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入Gartner報告領導者象限:技術與需求的“增強循環”價值凸顯互聯網+

創新與場景無縫融合,讀懂華為再入Gartner報告領導者象限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葉遠風
數智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尤其是技術先發國家的普遍主題。
在這個主題下,當下,企業盯著的,往往聚光燈下的大模型等技術創新。
然而,同樣是企業走向數智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網絡,也在悄然發生著巨變,體現出巨大的價值驅動力。
不久前,聚焦在企業局域網發展的Gartner?《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報告正式發布,在一眾北美網絡通信技術巨頭中,華為成為唯一入選魔力象限領導者的非北美廠商。
上一次報告發布是2022年,華為在十幾年的穩步前進后,首次突破領導者象限。這意味著來自中國的廠商已經連續第二次入選領導者象限。
考慮到Gartner該份報告的評選標準偏向,不難發現,面向企業局域網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內廠商中,華為某種程度上正在引領技術創新與場景需求的無縫融合過程。
而這,正是企業們當下同樣需要的數智化變革內容。
激變的時代,Gartner想要尋找技術與場景“鴻溝”彌補者
雖然兩次都在領導者象限,但本次華為的位置有一些“微妙”的變化。
在縱軸“Ability to Execute”(可以理解為執行能力),華為用兩年時間超越了思科,入選前三。
而目前HPE正在收購Juniper進行整合,完成之后,華為將在執行能力上進入前二。
在Gartner經典的魔力四分區中,“執行能力”往往考量的是相關產品的易用程度和價格、服務的完善程度和技術支持能力、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能力等,可以理解為對廠商營銷服綜合能力的評估。它是相對橫軸“Completeness of Vision”(可以理解為前瞻性)而言,后者主要考量技術創新、市場領導力(受地緣政策影響)等。
這意味著,Gartner這份報告,并不是單純看待企業“局域網技術”有多強,而更注重綜合能力的評估,本質在于替市場需求者找出那些既有一定前沿技術創新能力,又能夠將之高效推進到場景應用、推動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廠商。
也即,企業照著這份報告去選擇廠商,更能夠找到以產品、服務和需求洞察幫助自己實現有效“網絡價值落地”的服務商。
在Gartner看來,前瞻技術上,華為將會繼續投資Wi-Fi 7產品組合和天線技術,以及音視頻應用中高品質用戶體驗的網絡保障能力。
同時,華為的優勢在于三點,包括強大的產品組合(多產品,性能和穩定性高等)、以體驗為中心建網(基于技術創新的網絡管理平臺能夠有效提升體驗、保障服務)和IT&OT融合極簡架構(OT、IT集成一套系統)。
可以看出,這些優勢的判斷,無不是承認在承認華為的網絡技術創新能夠帶給現實場景、帶給企業甚至企業員工的落地價值。
事實上,這些年在一些頂尖前沿的領域出現了很多股技術浪潮,變換花樣一年一個新主題,其中既有技術主動突破的積極因素,也有某些商業炒作的目的,但無論如何,能夠真正創造現實價值、走向全面落地的其實并不算多,在技術與場景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
這其中網絡連接也不意外,各種科幻般的話題時常出現在大眾輿論中,但都感覺遙遙無期,普通人的感受是身邊的網絡似乎進展遠不如概念中的快,企業更是存在諸多痛點等待解決,看著那些極客式的網絡技術話題感覺很遙遠。
Gartner的報告,其領導者象限,無非就是在幫助業界、幫助企業們尋找這樣的“鴻溝”彌補者,它們既具備充分的技術能力,更能夠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場景中發揮技術的價值。
而這也是華為這些年在企業局域網領域發展的寫照。
網絡聯接技術與場景需求的“增強循環”,已經被“領導者”建立起來
具體來看,華為過去已經制定了一個高品質萬兆園區的核心戰略,圍繞這個核心戰略,充分驅動局域網技術創新并結合園區實際需要實現價值落地。
實際上,這個戰略的背后是與Gartner報告評價標準的一致性,華為的網絡連接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個技術直接轉化為場景應用、場景體驗強化后又反過來不斷推動技術進步的“增強循環”。
一邊是技術創新始終能夠走入實際場景實現商業價值,一邊是場景應用又能即時反哺技術進步,一個不斷相互增強的正向循環由此形成。
