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急速長大頻頻被罰,霍學文隱藏大招成效幾何?丨深度快訊
2024年下半年,金融監管部門的第一張處罰通知發給了曾經的“城商行一哥”北京銀行。
2024年下半年,金融監管部門的第一張處罰通知發給了曾經的“城商行一哥”北京銀行。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紅河監管分局7月3日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北京銀行控股子公司云南石屏北銀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未經任職資格核準即履職,罰款25萬元。
此為北京銀行2024年收到的第八張處罰通知,罰款金額累計已達到675萬元。
不過2024年北京銀行真正震動金融圈的消息,還是前董事長閆冰竹3月1日官宣被查。
閆冰竹陷入失聯傳聞是2023年8月。僅僅兩個月后,跟隨他從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到北京銀行、一路升至北京銀行副行長的杜志紅又被曝出失聯的消息。而此前的2022年11月,他的另一位舊部、北京銀行原副行長許寧躍已被傳出落馬的消息。
頻繁被罰和三名前高管接連被查,直接暴露了北京銀行內控和風控存在的問題。
同所有從城市信用社重組改制而來的城商行一樣,內控和風控能力是北京銀行與生俱來的短板。升級為商業銀行以后,加強內控及風控能力建設,補足內控和風控系統短板,本應成為城商行的當務之急,但是北京銀行急于擴張規模,體系能力建設卻沒能同步,最終不僅導致內控和風控系統漏洞紛呈,而且還嚴重制約了后期盈利能力和輕資產化轉型,而后者反過來又必然會制約規模的擴張。
受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的沖擊,北京銀行正逐漸失去投資者和股東們的信任。從2007年上市至今,17年過去了,北京銀行的股價居然還沒有超過IPO時的點位。而與北京銀行同年上市的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股價已經漲了兩倍以上。
北京銀行似乎已陷入規模擴張的悖論。
1邊緣業務成就“城商行一哥”
北京銀行不是成立最早的城商行,但一定是資產規模增長最快的城商行。
1996年1月,按照國務院要求,北京的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重組改制成北京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更名為北京市商業銀行,2004年更名為北京銀行)的時候,表內外總資產僅有200多億元,凈資產僅有約10億元。
十年后,即到上市前的2006年年底,根據北京銀行招股說明書提供的數據,資產總額和凈資產便已分別達2729.69億元和98.4億元,分別是成立之初的13倍和10倍;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達2330.90億元和1295.77億元,分別是成立之初的13倍和27倍。
彼時,北京銀行的資產規模已名列113家城商行首位。
第二個十年結束后,即到執掌北京銀行21年的閆冰竹到齡卸任董事長的2017年,北京銀行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又分別增長了7.5倍和17倍,分別達到23298.05億元和1767.14億元;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額分別增長了4.5倍和7.3倍,分別達到12686.98億元和10771.01億元。
進入第三個十年,北京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速慢了下來,第一個十年30%和第二個十年20%左右的高速度已經不再,但截至2023年年底,依然達到了城商行中少有的10%以上的年均增速。根據北京銀行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財報,截至2024年3月底,北京銀行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以分別達38946.65億元和3377.10億元,分別是7年前的1.5倍和1.9倍;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達2.18萬億元和2.12億元,均比7年前翻了一番。
事后來看,很容易得出結論:北京銀行能夠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主要是因為踩對了點、踏進了一片廣闊的藍海。
但是,回到當時的場景里,正經社分析師發現,北京銀行展業的主要領域——醫療、教育、交通、科技、文創、公積金、醫保,基本上是大中型銀行當時不愿意撿的業務。大中型銀行不缺好看又好吃的大企業客戶,自然不愿意碰成本大收益小的業務。而剛剛組建的北京銀行當然想從大中型銀行手中分得一杯羹,可是又夠不著,只好從他們丟棄的邊緣業務下手。
后來的事實表明,北京銀行當初的無奈之選實際上是高明之舉:選擇的領域不僅涉足的銀行少,競爭不激烈,而且很快出現了高增長。比如2000年以后因為中國經濟結構開啟新一輪轉型,科技迅速成為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新寵”,北京中關村由此成了一個金融機構趨之若鶩的掘金場,而北京銀行憑借先發優勢和地利之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大贏家。
不過,開發“邊緣業務”不是沒有成本的,而一個顯而易見的成本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鋪設更多的網點。所以,北京銀行一直是全國網點最多的城商行,只是2021年12月中原銀行吸收合并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和焦作中旅銀行之后才被中原銀行超過。
2“母體”中帶來的風控內控缺陷
