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尾求生,李想的極限“克制”能讓理想度過劫難嗎?快訊
7月19日,已經“失聯”很久的李想終于出現在了社交圈,發了一條朋友圈為雷軍打Call,表示很期待雷軍的演講。
7月19日,已經“失聯”很久的李想終于出現在了社交圈,發了一條朋友圈為雷軍打Call,表示很期待雷軍的演講。
這位曾經的“微博小王子”,上一次發布微博還是6月13日,夸獎了自家的智能駕駛,再上一條是4月28日,感謝雷軍對理想L6的贊賞。除此之外,3月以來一向高調到極致的李想,卻一直處于“克制”狀態,車圈的幾大熱點話題,他一個也沒參與。
這不符合李想老板一直以來的行事作風,有古怪。
那么,李想(理想)到底怎么了?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讓李想轉了性情?理想汽車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從行業角度的一些分析,與大家分享一下。
斷尾求生,理想的無奈之選
去年年末,正是李想最狂的時候,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還提出了挺高調的目標,2024年要賣80萬輛車,要把特斯拉都踩在腳底下,從此前面只剩下一個比亞迪。也許,下一個要顛覆的,正是比亞迪,頗有點舍我其誰的風度。
從當時的情況看,李想是有這個資本的。論銷量2023年理想賣出了37.6萬輛新車,穩居新勢力第一,并且20萬以上新能源車市占率超過15%,可謂有量又有質;論盈利理想凈利潤118.1億元,斷崖式領先所有的新勢力,甚至還比除比亞迪外的大多數傳統車企更賺錢。
而且理想的“后招”也布局好了,要推出純電旗艦MPV理想MEGA,一旦這條路打通,馬上還要推出多款M系列的純電SUV。到時候理想就變成了“兩條腿走路”,銷量翻番不是問題,這也是理想“敢于”訂立80萬輛銷量目標的關鍵。而且純電車的利潤更高,屆時利潤超過比亞迪都有可能,畢竟2023年比亞迪賣出了302.4萬輛新車,利潤只有“可憐”的300.4億元。
在李想看來,已經沒人能“制住”他了,是到了“收獲”的時候了,他要做中國第一的車企,所以他敢狂。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2024年開年的理想噩夢連連,重金打造的MEGA,并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首先是造型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度被全網群嘲;然后是定位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作為高端MPV完全拋棄了商用場景;再就是最核心的技術了,相比同時期的問界M9,理想這款旗艦車型的技術誘惑力實在是太小了,甚至電機都是用的華為的。這幾點疊加,導致這個新車推出即撲街,除了流量確實大,壓根沒掀起什么風浪來。5月更是僅僅交出月交付622輛,6月銷量只有589輛,實在是打擊太大。
不過理想在MEGA失敗后的表現還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前期投入了很多的資金和資源,失敗后卻絲毫不拖泥帶水,直接從宣傳到推廣到資源傾斜,完全放棄了這款旗艦車型。雖然打臉,堪稱斷尾求生,算得上明智的處理方式。
然后理想迅速推出下沉的L6,靠著L系列之前的口碑和“套娃”的優勢,迅速找補回來了一些市場。隨后理想放棄了繼續推M純電系列的想法,集中資源對L系列煥新,并且通過各種方式給出優惠,就是為了穩固市場。
不得不說,理想這一波“斷尾求生”的做法還是挺果斷的,起碼銷量是保住了,這可是理想的基本盤。很多人買理想的車,一是表面上的配置這些確實不錯,二就是它的銷量一直可以,更加放心。保住了銷量才有接下來的故事,理想這個決斷力,還是值得夸獎的。
上下限卡死,只能安靜地求生?
