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躺平”的劉強東能再造京東嗎?快訊
作為中國商界一個獨特的存在,京東曾經無限風光,萬億市值,穩居電商老二,依靠優質服務實現了口碑與利潤的雙豐收。然而,電商江湖,沒有永恒的壁壘,只有變化。
作為中國商界一個獨特的存在,京東曾經無限風光,萬億市值,穩居電商老二,依靠優質服務實現了口碑與利潤的雙豐收。然而,電商江湖,沒有永恒的壁壘,只有變化。
三年之前,京東市值還與拼多多站在同一起跑線,3年后的今天,拼多多一騎絕塵完成了對前浪阿里的市值反超。而當年的同行者京東,一面是人事調整、內網反思;一面是資本市場股價腰斬、市值暴跌,拉長時間看,距年初京東股價跌幅已經超50%,市值一年之內蒸發超過700億美元,僅剩拼多多的四分之一。
大佬們漸漸開始認識到,一味粉飾太平,并不能解決問題;知恥而后勇,才有可能讓公司走出谷底。
于是,先有馬云在阿里巴巴內網祝賀拼多多,鼓勵阿里人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表示“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里”。后有劉強東表示絕不躺平,搭配的金句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經歷若干個頂峰和谷底才能成就偉大。
內外交困之際,劉強東喊出:絕不會躺平
回顧此前發酵的京東內網回復事件,或許可以幫我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下京東的真實情況。
近日,有京東集團員工在公司內網發帖稱,京東現在的促銷機制過于復雜、大促能動性較差,低價戰略落實不夠全面,還有平臺生態不夠完整、部門聯動性較差等問題。
劉強東親自回應表示:句句點到了公司的痛點,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必須改變,“否則我們沒有出路”。劉強東還自責管理不善并表示不會躺平。
劉強東的焦慮情緒也是可以理解。面對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和瞬息萬變的競爭格局,京東必須緊張起來了。
11月30日這一天,對于整個中國互聯網都是頗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點。拼多多在這一天超越了阿里,市值一度沖上1921億美元,超過阿里的1918億美元。首度坐上了中國電商頭把交椅的位置。當時馬云曾內網發聲“我更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而彼時的京東的市值為435億美元,不到拼多多的四分之一,連喊口號都顯得有些無力。
電商市場的格局似乎從“三國鼎立”變成“楚漢爭霸”。在這種背景之下,京東面臨的已經不是第二第三的問題,而是生與死的問題,變革已經刻不容緩。
那么在劉強東重回京東的這一年,京東做了哪些變革呢?
變革一:重拾低價標簽,但效果并不顯著
2022年底,劉強東在去年底“火線”復出,以創始人身份大力推進變革,他在內部高層會議上講過一番話:“低價是‘1’,品質和服務是兩個‘0’,失去了低價優勢,其他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
2023年全年,京東全面推進低價策略,上線百億補貼頻道、放開POP招商、下調運費門檻等措施,同時還對業務架構進行調整,京東零售取消事業群層級,把事業群變更為事業部。
此外加碼直播,618回歸“多快好省”,雙11喊出了“真便宜”的口號,極力擺脫此前給大家留下的“貴”的印象,重塑全品類“天天低價”的用戶心智。
但效果并不顯著。據久謙中臺8月份的數據顯示,雖然大促后京東百億補貼與拼多多的可比SKU數量相對于整體商品數量的下降幅度較小,但在價格優勢方面仍顯不足,在1771個可比SKU中,京東價格上具有優勢的商品只有約400個。其中,帶電類商品是京東價格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在京東價優SKU中,電腦辦公、手機通訊、家用電器分別貢獻119、82、55個SKU。京東價優指該商品在京東百億補貼的價格低于拼多多百億補貼。
也就是說,京東的百億補貼聚焦在其3C、家電核心優勢品類,大促期間商品豐富度會有大幅提升,大促之后會小幅下滑。而且大促之后除優勢品類外,其他品類相較拼多多在價格方面仍有差距。
在業績上,京東的低價策略效果也并不顯著。盡管包含了京東主場的618,但京東的增速并不樂觀: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6%,其中核心的零售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9%;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66%,其中零售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4%。
可以對比的是阿里和拼多多的同期數據。阿里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4%,其中淘天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2%;拼多多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6%。另一個數據是,今年第二季度,全國社零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為10.8%。
因此就目前來看,京東在百億補貼、POP商家扶持等方面所付出的代價,似乎還沒有在用戶側得到足夠的正向反饋。
一方面,京東在不斷卷低價,但很多品類和商品又做不到其他平臺的價格——這可能是今年雙11京東格外焦慮的原因之一。
雙11啟動發布會上,京東零售CEO辛利軍重新定義了低價,“有品質和服務保障的低價才是真低價”,他稱之為“在供應鏈里擠水分”。
而從歷史來看,低價曾經是京東開疆拓土的重要利器,但現在京東想要重拾這一標簽,為什么這么難呢?
