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玩家》給影游業帶來哪些新啟發?通信
《頭號玩家》不僅帶來了觀影熱潮,從多個方面為影視和游戲產業公司提供了走出困境的啟發,還必將刺激一些國內公司去進行類似嘗試。
2045年,石油枯竭,經濟萎縮,難民涌入城市,人們瘋狂沉溺于VR游戲世界“綠洲”,創始人哈利迪在臨終前宣布,將自己的巨額財產和“綠洲”所有權留給第一位破解三道謎題并拿到彩蛋的人,引發了全球玩家競爭。
對于未看過《頭號玩家》的人,這段話這可能算不上劇透――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就是游戲本身。
在上映首周,《頭號玩家》在華票房已突破3.88億元,豆瓣評分高達9.2分。作為斯皮爾伯格首部游戲題材的電影,除了引發觀影熱潮,也給影游產業的互動帶來不少啟發。
《頭號玩家》成功了,VR游戲還能搶救一下嗎?
“《頭號玩家》將至少在幾個方面影響影視和游戲產業”,游戲眾籌平臺“投著玩”創辦者張斌斌在看完后止不住興奮,正如同ET對科幻電影的影響,他大膽預測這部作品對游戲產業的推動:VR游戲的熱情可能被再次點燃,游影聯動的模式再次被證明,游戲IP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頭號玩家》熱映之下,斯皮爾伯格有意無意地回答了這些年游戲產業的幾個焦慮:
游戲IP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寫入影視劇本?
游戲元素與其他泛娛樂產業如何融合?
虛擬現實游戲的未來長什么樣
……
觀影者不難發現,《頭號玩家》并非簡單地致敬經典游戲角色,而是真正地考慮到了每一個游戲角色與劇情的結合點,這些角色的出場雖然不乏浮光掠影,卻往往恰到好處地讓人尖叫;此外,《頭號玩家》抓住了游戲的靈魂精髓――沉浸感,而在《魔獸世界》等電影里,觀眾鮮有此類感受。
據悉影片采用了動作捕捉、實景拍攝和電腦動畫三種制作形式,不乏運用VR工具拍攝,甚至拍攝過程本身都是VR形態的。據制片人克里斯蒂?麥克斯科透露:“導演戴上VR設備后,可以進入數字場景,360度觀察周圍的環境。”
這種沉浸感,大大降低了用戶在短短兩小時內感知游戲元素的門檻,一位知乎用戶如實評價道,
“不管你平常玩不玩游戲,《頭號玩家》的視覺效果都會帶你進入酷炫的游戲世界,跟隨人物的腳步一起闖關。飛速的賽車競技給你過山車一般的快感,儲存著玩家所有影像資料的圖書館令人大開眼界,甚至還有可以在空中飛舞的失重舞廳以及和逝去的骷髏一起搖擺的房間。”
《頭號玩家》這種先天的VR基因,直接帶動了同題材的VR游戲。據了解,HTC VIve早早地與電影方合作,推出了8款相關VR內容,用戶可從VIveport或者Steam平臺下載,包括街機射擊體驗、懷舊經典體驗、音樂體驗等題材。
一位投資人認為,VR游戲產業目前的兩大困境是內容不足和資本遇冷,而《頭號玩家》大火對這兩點都會有改善,但“綠洲”這樣的VR游戲如何落地,卻是個不小的問題。
科技媒體品玩作者喃醬認為,橋段中出現的綠洲游戲為例,還做不出來這么大規模的VR游戲,“成本太高了,目前VR用戶數量養不起的。”事實上,此次電影官方跟HTC Vive合作,也僅推出8個VR的片段,目前是在Vive應用商城免費下載,宣傳噱頭應大于商業價值。
游改影視陷入僵局,《頭號玩家》指出了一條明路
過去20多年,好萊塢一直沒放棄探索游改電影里的商機,但始終難以突破票房和口碑雙魔咒。
1993年,游戲《超級瑪麗》改編《超級馬里奧兄弟》,但上映3周后僅收獲2100萬美元的票房,不及4800萬美元投資成本的一半;自1993年至2014年好萊塢累計30余部游戲改編電影的案例里,《極品飛車》到《殺手47》等平均回報率都在10%左右徘徊,遠低于行業平均回報率,
