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3年,5輪融資,在萬億級別生鮮市場,這家公司想成為唯一金融
在每個百億美金的創業賽道上,淘汰賽是不可避免的戲碼,生鮮電商也是如此。雖然在第一個賽程取得明顯優勢,但每日優鮮并非高枕無憂。
作為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的創始人、CEO,徐正眼下最關注的行業動態是AI(人工智能)。
最近半年,每日優鮮發力做了大數據,把用戶訪問天數、購買頻次等細分,用大數據做商品推薦,初見成效。這被每日優鮮視為持續all in的方向。“我們篤信一件事情,生鮮是AI最好的應用場景。”徐正說。他舉例稱,在某電商平臺買過澆水壺等耐用消費品后,下次訪問平臺只能根據上次推薦,相關性很弱,但生鮮是高頻零售,推薦的相關性很強,從選品、定價,到微倉的選址、補貨、精準營銷,都有智能AI的應用。
從專業背景來看,徐正對AI并非完全陌生。他十五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學的就是數學。現在中科院大數據研究所是每日優鮮的戰略合作伙伴,所里不少人是他的同學。此外,每日優鮮從大型互聯網公司找了很多有情懷有理想的人,一起“搞事情”。
萬億級別的生鮮電商市場看上去很美,但坑也不少,盈利更是難上加難。不過,2016年7月,成立不到兩年的每日優鮮已經在北京實現盈利。徐正告訴我們,截至2017年5月底,每日優鮮已經擴張到11個一二線核心城市,復購率超過80%。
易觀智庫的2017年2月生鮮電商APP月活躍度排行榜中,每日優鮮月活數達到100.78萬人,排名第一,連續數月領跑生鮮電商。
從2014年11月創立至今,每日優鮮已經拿到五輪融資。最新一輪1億美元C輪融資在今年1月20日完成,由聯想創投和浙商創投旗下管理基金領投,騰訊、韓國KTB、遠翼、華創資本跟投。其中,騰訊已經連續三輪投資。
徐正告訴我們,他最近在團隊培養上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比如送高管去中歐讀EMBA。“這在創業公司很少見。”他說,“這說明我們心態很從容,不再為了生存那么焦慮,更加專注長期發展。”
摔出核心競爭力
生鮮電商是無數人覬覦的風口,也隱藏著各種痛點和風險。而徐正這兩年來所做的事情,就是打通一個又一個痛點。
創立每日優鮮之前,徐正發現,中國并不缺好的農產品,而是缺好的流通渠道。看透了這個行業“供需兩旺、流通不暢”的弊病,徐正下決心自己創業,打透流通壁壘,做一個連接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平臺。
2014年12月,見了五六家投資人后,徐正順利地拿到了光信資本和元璟資本共同投資的50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這時候他連公司logo和名字都沒有想好,只是帶著想法去和投資人聊,沒想到一拍即合。
作為創業者,徐正有著“互聯網+零售+農業”的基因。他曾在聯想最輝煌的時候負責筆記本事業部,這是當時聯想最大的事業部,年銷售規模300億元,手下管著2000多人。隨后在聯想佳沃的經歷讓徐正深入田間地頭,熟悉了農業全產業鏈,包括供應商選擇、采購、運輸、品控,再到配送、運營等各個環節。
拿到天使輪融資后,每日優鮮做的第一件事是驗證客戶需求和商業模式。2015年初,每日優鮮微信商城上線,微信公號是其獲客的主要渠道。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購買。當時每日優鮮99%的用戶都是來自自有平臺流量,并在移動端形成社交傳播。
每日優鮮當時只做北京一個城市,研究模型,反復迭代。2015年6月,每日優鮮訂單過萬,驗證了移動端生鮮電商不是偽需求。此前的5月,每日優鮮已獲得騰訊領投、光信資本跟投的千萬美元A輪融資。
最初,每日優鮮選擇與順豐冷鏈系統合作。隨著業務量不斷增長,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徐正開始思考必須結束這種妥協的狀態,不能讓冷鏈物流成為前行的瓶頸。
“因為農產品跟快遞不一樣。”徐正告訴本刊,“農產品需要做精選,每一個蘋果、每一個香蕉都要select給大家,相當于工廠加工環節。”而當時的傳統物流并不能很好地完成這樣的分揀工作。2015年“6.16”水果節,每日優鮮爆倉了。
爆倉問題用了15天才解決,15天之后每日優鮮給用戶寫了一封“情書”,跟用戶“告白”自己是怎么爆倉的,并承認錯誤。從那之后,每日優鮮開始自建冷鏈物流,用徐正的話說,“每摔一跤,就會摔出核心競爭力”。
為了使冷鏈適應生鮮的特性,每日優鮮對傳統的冷鏈做了很大的創新和改變,在主要城市建立起“城市分選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的冷鏈物流體系。用戶所在社區三公里周邊有一個冷庫,也就是所謂的“微倉”。微倉是多溫區的,分為冷凍區(零下16度到18度)、冷藏區(0到4度)、常溫區三大塊,滿足各類不同生鮮的保質需求,兩小時可以交付用戶。之所以設定為兩小時,是因為用戶去一趟超市最少兩小時,但是相比30分鐘送達的社區跑腿店而言,每日優鮮又保證了自營商品的品質。
