信息。大部分網絡行為,比如購物、買票等都需要實名認證,提交這些數據。
其實,隱私數據的界定權應當完全掌握在用戶手中,對于在何種情況或場景下披露怎樣的信息,應該由用戶決定。科技公司或任何第三方在收集和處理用戶數據時,更應當經過用戶授權。此外,用戶還應當享有信息收集時的知情權、個人信息處理情況的查詢權、個人信息使用許可權、個人信息轉移權、個人信息遺忘權、個人信息泄露的知情權等,以及拒絕或限制個人信息被各種形式利用的消極權利等。
數字身份與傳統大數據分離將是未來數字身份發展的一種趨勢,區塊鏈將成為數字身份的最佳底層技術。在可信數字身份的背后有四個重要維度,即身份自主權、數據安全、個人隱私、資產性。身份屬于敏感數據,在應用過程中應當與一般大數據加以區隔,隱私級別較低的公開數據可以保留在網絡上,極為重要的隱私數據則應當保存在用戶設備上,形成鏈上 鏈下、公開 隱私的完整模式。
在第三方使用個人信息時,應當以容易識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得不適當地與其他服務條款捆綁同意,也不能以沉默、不作為等默示方式認定為「同意」。與此同時,個人信息主體在做出許可同意后,有權隨時撤銷該授權許可,信息控制者應當事先告知個人該項權利,并保障撤銷權行使的便利性。
另外,數字身份可以收集用戶身份的所有小信息,比如社會安全信息、醫療記錄、社交媒體憑證,并使用一個存儲在區塊鏈的賬戶上的密鑰,這樣用戶可以對個人信息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只需共享一個驗證其身份的公共密鑰即可。
不同于以物為基礎的傳統工業社會,互聯網從根本上說是以人為基礎的新工業社會。互聯網由人構成,人也反過來被互聯網所建構、塑造和影響。如果說藝復興使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工業革命使人進一步從自然界得到解放,互聯網使人從沉重的大機器勞作中解放,那么隨著區塊鏈數字身份的日漸蓬勃,將人真正從數據監控的枷鎖中解脫出來,還給人們更自由的人格。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