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國家暗戰,2018年成法定數字貨幣元年區塊鏈
雖然從目前的表象看虛擬貨幣還止步于一場企業之間的戰爭,但在實質上虛擬貨幣已經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主導的一場暗戰。
序言
2018年2月20日,委內瑞拉發布地球第一個法定數字貨幣——“石油幣”。
此前,俄羅斯計劃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暫定名為“M幣”。
日本計劃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名稱暫定為“J幣”。
瑞典在探索發行本國的加密貨幣“ekrona”。
最新消息顯示,印度可能也很快會發行本國法定數字貨幣。初步方案將在2018年9月前準備好,最終指導方針將在9月的第一周發布。
從2017年開始,新加坡、以色列、迪拜、愛沙尼亞等國家也均已表態考慮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顯然這是一場全球化領域的經濟戰,各國都寄希望自己國家的虛擬貨幣能獨當未來支付媒介系統。
雖然從目前的表象看虛擬貨幣還止步于一場企業之間的戰爭,但在實質上虛擬貨幣已經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主導的一場暗戰。
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進程
中國央行原本或成全球首個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
1、2014年(4年前),中國央行就已然開始研究數字貨幣;
2、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
3、2018年1月,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團隊開發的數字票據平臺在上海票據交易所成功上線并試運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順利完成數字票據簽發、轉貼現等業務。
《中國已做好發行數字貨幣的所有準備》一文提到,從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專利申請可查詢得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申請約63項專利。最早申請始于2016年3月25日。包括“數字貨幣兌存款”、“數字貨幣的投資籌資”在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幣”鏈條。
對于中國的雄心,業界或許理解得更為透徹。
全球第二大數字錢包Kcash的創始人祝雪嬌表示,美元的霸權地位從未來講應該是不復存在的。這場已經開始的數字化運動,不消除美元的主導應該不會停止。
一些小國家,像東南亞還有非洲等國,法幣的穩定性還不如比特幣高,更不可能穩定如人民幣。“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借助法定數字貨幣,用國家信用背書,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據高度財經獲得的資料顯示,中國民法(草案)早在2016年就納入了網絡虛擬資產的規定。
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架構
2018年7月18至20日,中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巴西,埃及等多國央行代表齊聚紐約康奈爾大學科技園,參加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召開的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第二次會議。
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中國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博士,分享了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架構”:基于賬戶與錢包分層并用。
通過檢索發現,此前姚前博士曾在《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5月刊上,發表一篇名為《數字貨幣與銀行賬戶》的文章,作為一種個人設想在文中詳細介紹了一個關于數字貨幣的雙層框架。
這個雙層框架的兩層分別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又分為基于賬戶(account-based)與基于錢包(wallet-based)這兩種形式。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我國的貨幣發行遵循“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而當前社會經濟活動則主要基于商業銀行賬戶體系開展。
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和瑞典央行就此問題做過相關的研究。英格蘭銀行副行長本·布勞德本特道出了商業銀行的擔憂:會引發存款從商業銀行轉移到央行,導致整個銀行體系縮窄,成為“狹義銀行”。
姚前認為,這種擔憂目前在監管層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過,純數字貨幣系統不一定非要與銀行賬戶關聯。
原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觀點是:“數字貨幣的技術路線可分為基于賬戶和不基于賬戶兩種,也可分層并用而設法共存。”姚前也認為,分層并用的思想顯然要比直接在央行開戶的方式考慮得更深。
因此,在具體設計上,姚前考慮在商業銀行傳統賬戶體系上,引入數字貨幣錢包屬性,實現一個賬戶下既可以管理現有電子貨幣,也可以管理數字貨幣。
這樣做的好處是,沿用了貨幣發行二元體系。
雖然數字貨幣屬于M0范疇,是發鈔行(中央銀行)的負債,不在賬戶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但由于賬戶行依然還在實質性管理客戶與賬戶,不會導致商業銀行被通道化或者邊緣化,而又可以通過發鈔行直接確權,不完全依賴賬戶行之間的跨行支付系統,利用客戶端的數字貨幣錢包實現點對點交易。
姚前具體分析說,在全面數字化的世界里,不能因為表面上、形式上都是數,就混淆數字背后的經濟金融內涵。此數字與彼數字盡管都是數,但它們有可能代表不同類型的資產,這是在考慮數字貨幣設計的時候必須牢記在心的。
實物貨幣轉化為M1或M2,天然就有實物和數字的區隔,但數字M0則容易讓人忽略這種區隔。數字資產之間的轉換速度加快了,并不意味著不同類型的數字資產間的差異消失了。
因特殊考慮了數字M0在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安身立命”問題,既可使之獨立開來,又可分層并用,發鈔行只需對數字貨幣本身負責,賬戶行承擔實際管理業務,應用開發商落實具體應用,各司其職,邊界清晰。
法定數字貨幣下的商業銀行何去何從
然而這并沒有平息爭論。
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總經理肖風在會議前(6月13日)撰文《法定數字貨幣大猜想》表示,“如果我們站在數字經濟、數字貨幣的角度來設計法定數字貨幣的機制,我們就不會再有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發行結構那樣的妥協,也不會再有法定數字貨幣主要取代M0那樣的委屈,更不會有不追求法定數字貨幣的可編程性的無奈。雙層發行結構是在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中,生硬地加入了現有金融體系的“中介”角色,而其實區塊鏈數字貨幣系統里是沒有各種各樣的“貨幣創造”中介的,比特幣區塊鏈從貨幣系統來看,它里面只有央行和用戶,用戶們點對點交易。”
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在接受高度財經專訪時表示:“邏輯上,(商業銀行的中介角色)基本可以撤銷,因為都是智能合約 AI的事兒。”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推出后,人們更愿意使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還是比特幣?這也是個難題。
孔華威表示,使用上,作為哪一種貨幣,國民不是可以選擇的。如果可以選擇,那么就有投資的含義在里面,“我會去花掉增值不快的貨幣,因此我會日常使用法定數字貨幣,而把比特幣作為資產來考慮。”
其他業內人士表示,法定數字貨幣主要用于智能支付,比如兩個地下車庫原來需要兩張預付卡,現在可以通過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直接支付,冰箱直接為冰箱里的牛奶智能支付;或者銀行授信,通過區塊鏈票據貼現,可以實時預警和了解支付行為,便于認證防偽;或者在中心化低效環節降低成本,改變效率,比如現在國際清算系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