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百度因金融業務被惠譽降級?金融
兩個原因導致了互聯網巨頭在經營流量的金融業務上也承擔著風險,互聯網巨頭的金融業務,惠譽因為金融業務降低百度的評級。
被螞蟻金服帶入歧途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加注金融業務,但國際知名的評級公司對此發出了警示。
被螞蟻金服帶入歧途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加注金融業務,但國際知名的評級公司對此發出了警示。
惠譽(Fitch)最近將百度列入負面觀察名單,理由是百度提供的無抵押消費貸款和名為理財產品的無抵押投資產品讓百度的經營風險大幅上升,惠譽說,理財產品是中國影子銀行系統的一部分。
螞蟻金服如今已經不談金融主要談TECH了,馬化騰在最近一次采訪中說,騰訊有兩個半業務,兩個業務分別是“社交”和“內容”,半個業務是“金融”;京東也仿效阿里,將“京東金融”獨立出來。
在百度,金融能算得上“半個業務”嗎?至少在體量上目前是看不出來的。
為什么“金融業務”會導致降級?
為什么從事“金融業務”會導致一家互聯網公司降級?如果站在金融的角度看,實際上是是很簡單的,評級機構認為你在經營風險。
如果細致的看,互聯網巨頭的金融業務,大部分是在經營流量,即面向投資者提供理財產品;少量在經營風險,即面向借貸者提供小額貸款服務。
理論上,經營流量是不承擔風險的,即按照流量的定價獲得收入;從事借貸服務,也就是經營風險,理論上都應受資本金約束。
但從國內的情形看,兩個原因導致了互聯網巨頭在經營流量的金融業務上也承擔著風險:第一是公司聲譽,如果投資者出現實際虧損,會影響公司聲譽,導致公司不得不考慮兜底;
第二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提供的理財產品,有極大比例是非標產品,由于收益率的原因,他們熱衷于通過復雜的設計將很多債權產品包裝后發售給散戶;這就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很難完全撇清其中的責任。
如果簡單地用惠譽的說法,就是這些理財產品很多是影子銀行的一部分。
惠譽認為百度金融服務目前的資產規模約250億元,那顯然這類風險業務對公司的影響是負面的――即使能獲得一定的利潤。
以巴二協議中約定的簡單計算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方法,影響資本充足率的最大因素,其實不是一二類資本,而是風險資產的規模。在互聯網巨頭這里,如果向投資者發售的全部是公募基金,那么這一部分規模的風險權重應該是零;如果不是,這個風險權重應該是100%。
金融的簡單粗暴分類
也許是Keso或者吳軍或者其他人,將互聯網的盈利方式也簡單地總結成“兩個半”模式,兩個分別是“廣告”和“電商”,半個是“游戲”。
如果你還沒被O2O、生態化反、DT、人工智能等沖昏頭腦,你會發現這種后視鏡式的總結真是簡單粗暴明了――迄今為止,只有這兩個半模式為互聯網帶來了現金流――雖然看起來像正確的廢話。
但我猜如果你認真思考,這“兩個半”有助于創業者免于被“概念”燒掉大腦。
金融行業的分類方法其實也是類似的兩個半:兩個分別是分發流量和管理風險,半個是資產管理。
資產管理為什么是半個呢?資產管理有一半依賴于分發流量,在管理風險上,它是專業人士協助參與管理風險。――投資者承擔風險,但投資者可以用腳投票。
前兩個模式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比如中間業務和存貸業務,比如經紀業務與自營業務。
互聯網企業要參與金融,可以擺脫這兩個半模式嗎?
現在的答案是,不能。
要么經營好風險――但經營風險這個事情,和互聯網企業賴以發家的無地域限制、無實體限制、邊際成本遞減是背道而馳的。
要么經營好流量――但經營流量,實際上是一個利潤微薄的生意,只有獲得絕對的領先優勢,才有可能是一門好生意。
怎么獲得絕對的優勢?螞蟻金服說的Tech就大有可為了,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銀行的流量分發,應該是精細化、智能化分發與粗放式分發的區別,但舍此之外,也沒有本質區別。
互聯網企業是不是應該運用掌握的數據向信貸、資管上游發展?有可能,但這個尺度,稍微把握不好就變成了經營風險,而且危害更大:發展業務的時候你以為自己是在經營流量,處理事故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其實在經營風險。
所以,惠譽因為金融業務降低百度的評級,絕對是一個警示:巨頭加入到金融領域中來,你要什么,想得到什么,你的能力范圍又在哪里。
不要被各種概念迷惑了,不要被對手帶到溝里了(顯然對手已經從溝里爬了出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