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虧損2410萬美元,能鏈智電何日走出泥潭?快訊
訂單量為5920萬,同比增長58%。
北京時間10月26日,能鏈智電發布了2023年Q3財報,據財報顯示,能鏈智電單季營收超1.7億元(2340萬美元),同比大增536%,按非國際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虧損2410萬美元,虧損率同比收窄256%。預計今年全年收入為5-6億元,到2024年收入預計翻4-5倍,達20-30億元。
訂單量為5920萬,同比增長58%。截至9月30日,能鏈智電累計覆蓋充電槍超76.7萬把,連接充電站超7.3萬座,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6%和65%。9月,能鏈智電被納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是唯一一家入選的新能源充電服務公司;10月,成為香港特區政府首批重點引進企業。
單從財報來看,能鏈智電是已悄然占領絕對的市場優勢,成為行業內的領頭羊。而其母公司能鏈集團才成立短短七年,就已經擁有能鏈智電、團油、能程科技、中能鏈、能鏈企服等多項業務。
然而能鏈旗下團油業務先后被多家媒體報道稱其實并不省錢、更被工信部點名侵害過用戶權益等負面消息。智電業務雖營收增長較多,但至今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潭,股價也從其高點的12.78美元跌去近8成。
不論是領導層的發言,還是能鏈的實際行動,過往的種種跡象都在表明,能鏈一心想成為新能源領域的“美團”,然而拿著舊互聯網模式,頂著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名號的能鏈智電,似乎卻并沒有把故事講好。
營收大漲536%,隱憂仍在其后
從財報來看,可以明顯看出的一個趨勢是能鏈智電正在快步向新能源資產運營商轉型。
不論是訂單量和充電量,還是營收,能鏈智電都依舊保持著倍增的高成長態勢:營收同比增長536%達到創紀錄的1.71億元;同期完成訂單5920萬單,充電量13.83億度,分別同比增長58%和66%,占中國共用充電量的21.8%。與此同時,公司該季度毛利率同比由6.1%大幅增長至27.4%,虧損率同比大幅收窄256%。
而能鏈智電多項核心數據都保持著高速增長,說明國內充電樁市場仍處于高成長階段。然而相較于盈利數據的改善,《深渡》認為有一個數據更加值得關注:新能源解決方案收入占比達到81%。財報給出的解釋口徑是這主要受益于提供可再生能源發電、能源管理和儲存解決方案等能源解決方案項目的持續交付。
可以說,此時的能鏈智電相較2022年剛上市時已經大不相同。如果說彼時的能鏈智電只是一家線上充電聚合平臺,如今的能鏈智電,更像是一家能源資產運營商。
從業務結構的轉變上來看,公司業務從上市初期以面對C端的聚合服務為起點,逐漸向To B+To C、線上+線下服務轉變,能鏈智電并不想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充電樁“大業主”,而更想成為新能源行業的“賣水人”。
事實上,這一點和美團的外賣確乎有著些許的相似之處,雖然是門“好生意”,但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不僅需要長時間數據和經驗的積累,還需要運營、認證、充電樁建設等多領域進行協同,因此具有極高的行業壁壘。
一個不好的消息是,與能鏈智電的充電服務業務深度捆綁的戰略合作伙伴快電,在今年9月份,被特來電、星星充電與云快充三家頭部充電運營服務商,下架了70%左右的充電樁。
起因是作為一個行業第三方充電聚合APP,快電在多個城市上線VIP客戶充電0服務費的活動。根據媒體報道,從8月16日零點開始,快電陸續在多個城市上線VIP客戶充電0服務費的活動。
新能源車主的充電費用分為兩項,一是直接繳納給電網的電費,二是給到充電站的服務費。充電運營商的營收主要依賴服務費。
服務費為0元,意味著快電企圖通過控制渠道而重新分配利潤,充電站運營商換取快電APP的流量,就需把僅有的利潤犧牲掉,這一點倒是與過去外賣和網約車價格補貼,培養用戶心智類似,不同的是快電是拿運營商的營收去補貼用戶。
更為重要的是快電雖然為流量APP,但由于能鏈智電建站布局,讓快電一定程度上擁有了“流量+設備+運營”一體化的業務屬性,而這種屬性也與星星充電和特來電產生了直接競爭關系。因此此番頭部APP與頭部運營商的割席而坐,也就不難理解。
然而對于能鏈智電而言,此番快電的下架,后續能鏈智電GMV可能會元氣大傷,至于這個影響究竟具體會有多少,應當會在下個季度的財報中得以體現。
從油到電,能鏈距離美團還有多遠
戴震曾經在接受采訪時不無直白的說道:“美團解決人吃飯的問題,能鏈就是解決車吃飯的問題”,而復制了舊互聯網模式,套在能源零售行業的能鏈真的能成為新的“美團”嗎?