據統計。過去25年來僅有《生化危機》系列和《古墓麗影》系列高于行業平均回報率。
可以說,市面上現行的游戲電影基本徘徊在主流好萊塢敘事的大門之外,這背后很可能是整個游戲改編電影產業的先天不足:眾所周知,市面上很多成功游戲,其世界觀都不夠完整,故事結構零碎,人物角色不夠豐滿,這給劇本改編提出難題。
另外,游戲用戶對于一款游戲的理解不盡相同,如果劇本偏離了他們的固有認知,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斯皮爾伯格給這個陷入僵局的產業,指出了一條明路,那就是避開游戲題材本身的大坑,另起爐灶通過一個更宏大的敘事,將經典角色進行串燒,這顯然是更討巧的思路。
從頭號玩家3月30日-4月1日三天的票房和口碑、以及媒體的高曝光度,已經告別了成為現象級作品,并帶有深深的斯皮爾伯格個人印記,“太好看了,不愧是斯皮爾伯格”,很多影迷這樣評價。
可以大膽猜測,《頭號玩家》的票房和口碑,必然會刺激一些游戲版權儲備豐富的國內公司去進行類似嘗試。這其中有幾個門檻,首先是游戲IP儲備和資本推動,但最高的門檻,依然是導演和編劇。
以國內經典游戲IP儲備豐富的完美世界、盛大游戲兩家來看,目前都積累了長達十多年的游戲IP和用戶群,將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串燒,同樣可以撐起一部合格的游戲電影。但要講好像《頭號玩家》這樣的好故事,卻是另當別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頭號玩家》畢竟是一部電影人主導的游改作品,作為拍過大白鯊、ET、辛德勒的名單等廣闊題材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在處理此類題材時,擁有足夠的外部思維,來跳脫游戲本身的局限。
當下,無論是游改影還是影改游,缺少外部思維和外部人才隊伍的現象,都不是一天兩天。其中游戲的人不懂影視,影視的人不懂游戲,這種割裂,讓很多國內影游聯動的案例局限于“依葫蘆畫瓢”。
以前兩年跟風上馬的《瑯琊榜》手游為例,當網劇熱映影響力下來之后,同名游戲因為缺少內生創新,很快就遭到用戶拋棄而被迫停運。
從“守望先鋒”到“高達” 《頭號玩家》如何聚合明星IP
不難發現,除了《守望先鋒》等少數幾個新游戲,《頭號玩家》中所出現的角色幾乎全都是大有來頭,堪稱經典,――《Minecraft》、《古墓麗影》、《街霸》、《戰爭機器》、《馬里奧賽車》、《無主之地》、《龍與地下城》、《鴕鳥騎士》、《光環》、《真人快打》、《太空侵略者》......這些IP拎出來,各個都曾成就一段商業傳奇,加在一起版權價值不可估量。
《頭號玩家》能夠同時囊括這么多的IP,不得不說華納通過長期IP儲備,斯皮爾伯格依靠個人號召力刷臉,完成了這一部烏托邦式的游戲巡禮。有行業人士指出,《頭號玩家》的版權來源大致有三種:
華納電影出品過的電影/買過的版權。
斯皮爾伯格自己的電影或者朋友的電影。
華納兄弟游戲公司自己/簽約合作版權,比如《魔獸世界》里的獸人、《守望先鋒》的獵空,而華納在日本游戲IP方面的多年深耕,也讓《頭號玩家》補齊了東亞游戲文化的短板。
但這場頂級版權的狂歡,卻絕非浮光掠影的肆意揮霍,而是被一個好萊塢式的成熟劇本牢牢綁定,并因為深刻的人文視角得到升華。
拋開原著暢銷小說《玩家一號》不說,斯皮爾伯格雖然是第一次操刀游戲題材,但其早年在電影界的系列開拓嘗試,都在游戲題材里得到了恰到好處的呈現。
另外,該片劇本來自大名鼎鼎的《復仇者聯盟》編劇扎克?佩恩,在《頭號玩家》里,我們看到了比復仇者聯盟大膽的跨界融合,這也大大凸顯了游戲的魅力。(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