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泡沫下的伊利:能否重拾消費者信任?快訊
伊利似乎更擅長于在媒體上自我包裝,而非真正將ESG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北京時間7月27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法國巴黎舉行,伊利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主要贊助商,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然而,在光鮮亮麗的營銷背后,伊利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業績挑戰。
近年來,伊利積極響應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ESG理念,發布了全球食品行業首個《ESG價值核算報告》,聲稱在運營過程中為社會和環境創造了68.05億元的正影響價值。然而,這份看似光鮮的報告背后,卻難掩伊利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諸多瑕疵。
ESG不僅僅是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數字游戲,它更關乎企業對合作伙伴、客戶以及公眾的態度和行為。伊利雖然在ESG評分上表現出色,但一系列負面事件卻讓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從“天價牛奶”事件中對貨車司機的不公處理,到食品中有蟲卻拒絕十倍賠償并引發消費者網絡威脅,再到嬰幼兒配方乳粉體系檢查中的諸多問題,這些事件無一不暴露出伊利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缺失。
伊利似乎更擅長于在媒體上自我包裝,而非真正將ESG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種浮于表面的ESG功夫,不僅難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更可能對其長期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如果說社會責任的缺失是伊利品牌形象上的污點,那么業績的下滑則是其更為嚴峻的現實問題。財報顯示,伊利在2024年第一季度實現了營業總收入325.77億元,但同比卻下降了2.58%。這已經是伊利連續兩個季度出現收入下滑,創下了20多年來的首次紀錄。
從收入結構來看,無論是占據優勢的液體乳業務,還是被寄予厚望的奶粉業務,都未能逃脫下滑的命運。特別是液態奶業務,作為伊利的基本盤,其增長已經觸及天花板,三大百億單品“伊利純牛奶”、“安慕希”和“金典”的規模增長也陷入停滯。
伊利曾寄希望于奶粉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但事實證明這一戰略并未成功。此外,伊利在開拓新賽道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找到新的增長點來彌補傳統業務的下滑。
經銷商是伊利早期占領市場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卻紛紛離其而去。2023年,伊利經銷商數量同比減少425家;2024年一季度更是繼續減少1100家。經銷商的流失不僅直接影響了伊利的銷售額增長,更透露出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看好。
伊利所面臨的困境并非個例,整個中國乳制品行業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乳制品消費在延續十幾年增長之后開始停滯不前,行業進入下行調整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伊利想要重回高增長軌道顯然難上加難。
伊利在ESG和業績方面的雙重困境令人唏噓。作為曾經的乳業巨頭,伊利如今卻面臨著信任危機和業績下滑的雙重挑戰。未來,伊利能否走出困境、重拾消費者信任并實現業績增長,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伊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