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登上熱搜:巨額提現無法贖回為謠言 用戶投訴暴力催收泄露貸款信息快訊
近日,京東金融因一張其理財產品巨額提現無法贖回的截圖登上網絡熱搜,隨后,@京東金融APP官方微博發文稱“純屬躺槍”。
文:卡貝
近日,京東金融因一張其理財產品巨額提現無法贖回的截圖登上網絡熱搜,隨后,@京東金融APP官方微博發文稱“純屬躺槍”。
緊接著,@京東發言人發文回應,稱平臺不存在網傳“擠兌”,相關言論完全失實,并表示“用戶在京東金融的資金均由持牌金融機構管理,受到法律的監管和保護,各類理財產品都在正常運營中。”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兩天之后,10月21日,又有消息稱京東金融遭遇監管工作組進駐,但很快又被否認。
京東金融是京東科技集團旗下個人金融業務品牌,于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2018年11月正式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2021年1月11日,京東集團宣布整合原云與AI業務與原京東數科,統一品牌為京東科技。
據官網顯示,京東金融目前主要的產品有金條、白條、小金庫、基金和保險等。而據2015年12月《京東金融投資建議書》顯示,彼時其業務結構如下:
另據虎嗅報道,2018年京東金融重組為“個人服務”和“企業服務”兩大群組,11個業務版塊,只有“金融科技業務部”算是“服務金融機構”的部門。
2020年9月11日,京東科技曾以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數科”)為主體沖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但半年之后,上市文件被主動撤回,此后,再無相關消息。
據彼時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京東白條和金條的營收已從占總營收的26.38%上升至42.9%。
同一時段,京東白條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從2492萬人漲至5544萬人,年復合增長率52.28%;京東金條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從302萬戶漲至1424萬戶,年復合增長率124.36%。
貸款規模層面,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東金條的貸款規模分別為1036.85億元、2554.92億元、4589.15億元和2612.17億元,后三年復合增長率為110.38%。
利潤層面,據招股書顯示,得益于公司在借貸業務方面的表現,2020年上半年,京東數科毛利率高達67.08%。
此后,隨著上市計劃的泡湯,有關京東金融運營數據的披露逐漸減少,但從用戶反饋來看,京東金融在業務發展上的態度較為強硬。
截至10月23日,在黑貓投訴上,有關京東金融的投訴高達9.5W條,其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暴力催收及個人信息泄露。
9月23日,有用戶表示,僅一天之內就收到6條催收短信,并威脅上門核實要告知父母。
另有用戶稱京東金融催收人員在已聯系本人的情況下,電話騷擾侮辱謾罵威脅恐嚇其親朋好友,導致家里人倍受傷害,嚴重影響其生活。
但根據2024年5月1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下稱“指引”),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系人催收,而即便是向擔保人等連帶責任人催收也應以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協議約定為限。
另根據《指引》催收人員只可向聯系人詢問債務人聯系方式和(或)請其代為轉告債務人 與金融機構聯系,不應透露債務人的逾期欠款金額、欠款時 間等欠款信息。
不過,9月24日,確有用戶表示,京東金融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機構,不但聯系了其單位,還騷擾無關人員,并向其泄露個人欠款信息。
此外,還有用戶投訴稱,京東金融的催收人員每天至少打十幾二十個的電話過來騷擾本人,偶爾還會發短信進行恐嚇稱要上門取證,并在能聯系到本人的情況下打電話給第三方人員騷擾他人。
而根據《指引》第十五條規定,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在告知式催收過程中,催收頻次應控制在合理及必要的范圍內。以語音形式(含智能語音)進行交互式催收,催收頻次應嚴格控制在合理、必要的范圍內,與單一債務人主動有效通話每日不應超過 3 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