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無控化”背后:“變小”的螞蟻和重塑的多元業務快訊
年初,支付寶爆出大消息。
年初,支付寶爆出大消息。
近日,央行官網信息公示,同意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支付寶”)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此外,螞蟻集團的關聯公司,恒生電子和國泰產險亦同步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支付寶作為第三方支付公司,接受央行的日常監管;恒生電子和國泰產險,分別需要滿足上市公司和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事實上,支付寶本次調整源于螞蟻集團去年初啟動的投票權結構改革。2023年1月,螞蟻集團發布公告,為持續完善公司治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擬在董事會和股東層面采取一系列調整舉措,其中的核心內容便是調整主要股東投票權占比、推動股東投票權更加透明分散等。
隨著今次支付寶股改塵埃落定,從“私有化”步入“無控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這家起步于2004年的金融巨無霸正式完成了“去馬云化”,同時或也將掃除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
01 螞蟻一步步“變小”
自2020年11月被叫停IPO后,“風口浪尖”的螞蟻集團便進入到漫長的整改期。
按照監管規定,螞蟻集團需要落實五項重點工作:回歸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嚴禁不正當競爭;依法持牌、合法合規經營個人征信業務,保護個人數據隱私;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確保資本充足、關聯交易合規;完善公司治理,按審慎監管要求嚴格整改違規信貸、保險、理財等金融活動;依法合規開展證券基金業務,強化證券類機構治理,合規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簡單總結,就是要厘清關系,劃定界限,該拆分的拆分,該剝離的剝離,該新設的新設。
由此,螞蟻集團遭遇內部和外部的“大變局”時刻。之后,其圍繞“打散”“關停”“撤股”等關鍵詞,緊鑼密鼓地推進各項任務。
2021年11月,螞蟻集團對“花唄”和“借唄”進行品牌隔離,分別升級為“信用貸”和“信用購”,倡導理性借貸、降低個人負債杠桿。
2021年12月底,螞蟻集團宣布關閉網絡互助平臺相互寶。
2022年4月起,螞蟻集團加速和網商銀行切割,逐步停止支付寶提現或轉入該行Ⅱ類賬戶相關業務,且該行Ⅱ類賬戶將僅支持本人綁定銀行賬戶轉入;2022年7月,螞蟻集團終止了與阿里巴巴的數據共享協議。
對于“出道即頂流”,具有國民屬性的小額分散理財工具余額寶,螞蟻集團采取“閉門謝客”,主動降低額度的手段,著力控制、避免流動性風險。截至2023年6月30日,天弘余額寶貨基的規模為6746.73億元,雖然還是國內最大的基金,但較巔峰期的1.6萬多億已“腳踝斬”。
2023年7和12月,螞蟻借唄原運營主體“重慶市螞蟻商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螞蟻花唄原運營公司“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先后變更為“重慶市螞蟻商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重慶市螞蟻小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均去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辦理各項貸款、票據貼現、資產轉讓業務”。
兩家小貸公司的更名以及經營范圍的調整,宣告螞蟻集團徹底退出小貸市場。
與業務整改同步實施的還有董事會“變陣”,包括其在任管理層成員井賢棟、倪行軍、曾松柏、彭翼捷等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新聘楊小蕾、史美倫兩位女性為集團獨董,后者為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現港交所主席;由首席財務官韓歆毅接任公司執行董事等。
圖源:螞蟻集團官網
2023年12月,螞蟻消費金融完成增資,注冊資本由185億元增加至230億元,股東增加至13個,并引入國資股東。
與此同時,螞蟻集團對外也釋放出強烈的收縮信號。公開資料顯示,從2021年-2022年,螞蟻集團陸續拋售投資標的:減持眾安保險,持股比例從13.54%下降至10.37%;將持有的財新傳媒和36氪的股份全部賣出,退出其股東序列;果斷清倉買入不到一年的芒果超媒,不惜浮虧23億元。
歷時三年改弦更張、筋骨重塑后,“去金融”“變小”是螞蟻集團的最直觀體現,業務砍了,估值縮了,利潤少了……曾經的“大象”圖譜,又恢復了螞蟻的原貌。
上市前夜,螞蟻集團的估值一度高達2.1萬億元,號稱全球最大的獨角獸,現如今只剩5671億元,跌幅超70%。
業績方面,以阿里巴巴披露的數據計算,2022年全年,螞蟻集團利潤約311.94億元,較上年的729.82億元下降57%。
不過,隨著影響逐漸消除,重生后的勃勃生命力也正在顯現。2023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營收同比增長14%至2341.56億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70%至424.90億元,螞蟻集團一季度貢獻利潤6.02億美元(阿里財報延后一個季度計入來自螞蟻集團的投資收益)。
若按阿里巴巴33%的股權占比推算,螞蟻集團2023年第一季度利潤約為132億元,同比增長17.4%,但仍低于2021年同期的136億元。
02 重塑的多元化業務
從“私有化”步入“無控化”,螞蟻集團的未來會往哪里走?