與資產規模快速擴張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北京銀行違規事件的頻繁曝光和不良貸款率的居高不下。
2023年10月初,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2023年度商業銀行穩健發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評價結果。40家參與評價的頭部城商行中,北京銀行綜合得分排名第二,但是“公司治理能力”、“收益可持續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三項得分明顯偏低,分別排名第12位、第23位和第23位。
媒體的報道佐證了“陀螺”的評價結果。
正經社分析師根據最近五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消息統計發現,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銀行收到的罰單張數和和罰款金額均是城商行中比較靠前的。比如,2020年和2021年,北京銀行分別以收到16張和13張罰單的“成績”,分別排名當年城商行的第二位和第一位。
2020年全國城商行被罰款總額為11845.70萬元,而當年12月北京銀行因“對外銷售虛假金融產品、出具與事實不符的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等15項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開出的罰單金額就達4290萬元,占了當年全國城商行被罰款總額度的三分之一強。
2023年6月又連續收到兩批大額罰單:6月5日,北京銀行衢州分行因存在5項違法違規,被銀保監會衢州監管分局罰款145萬元;6月21日,北京銀行又因“房地產類業務違規”、“地方政府融資管理不審慎”等14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4830萬元,創下城商行單次罰款金額新紀錄。
2024年剛剛過半,北京銀行收到的處罰通知已經達8次,罰款金額最大的一次是2月8日公布的處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因多項EAST數據問題、存款分戶賬流水數據漏報、個人存款分戶賬明細記錄數據錯報等10項違法違規行為,北京銀行被罰330萬元。
與頻繁違規被罰平行的是,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長期居高不下。
根據北京銀行歷年財報提供的數據,從2017年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4%、1.46%、1.41%、1.57%、1.44%、1.43%、1.32%和1.31%。2022年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出現下降趨勢,但1.43%的不良率仍排名當年6家營收超過300億元的城商行的第一位,即便是放到17家上市城商行中進行比較,仍然位居前列。2023年的不良率又比2022年下降了0.11%,但依然遠高于當年東部地區上市城商行的平均水平(1.21%)。
同所有從城市信用社重組改制而來的城商行一樣,頻繁違規被罰暴露出來的內控能力不足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折射出來的風控能力不足,是北京銀行從“母體”中帶來的。
1994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于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通知》,要求全國2194家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城鎮部分和部分地方金融機構重組改制成城市合作銀行的一個大背景是,不是銀行類似銀行的城市信用社正在逐步背離合作制原則,而且資金成本高、股權結構不合理、內控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區域金融風險的主要源泉。重組改制成城商行后,有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化解,但是資本少、規模小、資產差、不良高、內控差等問題顯然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
比如,北京銀行組建之初暴露出來的原中關村城市信用社嚴重違法賬外經營案件,不僅折射出城市信用合作社內控體系存在的巨大漏洞,居然可以出現高達239億元的賬外經營,而且表明要徹底解決城市信用社遺留下來的內控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67億元的損失可以用10年時間抹平,但是內控及風控至今仍是北京銀行管理體系的兩塊急需補足的短板。
3轉型緩慢拖累盈利能力
與資產規模擴張仍然保持了較高增速形成強烈反差的另一個基本事實是,北京銀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以后明顯表現出下滑趨勢。
根據北京銀行歷年財報提供的數據,從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銀行分別實現營收554.88億元、631.29億元、642.99億元、662.75億元、662.76億元、667.11億元和176.90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0.20%、13.77%、1.85%、3.07%、0.01%、0.66%和7.85%;實現歸母凈利潤200.02億元、214.41億元、214.84億元、222.26億元、247.60億元、256.24億元和78.6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6.77%、7.19%、0.20%、3.45%、11.40%、3.49%和4.95%。
