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神速 出門不帶現金金融
但當下中國金融科技的應用和市場已明顯走在前列,中國金融科技為何發展如此迅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
雖然許多當下蓬勃發展的業務模式和科技手段發源于歐美地區,但當下中國金融科技的應用和市場已明顯走在前列。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
中國金融科技為何發展如此迅速?
日前在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來自全球的金融領軍人物頻頻發出上述感嘆,尤其針對移動支付、理財領域。
亞投行副行長DannyAlexander表示,從英國來中國一年半時間,現在出門口袋里基本不放現金,用手機可以完成絕大部分支付。而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讓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服務領域實現跳級發展,跨越發達市場此前經歷過的一些階段。
PINTEC(品鈦)集團聯合創始人費博睿(BarryFreeman)在參加瑞銀組織的一場金融科技(Fintech)交流會時,與會的多位投行高管也頻頻發問:中國為什么對金融科技接受程度這么高?為什么中國消費者能迅速接受手機管理財務生活?中國哪些金融服務市場將快速數字化?
追根溯源,雖然許多當下蓬勃發展的業務模式和科技手段發源于歐美地區,但當下中國金融科技的應用和市場已明顯走在前列。
金融供給不足催生跨越式發展
離開美國金融公司到中國創業,費博睿對中美市場差異有著深切感受。
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是美國總人口的3倍還多,人們普遍通過手機獲取金融服務。而在美國,通常是年輕人使用手機,35、45歲以上的人群,很少通過手機獲取金融服務。主要在于他們有足夠多的傳統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以當下國內火熱的共享單車創業為例,美國同樣有共享單車,且不論收費情況,多數共享單車需通過固定的信用卡刷卡終端完成付費,而非通過手機,這是基于此前海外消費者信用卡受理環境完善,金融服務充分。
通過科技手段可以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夠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普遍提高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精度;使金融服務突破物理營業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進而使得普惠金融實現可持續發展。
費博睿表示,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一個重要基礎在于,中國金融服務供給不夠令人滿意,而市場需求又足夠龐大。
百度副總裁黃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從過去的渠道獲客向比拼算法和算力演進。隨著用戶行為的線上化,移動設備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用戶與手機應用的交互比去銀行門店更多。從中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時間來看,中國并不落后,疊加中國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中國的大數據規模和厚度都足夠。在這一基礎上,過去和金融沒有關系的大數據可以抽象成標簽建立模型,產生金融相關性,這正是百度金融過去一年進行的工作。
黃爽還表示,中國市場金融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是發展金融科技時美國市場不可比擬的優勢。
自主創新有望輸出海外
金融科技發展對傳統監管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李東榮表示,監管者要在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上取得平衡,這一過程中要做一些取舍。對于一些業務創新要有一定的觀察期,監管過嚴或太早容易扼殺創新。但同時,金融涉及到千家萬戶,如果缺少恰當的監測和管控,有可能釀成風險。
“好的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一定也是Regtech(監管科技)公司。”費博睿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僅當下做產品、模型要看監管是否允許,即便當下還沒有監管規范,一定要做到規范、透明,因為監管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李東榮表示,監管中堅持一致性原則,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型金融機構,都應遵循風險管理的原則,接受一致管理。此外,從負債端到資產端都要采取穿透式監管原則。在分業監管的當下,產品已經打破行業界限,需要監管部門協同。此外采取創新式監管,如監管沙箱等,在風險可測、可控范圍內給予空間。
對于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前景,宜信創始人、CEO唐寧表示,金融一直是技術驅動的行業。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所傳遞的都是客戶的金融需求,技術迭代只是為了讓金融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中國移動支付和網貸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接下來智能投顧、保險科技、監管科技以及區塊鏈技術支撐的各種應用,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費博睿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外通過數據進行信用決策的理念已經實踐多年,但中國的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基礎,已經使其發生了極大的改進。過去更多是海外技術嫁接到中國的人口市場紅利,但最近三、四年,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更多,長期來看,中國可以向海外輸出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