當時在很多同行看來,自建冷庫是瘋狂的事情。但在徐正對未來的規劃里,這一定是每日優鮮的護城河。每日優鮮開拓的11個城市中,覆蓋了近2億人所在的社區,下單2小時之內就能吃到生鮮,將來還會縮短到1小時以內。徐正將微倉比做用戶身邊的“云冰箱”,但其總成本比傳統生鮮電商要低得多。
“生鮮訂單密度高,購買頻次比普通商品大,把冷庫修到你家門口,固定成本總投資看上去增加了,但因為訂單多,迅速分攤,結果總成本更低了。我們真正To C的配送距離其實只有3公里,其他都是B2B的配送,(商品)基本完好無損。”徐正說。
而原有的生鮮電商物流借鑒的是中心倉模式,最快也是次日達。他認為,從中心倉到用戶家里平均100公里,運輸半徑長,耗時多,需要很多保鮮耗材,成本居高不下。每日優鮮則通過微倉配送,極大降低了冷鏈成本,成本結構優于門店生鮮成本結構,省下來的錢則反哺給消費者。
除了極速達,每日優鮮還大力推行買手制。
徐正認為,每日優鮮的選品策略非常類似美國好市多(Costco)、德國的阿爾迪(ALDI)。每日優鮮做的是全品類精選,圍繞著“吃”做文章,提供近千款產品,覆蓋水果、肉禽、水產、蔬菜、乳品、飲料、零食、輕食,并且延伸到了日用百貨如遮陽傘、防霾口罩等非生鮮類產品,打造了白領女性的“一站式購物平臺”。產品每周不斷更新,不斷做用戶調研,采取末位淘汰。
每日優鮮在每個大類下優選幾種產品,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少而精”,讓用戶能在8~10分鐘的碎片化時間內完成購買,一方面符合消費升級的需求,還能幫助用戶提高購買決策效率。
未來,每日優鮮將著力打造1000款單品、1000個微倉、1000萬新用戶。以單款爆品為例,推出了小龍蝦、海南火山村妃子笑荔枝等。每日優鮮目前已有近百個買手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為消費者打造出1000個單品,定位是高品質、低價格,不追求高端,先覆蓋主流市場,很接近優衣庫的模式。
做第一還是做唯一?
雖然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京東已經完成了對生鮮電商的卡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萬億級別生鮮市場的電商滲透率仍然不到5%。
曾經有人問徐正,做生鮮電商怎么跟巨頭競爭?徐正的回答是,做生鮮電商不在于流量優勢,關鍵是留存率的高低,商品、服務、價格是否有長期競爭力。每日優鮮一直看重用戶體驗和留存率,每日優鮮的用戶量排名可能不到前十,但是留存率是同行的4倍。
騰訊曾經參投每日優鮮三輪融資,包括2015年5月的A輪融資、2015年11月的B輪融資、2017年1月的C輪融資。在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曾斌看來,騰訊是一家很好的戰略投資者,不僅給創業者提供流量的支持,更提供技術及投后支持。有意思的是,騰訊一開始投資每日優鮮的時候就提醒道,不要太依賴于騰訊的流量,馬化騰希望創業者首先證明自己不依賴于騰訊也能做好。
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曾斌
對于業內出現的“新零售”業態,徐正表示,“大型店面對環境依賴特別高,開了并不一定能殺到主流市場。”那么每日優鮮是否會涉足線下店?徐正說自己會謹慎思考。未來每日優鮮一定會做線下店,但會在創新上有所突破,增加體驗和增值服務,一兩年內還不急于落地。
城市拓展上,每日優鮮正在計劃覆蓋全國30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東部千萬級沿海城市都會覆蓋,每一個城市都做深做透。做透一批,開發一批。徐正解釋道,通常進駐一個城市6個月才會盈利,鋪太多城市對組織擴張邊界、用戶體驗、服務質量、盈利都會帶來壓力,所以每日優鮮會保持合理擴張,保持在行業三倍以上的增長速度,但也不能太穩,太穩的后果往往是成長不足。“整個過程會平衡好盈利性和成長性。”他說。
隨著團隊從初創時期的18人,到300人,再到600人左右,徐正表示,自己的參與會越來越少,“最好的創新不應該是我在推動,應該讓組織傾聽客戶的聲音,和客戶跳起舞步”。在他看來,保持一種“失控”是創新的根本。他計劃充分授權給團隊,享受不確定帶來的幸福感。
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品牌和文化上。他的性格比較陽剛,半年多來嘗試變得更溫柔,讓文化多一點母愛,形成一種“溫柔的力量”。“隨著規模增長,過百億的時候,核心競爭力是品牌和文化。”他說。
當然,在每個百億美金的創業賽道上,淘汰賽是不可避免的戲碼,從4家打到3家,變成2家、1家,會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生鮮電商也是如此。
預言誰能最后勝出很難。“現在還只是生鮮電商的春天,(我們)只不過在第一個賽程取得明顯的優勢,未來還有很長的路,遠遠沒有高枕無憂。”
徐正最關注的是用戶,而不是對手,“我們最好的狀態是盯著用戶,對手盯著我。盯著對手你能做成第一,盯著用戶你能做成唯一。”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