2020年以后,北京銀行的營收同比增速突然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而且是呈斷崖式下降;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同樣表現出斷崖式下降。2022年營收微增的前提下歸母凈利潤還實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主要是因為2021年和2022年降低了貸款減值準備金計提規模。2021年和2022年,北京銀行的計提減值準備分別為141.29億元和133.73億元,分別核銷164.07億元和109.06億元,因而保障了利潤的穩定增長。
當北京銀行業績增速放緩時,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卻迎頭趕了上來。
雖然北京銀行的資產規模還保持了城商行第一的位置,但是增速明顯放緩,領先身后的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的距離越來越小。
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江蘇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達到1.92萬億元、2.06萬億元、2.34萬億元、2.62萬億、2.98萬億、3.40萬億元和3.67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8.77%、7.23%、13.21%、12.02%、13.80%、14.20%和7.83%。2020年以后,江蘇銀行的總資產增速明顯超過北京銀行,到2024年一季度,資產總額距離北京銀行僅剩約2200萬元的差距。
同北京銀行同年上市的寧波銀行的資產總額還沒有突破3萬億大關,但增速很快,與北京銀行的差距正在縮小。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寧波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達到1.12萬億元、1.32萬億元、1.63萬億元、2.02萬億元、2.37萬億元、2.71萬億元和2.89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8.18%、18.03%、23.45%、23.90%、17.39%、14.60%和6.51%。
但是,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方面,北京銀行2022年便已被江蘇銀行超過,失去“城商行一哥”位置。
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江蘇銀行實現營收352.24億元、449.74億元、520.26億元、637.71億元、705.70億元、742.93億元和209.99億元,同比增長4.09%、27.68%、 15.68%、22.58%、10.66%、5.28%和11.72%;實現歸母凈利潤130.65億元、146.19億元、150.66億元、196.94億元、254.94億元、287.50億元和90.42億元,同比增長10.02%、11.89%、3.06%、30.72%、29.45%、13.25%和10.02%。按照目前江蘇銀行和北京銀行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增速,北京銀行的差距很可能被越拉越大。
寧波銀行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增速表現更為強勁。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寧波銀行實現營收289.30億元、350.81億元、411.11億元、527.74億元、578.79億元、615.85億元和175.09億元,同比增長14.28%、21.26%、17.19%、28.37%、9.67%、6.40%和5.78%;實現歸母凈利潤111.86億元、137.14億元、150.50億元、195.46億元、230.75億元、255.35億元和70.13億元,同比增長19.85%、22.60%、9.73%、29.87%、18.05%、10.66%和6.29%。雖然營收增速2022年以后和歸母凈利潤增速2023年以來有所下滑,但是仍然遠遠超過北京銀行同期增速,到2023年,歸母凈利潤與北京銀行的差距還不到1億元。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北京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很大程度上跟北京銀行轉型緩慢,依然過度依賴利息差直接相關。2020年-2023年,北京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僅為19.75%、22.45%、22.34%和24.53%,長期位居上市銀行下半區。而同期江蘇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別為30.73%、28.68%、25.94%和29.14%,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增速更快的寧波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更高,分別達27.74%、38.04%、35.17%和33.58%。
因為過度依賴利息差,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利息差不斷收窄,北京銀行的營收增速放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4股價17年仍沒離開遠點
先于業績增速下滑之前,北京銀行的股價開啟了新一輪下行。
2016年11月,北京銀行的股價觸及6.45元/股(前復權,下同)高點后,開始一路震蕩下行,2020年4月觸及3.15元/股后才又算震蕩企穩。到了2024年7月,仍徘徊于6元/股左右。