顯然,不可能再重復金融公司的老路。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也曾強調:“螞蟻一直是科技公司,不是金融公司?!?/p>
過去三年,螞蟻集團雙管齊下,一邊賣力撕掉“金融”標簽,壓縮金融業務的營收比重;一邊豐富業態,拓展渠道,并憑借著“互聯網和科技創新”的底層能力,形成了以數字支付、數字互聯、數字金融、數字科技和全球化為主的多元業務矩陣。
首先看數字支付。坐擁支付寶這個超級底座,裹挾著10億有效用戶、8億MAU,8000萬商戶的海量資源,螞蟻集團正嘗試開拓支付以外的創收模式,比如基于生活號的中樞地位,連接視頻、直播、圖文等復合內容生態和小程序的交易功能,嘗試讓“工具”鮮活起來,深化流量價值。
圖源:支付寶APP
就拿下了重注的直播帶貨為例,因為先天稟賦使然,在支付寶上帶貨黃金、理財產品的商家不在少數,也比其他平臺更容易獲取用戶的信任和轉化。數據顯示,2023年8月4日-8月8日,中國黃金支付寶旗艦店直播累計銷售800多萬元。
然而,黃金、理財都只是個例,大概率也是支付寶當下為數不多的選擇,考慮到現實引力和其自身的特點,螞蟻集團加碼生活場景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
無論是直播帶貨還是短視頻,根基都是內容,肥沃的創作者“土壤”,精美、有趣、有料的作品和能產生情緒共鳴的氛圍,最好還有一兩個頭部主播,這些標配支付寶幾乎都不具備,自然也就難聚合粉絲力量。
其次,盡管支付寶擁有龐大的流量池,但用戶被動為之的行為占絕大數,往往只在查詢公積金、繳納電費、買賣理財產品時才打開,這就導致其和大部分工具類APP一樣——用戶“用完即走,很少停留”,流量無法留存深耕,難以給商家留出足夠的運營時間。
再者,直播帶貨市場早已群雄逐鹿,抖音直播、淘寶直播、快手直播、小紅書直播等,各個實力強勁,支付寶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和位置?
就像一位消費者說的:“已經有那么直播帶貨平臺了,有沒有必要再多一個支付寶?”
除了開拓生活場景,支付寶還在廣告業務上試水,吸引奔馳、Rio等品牌在APP的多個場景頁面做不同形式的營銷投放。
數字互聯主要面向B端,螞蟻集團致力于運用開放的數字化產品、技術接口和平臺資源,驅動商家的數字化轉型;數字金融最為大眾熟悉,下轄螞蟻財富、螞蟻保、網商銀行、信用購和信用貸,為消費者和小微商家提供小微信貸、消費金融、理財、保險等普惠金融服務。
相對低調的數字科技,實則是最硬核,也最能匹配螞蟻集團定位的業務,聚焦區塊鏈、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迄今已研發出大規模圖數據庫TuGraph,分布式數據庫OceanBase,螞蟻鏈等領先產品或應用,以及2023年9月推出的“螞蟻金融大模型”和兩款智能業務助理“支小寶2.0”“支小助”。
不過,具體到商業化的KPI,數字科技的賺錢路徑似乎還未踏明。但較為樂觀的跡象是,2022年,數科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00%,技術“出?!崩^續提速中。
螞蟻集團的國際化戰略早自整改前就啟動,2022年由“錢包時代”進化到“解決方案”時代,即A+和B+的“兩條腿”走路階段。
一方面,跨境支付技術解決方案Alipay+密集落地海外,通過接入多種數字支付,為全球超250萬商戶和超10億消費者提供服務,也稱之為“一個錢包走遍世界”。
另一方面,依托服務跨境中小企業的萬里匯(WorldFirst),構筑“收、付、管、兌、貸”一站式資金管理服務和全球遠航計劃,業務覆蓋40多個國家與地區,支持商家“一個賬戶賣全球”。
就海外業務經營情況,螞蟻集團東南亞區域總經理頰航曾在2022年6月回應稱:“國際化是螞蟻集團的明天業務,營收不是優先考慮。但可以肯定的是,國際業務在整體營收占比中提升速度大大好于預期?!?/p>
言下之意,海外業務是一個新增長點,但還處在投入期。
不難看出,經過三年的蟄伏修煉,“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金融、技術、流量,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如今的螞蟻集團變得清晰務實,五大業務間獨立性加強。
但展望后市,正如莎翁所言,“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對于愿景為“追求成為一家健康成長102年的好公司”的螞蟻集團來說,重塑后的多元化之路能否走的更遠、更穩、更久,仍是個未知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