京東的不可能三角:品質、服務、低價
這就不得不提2015年了,這一年京東平臺開始進入利潤收割期時,它在消費端的是由于供應鏈效率高產生的商品供不應求,最終產生了巨大的超額利潤,而非當初設想的薄利多銷。
京東順勢進行了品牌升級,Slogan從“多快好省”變成了“只為品質生活”,之后在劉強東回歸后,京東重拾低價策略又改回了“多快好省”。
曾經的京東為了強化京東是一個注重品質的平臺,京東要求所有入駐品牌都是注重品質的,清退了大量中小商家。為了提升用戶體驗,京東不斷加強物流和售后,也帶來了更高的履約成本。
而京東物流高昂的成本,勸退了許多手頭不寬裕的POP商家。基于此,劉強東不再要求商家必須使用京東物流,“他們想用極兔或者通達系快遞,就讓他們用。”
這雖然把價格打下來了,但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副作用,許多用戶開始抱怨履約速度和售后服務。畢竟其他物流相比京東物流,時效性和服務大打折扣的。習慣了京東速度的消費者,突然“由奢入儉”,當然很難接受。
因此如何平衡好低價、品質、服務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或許才是京東破局的關鍵。品質和服務當然是京東的優勢,但對真正價格敏感的用戶來說,在絕對的低價面前,其他都是浮云。
變革二:組織大瘦身,治理大公司病
除了低價策略外,劉強東這一年還對京東集團本身做了大瘦身。這一年,京東是內部調整最頻繁的互聯網巨頭之一。在業績不佳、增長難尋,重壓之下,劉強東對京東的高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曾經最信任的兄弟徐雷、十多年的戰友辛利軍,都被劉強東換下,取而代之的是CFO出身的許冉,任京東集團CEO兼任京東零售CEO。
另一方面人效上,京東也不及拼多多和阿里。根據京東集團2022年年報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京東共有員工45萬余人(不含兼職及實習生)。京東集團在2023年新春賀信中披露的信息顯示,京東員工總數已經超過54萬人(含并購后的德邦數據)。
這是什么概念?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拼多多員工人數保持在1.3萬人左右,是阿里的1/18、京東的1/35。
基于此數據,若按照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來看,拼多多員工前三季度人均創收1222萬元,是同期京東的7.07倍、阿里的4.17倍;人均經營利潤是京東的55.8倍、阿里的5.81倍。
在人均創收1200萬的極致人效比面前,京東無疑笨重許多。
海外與直播成為京東的兩大心病
最后電商行業本身已經進入存量博弈階段。隨著我國零售電商市場的不斷發展,網絡購物用戶數逐漸逼近中國網民總數,2021年電商滲透率超80%。隨著各家宣傳與補貼的發展,電商用戶也出現大量重疊的情況,由于用戶在不同電商平臺之間的轉移成本較低,三家頭部電商均面臨用戶增速回落的情況。
在此背景下,跨界電商和直播電商成了平臺重要的增長點,但這兩塊也是京東的心病。
首先在跨境電商上,京東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早在2015年6月,京東上線全球售業務(JOYBUY)俄文站,但半年后,京東決定暫停俄羅斯站點營業。2017年6月,“京東售全球”業務正式上線,隨后京東在東南亞地區不斷發力。不過,今年年初,京東關閉了泰國和印尼站。京東的出海征程不算順利。
并且電商的基礎是海量的用戶。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京東給資本市場的想象力顯然比不過拼多多。在用戶量方面,京東集團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便不再披露用戶數據。
根據2022年的互聯網數據,淘寶的月活用戶數是5.2億,拼多多4.19億,京東3億。更早之前,拼多多2019年年報顯示,年活躍買家數達5.85億,與同期京東3.62億年活躍用戶相比,拼多多已經遠超過后者。
從財報來看,由于拼多多來自交易服務的營收為291.5億元,同比增長315%,而該部分收入主要由多多買菜傭金收入、跨境電商平臺Temu收入以及部分百億補貼的傭金收入組成。由此可見,拼多多零售業務營收大增,很大一部分或許來自于跨境電商業務。
雖然拼多多并未公布關于跨境電商Temu的營收、成本、營銷投入等數據,但自該業務去年9月上線以來,已擴張至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據媒體消息,今年第三季度Temu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美金,或能超額完成年度150億美金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即商品交易總額)目標。
再來看京東的海外業務方面,其將海外業務歸入新業務板塊,本季度,京東新業務收入錄得38.18億元,同比減少24%,這不到40億元的收入還包括了京東產發以及京喜部分的收入。
而在直播電商上,京東缺少自己培養起來的超級主播也是眾所周知的問題。也正因此,當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的事件發酵時,京東成了最“合理”的緋聞對象。
古詩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現在的京東或許比過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少年時的勇氣和拼搏。
過去的京東,曾在當當去美國上市當天發動奇襲,掀起線上圖書行業的價格戰;也曾與蘇寧、國美搶用戶,以勝者的姿態奠定京東的市場地位。
在《劉強東的自述:我的經營模式》中,劉強東曾表示“1998年進入中關村的時候我沒有畏懼過對手,2004年京東進入電商的時候我沒有畏懼對手,后來每一年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我都沒有畏懼過。”。
現在京東又到了需要無所畏懼的時候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