1、從技術到場景:技術即產品,產品即服務
在局域網技術上,華為毫無疑問是領先者,也一直投入大量資源積極參與全球合作的標準制定。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華為已經成為Wi-Fi產業標準的領航者,從Wi-Fi 4到Wi-Fi 7的整體貢獻標準數,華為累積排名全球第一;在Wi-Fi 7的標準制定過程中,華為所貢獻的標準數量同樣排名全球第一。
華為的Wi-Fi 7技術已經實現了代際領先。
隨著2024年Wi-Fi 7大規模部署的序幕開啟,大量手機、筆記本等常用終端已經可以支持Wi-Fi。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技術即產品”,在其核心戰略下,將Wi-Fi 7的代際領先優勢直接轉化成了產品,在2023年面向全球發布了業界首款旗艦企業級Wi-Fi 7 AP后,今年又計劃推出13款全場景Wi-Fi 7 AP,涵蓋室內、室外、放裝、物聯等所有款型。
領先的技術轉為全新的產品后,華為又繼續“產品即服務”,直接幫助千行萬業的無線網絡體驗升級。在園區網絡建設中,華為的Wi-Fi 7設備能夠提供高標準的帶寬、并發和安全性能,極大提升了網絡的覆蓋范圍和穩定性。典型如,下載大文件不用再無奈等待,高峰期大量視頻會議一起開不會網絡卡頓、不用再陷入“能聽清嗎”的尷尬中,此外還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沒有“極客概念”,沒有“感覺遙遠”,技術就在身邊,就在場景中。
2、從場景到技術:需求即創新,創新即領先
在局域網建設上,華為仍然秉持了“自己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原則,很多對外服務首先要自己先試。
在以規模為導向的網絡設計中,華為園區過去以聯接為中心的網絡經歷有線到無線再到IOT全連接的階段,但隨著終端數量的快速發展,這套體系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只能說每個終端都能“聯接”起來,但“聯接”的質量卻不能保證,網速慢、會議卡、運維難。
可以說,華為當初經歷的,就是很多企業目前正在經歷的。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轉變了思路,其高品質萬兆園區網絡戰略,不再聚焦企業規模,而以體驗為中心、直接走入場景需求——網絡“聯接”只是表象,內在本質是企業和用戶對網絡高品質和良好體驗不變的追求。
為此,華為還制定了實現無線體驗、應用體驗、運維體驗三大體驗升級的目標。
其中無線體驗升級即上文提到的Wi-Fi 7提升網絡的場景服務能力。此外在應用體驗升級中,華為還從場景中特殊的VIP用戶需求出發獨家創新了XNA引擎,能夠精確識別應用,讓關鍵應用專享快車道,達到0丟包0卡頓,實現了端到端的應用體驗保障,加上VIP用戶體驗保障方案,即便在網絡擁塞的條件下也能做到VIP體驗0受損。
對企業來說,有了這樣的創新配合,重要會議,再也不用擔心被摸魚“刷手機”的行為搶占帶寬口子了。
與此同時,針對企業網絡運維往往跟不上的困境(華為自身也面臨過),華為有創新了園區數字地圖,實現運維可視與故障定位效率提升,甚至還以全局統籌的方式降低網絡能耗,大大提升了了運維體驗。
三大體驗的背后,需求是先導,從場景實際需求出發,Wi-Fi 7等技術與產品實現了有效落地、得到了最佳的價值定位,甚至還催生了XNA引擎這類行業首創的技術創新——需求即是創新,而創新又進一步為華為帶來了領先。
技術高效地變成產品和服務,場景又在不斷反哺推動技術創新,無縫也“無延遲”,相互“螺旋向上”,構成華為網絡技術特有的“DNA”。
結語
數智化時代存在一個包含端、邊、云、網、智的全棧體系。過去,“網”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一直被忽視,被“智”等更亮眼的明星創新所掩蓋。
但隨著網絡技術創新的持續迭代,企業與用戶對網絡體驗需求的逐步強化,越來越多人正在感受并理解“網”的重要性。
在華為進一步將“網”的創新與場景融合后,在Gartner已經為業界尋找到有彌補技術與場景鴻溝“DNA”的領導者后,更多企業有了贏在數智化時代的網絡服務商更優選擇,是時候動手尋找外部支援,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網絡方案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智能相對論 Focusing on智能新產業新服務,這是智能的服務NO.259深度解讀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產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