理想現在的處境其實挺尷尬,作為主打“智能+豪華”的車企,它的上限基本被華為給堵死了。問界M9已經成為50萬級的SUV銷量冠軍,這個坎理想怎么都越不過去。畢竟華為每年智駕的投入都是百億級別,而且資金利用率還非常高,有自己的高精尖技術突圍方法論,這一點理想沒法比。何況其他四界陸續出現,都在壓榨理想L們的市場空間。
往下呢,理想L6已經是接近中型SUV的定位了,價位也來到了25萬級別。如果想要保量呢,價格繼續下探是大概率有,就要跟比亞迪短兵相接了。讓理想與比亞迪同推一款中型SUV,理想賣20萬,比亞迪賣15萬,畫面太美,不忍細看。
這也是理想要去做純電的原因,畢竟光走增程一條路,現在的空間就這么大了,而他的L系列,真心地除了大小,沒看出多大區別。
但純電的競爭更加激烈,首當其沖就是極氪,一直做高端,還有“操控+安全”兩張王牌。然后小米如今也進來了,還有蔚來、小鵬、智己、極狐等一系列車企虎視眈眈,不說做到行業一線了,想實現從0到1的破局都很難。
供應商反水,更換供應商惹抱怨
從銷量上看,理想似乎還不錯,上半年賣了18.9萬輛新車。但從利潤上看,今年第一季度理想的凈利潤已經降到了5.91億元,同比下跌36.7%,環比下跌89.7%,看起來情況不太樂觀。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因為理想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產率太低,這讓它的議價能力非常有限。
銷量要是一直增長還好,你每年的采購量都增加,供應商可以“談價”。一旦銷量增長不及預期,頭部供應商會迅速“反水”,這個時候要么是承受溢價,要么是尋求更“便宜”的產品替代。但對于理想這樣定位高端的品牌來說,切換二三線供應商的反噬會非常大。
今年3月份理想陷入的口碑危機,就是2024款L系列車型采用欣旺達電池替代了寧德時代電池。哪怕理想升級了座椅配置,芯片也變成了8295,依舊無法平息消費者的憤怒。但如果不這樣做,理想又怎樣做到新款“加量不加價”?像比亞迪這樣定期升級還降價,靠的是背后強大的自研能力,以及碾壓性的規模優勢,這一點理想還做不到。
大彩電大沙發大冰箱信徒不少
上下限卡死了,成本也降不下來,如今的理想其實處于兩難的境地。
但它也有優勢,一是建立起的增程SUV領導者的口碑,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信賴理想的品質的;
二是他創立的大沙發大彩電大冰箱,還是讓不少人很受用的;
三是他現在手上的資金還很充足,現金儲備超過800億。
所以現在的李想非常低調,就是不與任何對手“結怨”。這不符合他的性格,但對于理想汽車來說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估計李想老板現在憋得難受,而其公關團隊正在一直要求老板“噤聲”。
增程技術已經被長安深藍超越了
不得不說,理想雖然有所謂的增程技術先行者的身份,但它在這條技術路線上走得也并不遠。以理想L6為例,新車的虧電油耗是6.9L/100km。而同級別的嵐圖FREE G318虧電油耗是6.19L/100km,問界M5的虧電油耗是6.1L/100km。這說明雖然先走了一步路,但理想壓根沒有什么優勢。原因倒也簡單,增程器無法自研,電機無法自研,控制要依賴供應商,自然很難做到全局的優化。
走增程這條賽道倒也沒有錯,雖然在絕對能耗上比不過插電混動,但勝在架構簡潔、穩定,也有不少車企已經走得很深度。比較典型的就是長安,前不久發布了深藍超級增程2.0技術,它的原力超集電驅總成工況效率做到了92.59%,1L油發3.63度電,而理想差不多1L油只能發3.2度電左右,其中有鴻溝的區別。當然了,面對這些李想最厭惡的“搞技術的”,其實理想能應對的招也不多。
面對變局,最好的辦法就是安靜熬著
現在理想的策略就是熬著,或者說茍著,只要能把這一段熬過去,等很多車企撐不住垮了,它還能出來再吃一波市場,到時候對手減少,大概率就能“上岸”了。但挑戰也有,比如全新的深藍G318、嵐圖FREE 318,以及后續的小米SUV,這些車毫無疑問都會沖擊20萬以上的SUV市場。
反正結局無非就是兩種,理想因為技術儲備、成本控制等等原因,被其他車企吃掉;或者等到市場熬到油盡燈枯,而它憑借著在資本市場輾轉騰挪的能力,等到了最后,把其他車企吃掉,比如現在急得天天罵娘的幾家,會不會就成了“沉默的理想”的墊腳石呢?
個人是不太看好理想這樣的企業的,確實對技術缺乏尊重,而且也沒多少做技術優化的決心,它的崛起很大程度還是得益于營銷層面的出色表現,以及正好把握住了市場對于續航里程焦慮的心態,這正是它在用戶定義和決斷速度這些方面的優勢,但是,隨著深藍們把增程技術做到了與比亞迪插電DM不相上下的程度,這個優勢就當然地沒有了。
所以,面對這樣的現實,李想當然不敢再狂妄地發聲,安靜地呆著,安靜地等著市場的變化,安靜地等待自己還能茍活下來,然后或者能吃下別的活不下來的車企的市場。那才是他的最高理想。
這個最高理想能夠實現嗎?其實就看今明兩年就知道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