2007年9月北京銀行IPO時,開盤價為6.30元/股,市值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412億元。當年10月,還曾攀上7.17元/股的最高點。隨后的17年間,北京銀行的股價漲漲跌跌,但一直沒有突破7元/股的上限。直到2024年7月26日收盤時,股價仍然只有5. 29元/股,總市值為1118億元。
17年,北京銀行的股價竟然還沒有離開原點。
而同北京銀行同年上市的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均已翻了一番。
寧波銀行2007年7月上市時,開盤價為8.67元/股,市值約為553億元,不及北京銀行的一半。17年后的2024年7月25日,寧波銀行的股價已經漲到21.53元/股,市值漲到1422億元,已經超過北京銀行。
南京銀行2007年7月上市時開盤價為1.04元/股,市值約為348億元,不及北京銀行的三分之一。但是17年后的2024年7月25日,南京銀行的股價已經漲到10元/股,市值漲到1034億元,與北京銀行相差無幾。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北京銀行股價的下跌,部分原因應該歸結為大股東的大規模減持行為。比如,2020年3月6日,北京銀行第六大股東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大宗交易減持所持北京銀行2.61億股,減持比例1.23%,套現13.88億元。消息公布后,北京銀行的股價應聲下跌,直到4月觸及3.15元/股的最低點。
2021年3月初,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公示了一批北京銀行股票拍賣信息,賣家全是新華聯控股,總標的股數近5.23億股,依當時股價計算,市值約25億元。
5數字化+零售轉型能否扭轉頹勢
2022年3月,原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學文“空降”北京銀行出任董事長。到任后,霍學文宣布了他的一個目標:“力爭用三年時間,推動北京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效達到銀行同業領先水平。”
數字化轉型被霍學文具體化為以“大零售、大運營、大科技”為核心的“新三大戰役”。
“大零售”,就是全面推動零售作戰單元的轉型,釋放零售組織調整后的轉型新動力。
“大運營”,就是堅持端到端客戶旅程重塑和數字化運營“雙輪驅動”,提升運營體系對全行數字化轉型的聯勤保障能力。
“大科技”,就是基于統一金融操作系統和統一數據底座,強化模塊集成、業技融合、技數智能,完成科技條線組織架構調整,強化對各業務條線、各重點領域的專屬研發力量配置,為業務高質量發展構筑更加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從霍學文到任后進行的一系列人事調整來看,他的目標當然不會僅限于數字化建設。他先是提名了兩名副行長人選,接著又對分支行的行長進行了調整。
果然不出所料,2023年11月舉行的2023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霍學文宣布了北京銀行的一個重大舉動:完成了零售業務條線的組織架構調整,整合原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養老金融部)、電子銀行部職能,形成零售條線“一個統籌部門”(零售銀行部)+“四大利潤中心”(財富平臺部、私人銀行部、個人信貸部、信用卡中心)的組織架構。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該架構幾乎就是“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兩年前調整形成的組織架構的翻版。
招商銀行憑借它強大的零售能力,成為了六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
北京銀行能學到招商銀行的精髓嗎?
單從財務數據來看,霍學文就任董事長之后,北京銀行向零售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
霍學文到任一周年公布的北京銀行2022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北京銀行零售業務占總營收比重提升至34.1%,較上年度提升了6個百分點;零售利息凈收入全行占比達40.12%。零售AUM接近1萬億元,達9749.4億元,較年初增長10.2%。
第二年,零售業務收入占比又提高了3.6個百分點,達到37.7%;零售利息凈收入占比提升6.82個百分點,達到46.94%。零售AUM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365億元,同比增長6.3%。2024年一季度,零售AUM又突破1.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6.9%。
但是,隱憂已經顯現。根據2023年的財報,北京銀行零售整體不良率小幅上行,達到1.15%。上升較快的是房貸不良率,較2023年年初上升了0.11%,主要原因是2023年房貸利率持續下調,導致存量房利率與新增房貸利率出現了嚴重倒掛,大量存量房客戶提前還款,從而導致房貸不良率出現微幅的上升。
2024年2月28日,霍學文主持召開了北京銀行2024年第一次董事會,出席會議的11名董事全票通過了一項《關于優化調整總行有關部門設置的議案》。該議案的具體內容外界至今知之不詳,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說,議案的實施可能會是比零售條線組織架構調整更大的動作,不僅關系到1.8萬名北京銀行員工的利益,而且事關數萬名投資者。
霍學文推出的數字化加持下的零售轉型戰略,能讓北京銀行重振“城商行一哥”的雄風嗎?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正經社》出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