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亂之下,魅族15會成為魅族手機的續命丹嗎?通信
4月22日,魅族15發布。這款號稱由黃章親自打磨的15周年紀念機型,對魅族意義不言自明。
4月22日,魅族15發布。這款號稱由黃章親自打磨的15周年紀念機型,對魅族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就是魅族15發布前的緊張預熱的關鍵期,魅族的內亂再次發生。
魅族的文化和管理之殤
4月17日,魅族總監張佳公開質疑魅族高級副總裁楊柘,并表示“他(楊柘)無法帶領我們走出困境”,隨后,張佳被魅族開除。同日,魅族員工再次在微博爆料,楊柘團隊的員工與“胖子二東”發生肢體沖突,楊柘也在微博上直接反擊,并稱隨后司法介入。
至于是楊柘問題還是張佳團隊的問題,刀客并不想評論。一個企業的員工在公眾媒體上廝咬到如此“鮮血淋淋”,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而更嚴重的是張佳在隨后對媒體公布了兩張魅族內部的“營銷中心項目立項申請表”,這兩張明確標注了“內部公開”企業文件,被一個已經離職的員工提供給媒體,無論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還是企業的管理來說,都是說不過去的。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間,魅族的內亂就已經開始。黃章打磨的魅族PRO 7失敗,魅族事業部銷售副總裁禇淳岷離職,并帶走了大部分銷售團隊員工。
魅族內亂的本質,實際上是魅族在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方面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問題。楊柘和張佳團隊的沖突看似只是偶然,實則已是必然。
魅族一直給外界的印象是“小而美”的文青形象,即使在一年發布了14款機型的2017年也是如此。然而這種企業文化一旦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引導,極容易走入狹隘的文化“憤青”,自我封閉,睚眥必報。
魅族的企業文化正走在這個懸崖邊上。
黃章的易怒、李楠的自負以及楊柘對用戶的鄙視,實際上都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事實上魅族高管團隊的風格已經影響到了團隊,從21日張佳在微博上發布的《前路更長,我們都要成長》來看,可能他想表達一種胸懷和情懷,但及至成文,卻成了自我辯解和自我美化,也再次把企業的內部文件曬到了網上。張佳的種種表現,又何不是黃章團隊的另外一個版本呢?
魅族的產品創新能力喪失
煤油們和熟悉魅族的人,講起魅族的產品都能如數家珍。
從最早的MP3,到M8的驚艷面市,魅族MX驚艷的設計,MX2的簡潔和舒適的手感……黃章對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的執著,曾經在國產手機行業無人能敵。
然而及至2016年,受資本的壓力,魅族一年發布了14款產品,原來的那個魅族其實就不存在了。
及到2017年黃章復出,號稱黃章親自打磨的魅族PRO 7面市,雖然在國產手機外觀十分相似的產業環境中,PRO 7的設計雖然十分個性化,但無論性能還是對最新技術趨勢的把握,魅族已經落后了一代產品。
而今年發布的15周年的紀念機型魅族15,在“全面屏”走向普及產業環境中,魅族15的屏占比仍然不足以進入主流市場,雖然左右邊框很窄,但仍然無法改變產品的本質。
從PRO 7和魅族15來看,魅族似乎只是為了個性化而個性化,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顧產業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難怪去年楊柘在批評用戶“人云亦云”時,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
如果拿PRO 7和魅族15與以前魅族的經典產品比,最大的區別在于,以前的魅族的產品是基于最新產業技術上的個性化設計和優異的用戶體驗,而今天的魅族產品是放棄了對新技術方向和新產業趨勢后,為了個性化而個性化的設計。事實上,魅族曾經引以為傲的產品能力,其實已不復存在了。
魅族15對魅族的重要性不言而言,2018年四個月過去,魅族此前僅發布了一款產品,魅族15肩負著挺進高端的夢想,但及至工信部網站曝光魅族15的“定妝照”,煤油們和媒體一片嘩然。
魅族可以不隨潮流采用18:9或17:9的比例,但不能對目前市場上“全面屏”在手機外觀上帶來的進步和顯示效率的提升充耳不聞,一個做電子消費品的企業,不顧用戶需求的變化是不理智的,而不能只是指責“這屆用戶不行”。
而隨后,黃章在魅族社區表示,“由于時間關系,15只是我多年后回歸魅族的小試牛刀,隨后推出的16系列才是我全力打造的產品”。
黃章的這種對其“夢想機”微妙的態度變化,實際上應該體現了其對魅族15量產產品的不滿意。
中國手機市場已是血海,2018年第一季度整體市場下降接近20%,嚴冬已至。以目前魅族15的產品表現和價格來看,魅族15要在血海一片的市場上帶領魅族走出泥潭,可能前景并不樂觀,魅族15很可能無法成為魅族的續命丹。
可能對于魅族而言,除了重構產品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企業文化的重建和企業管理的優化,不能再持續“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惡習。
來源:西域刀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