而在對比當下能鏈旗下的團油和智電業務后,發現二者都存在各自的問題,《深渡》認為能鏈距其實現“美團夢”依舊有不小的距離。
以“舊”能源的團油為例,作為C端的最后一環,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卻沒得到應有的提升。
自20年以來,團油APP在各大平臺進行廣告投放,并宣稱車主使用其產品一年,可節省油費千元到萬元不等。但不少用戶使用團油APP后,卻發現實際消費獲得的優惠和加油返現金與宣傳并不符合。
而《深渡》在黑貓投訴上搜索“團油”關鍵詞條后,發現據消費者反映存在“莫名私自扣款、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加油更貴”等問題。
《深渡》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在供給側,團油沒有談下中石油和中石化所致。
“兩桶油”在消費者中的金字招牌,以及國企的體量以及信譽背書決定了二者在B端是大部分企業的合作首選。如果不能與兩桶油達成有效合作,則能鏈在“舊”能源領域的業務上限已經注定。再疊加上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趨勢,團油的市場前景遠不如美團所在的外賣、到店、酒旅等業務。
而在需求側,團油的生態場景并不完善。團油目前僅有購油功能。與汽車聯系最為緊密的保險、汽修、汽車用品等領域團油并未涉足。相較之下,美團業務基本上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本地生活全部范圍,基本上一個APP解決了用戶日常所需場景,極大提高了用戶粘性。
后續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過往美團得以攻城略地的“高頻打低頻”策略,由于團油過于單一的使用場景,而毫無用武之地。
綜合下來,由于供給側上限和需求側場景過于單一,團油無法像美團利用流量引導到自家經營的其他領域繼續提供利潤,也導致后續其想要進一步擴張就只能陷入與競品陷入無休止地“燒錢”搶用戶的“舊”互聯網階段。
團油沒法做到舊能源領域的美團,而新能源的充電服務生意,能鏈智電同樣是難以勝任。
能鏈智電CEO王陽曾表示:“我們作為一個行業的連接器,把產業的上下游進行連接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這一點,《深渡》在上文已經有所解釋,智電想要成為一個“賣水”的人。
從此次財報來看,截至9月30日,能鏈智電累計覆蓋充電槍77.66萬把,充電站7.37萬座,較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6%和65%,同樣保持著較快的擴張節奏。然而遠高于行業的增長和較高的市場份額并沒有被資本市場認可,截至發稿時,能鏈智電的股價為2.87美元,較其高點的12.78美元,已經跌去近8成。
歸其根本,是有兩個繞不開的問題:充電樁的成本以及利用率。
據光大證券測算,單個充電樁平均投資為7萬元,按照使用年限10年計算,加上運維成本和稅費,每年每個充電樁運營成本大約在1.58萬元。對此的一個佐證是,能鏈智電CEO王陽曾公開表示,“單根充電樁行業平均成本約10萬元。一個標準站約10根充電樁、20把充電槍,建站成本約100萬元。”
而高昂的成本使得運營商依舊難以擺脫盈利難、回報周期長的問題。以充電樁龍頭企業特來電為例,在2014年成立后,至今9年,特來電仍處于虧損狀態。據特銳德財報數據,從2020到2022年,特來電分別實現營收15.77億元、31.04億元和45.70億元,虧損3786.49萬元、5132.08萬元、2600.02萬元。三年來,總計虧損高達1.14億元。
從這一點看,高昂的成本對于后續充電樁的新建,是一個無形的阻礙。在充電技術沒有革命式進步的前提下,能鏈智電業務的天花板同樣不高。
在接受億歐網的采訪時,王陽曾透露過,現在中國充電樁總體利用率不到10%,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可能不到2%。而總體利用率不到10%的另一面,并不是供給過剩,恰恰相反,從目前來看,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狀態十分明顯。
中國充電聯盟統計數據顯示, 2023年1~6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44.2萬臺,新能源汽車銷量374.7萬臺,樁車增量比為1∶2.6。在充電樁稀缺的情況下,誰直連充電樁,才擁有話語權。
而同樣在上文中說過,快電由于觸動運營商的利益,已經被特來電與星星充電等聯合下架,而當頭部充電樁聯合起來單干,流量派失去充電樁,就如同在智能手機領域,隨著華米OV等紛紛自建應用商店后,第三方應用商店終究逃不過衰亡沒落的命運。
從這一點看,能鏈智電面對的困局,遠不止GMV受損這么簡單。
結語
傳統能源領域的團油無法拿下“兩桶油”的背書,擺脫價格戰,新能源領域的智電陷入了行業陷阱,想成為能源零售領域“美團”的能鏈集團還需靜等它的涅槃時刻。
而在此前,已有多家媒體報道稱,能鏈智電成功借殼上市后,能鏈集團也正在籌備上市,而更換了新logo的能鏈,明顯是想在汽車能源市場有所作為。
但美中不足的是能鏈其實研發投入卻并不高。據招股書顯示,能鏈智電2022年的營銷費用高達2.4億元,但是研發費用卻僅有3700億元。如果一味地只重營銷輕研發,能鏈未來上市之路可能還要走得更加漫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