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折扣化改革“陣痛”未止,南京門店遭多名員工維權!快訊
近日,盒馬鮮生多地門店相繼被曝出“清貨關店”,盒馬員工降薪、被迫轉簽第三方的消息也引發廣泛關注。
拾鹽士|出品
近日,盒馬鮮生多地門店相繼被曝出“清貨關店”,盒馬員工降薪、被迫轉簽第三方的消息也引發廣泛關注。
據相關報道,盒馬鮮生要求部分正式員工轉簽第三方合同,取消五險一金、餐補等福利,同時降低了揀貨員等崗位的計件單價,導致員工收入大幅下降。對此員工們感到無奈和不滿,有的選擇離職,有的選擇忍耐。
對此盒馬解釋稱,員工的薪酬和福利的調整合理合法,是在與員工充分溝通和協商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也是符合員工的合同約定的。
盒馬還表示,員工轉簽第三方合同是為了提高員工的靈活性和多元化。員工轉簽第三方合同是自愿的,不是強制的,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是否轉簽,如果不轉簽,也不會影響員工的正常工作和待遇。
雖然盒馬鮮生強調員工為“自愿”轉簽第三方合同,但一位南京工商人士向拾鹽士透露,近日接到了多起當地盒馬鮮生門店員工的投訴,投訴內容多涉及欠薪和企業強制要求變更勞動合同。“目前盒馬似乎是要把勞動合同轉成合作協議之類的,據說在洽談的時候不許員工攜帶手機。”該人士稱。
風波之中的盒馬鮮生,轉型“陣痛”仍在持續。
極致降本,折扣化改革“陣痛”顯現
官網信息顯示,盒馬始創于2016年,是中國首家以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新零售平臺,通過重構零售產業“人、貨、場”,打造了“盒馬鮮生”、“盒馬X會員店”、“盒馬奧萊”等業態。
乘著我國消費升級風潮興起的盒馬鮮生,最早定位為中高端新零售商超,并逐步發展為深受中產消費群體喜愛的新零售標桿企業。
但隨著近兩年來消費形勢發生改變,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追求從高質高價回歸“性價比”。在這種形勢下,拼多多業績突飛猛進,京東開始回歸低價策略,盒馬鮮生也順應變化,將折扣化改革提上了日程。
2023年10月,盒馬啟動一系列折扣化調整,大幅降低了商品的價格,并縮減了SKU的數量,以迎合更多的消費者的需求。今年2月,盒馬又上調了線上訂單的免運費門檻,從49元提高到99元,以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
盒馬CEO侯毅曾直言,折扣化變革是盒馬的生死問題,長痛不如短痛,困難時期沒有退路,盒馬只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如今看來,改革陣痛已逐漸顯現。
今年以來,盒馬鮮生被卷入了關店裁員的風暴眼之中。據公開報道,2019年到2021年之間,盒馬鮮生曾在大連開了4家門店,如今已有金州店和中山店兩家停業。不止北方地區,武漢、廣州、南京等地,也陸續曝出盒馬門店關停的消息。
此外,廣東、合肥、成都當地的盒馬鮮生門店員工,都有不同程度降薪,幅度在20%左右。還有傳言稱,盒馬鮮生的折扣化改革引起了品牌商的反彈。一些品牌因被要求供貨價打5折,無奈選擇退出。
對于如今“向錢看”的盒馬,消費者的口碑也呈現“兩極分化”。有些網友認為盒馬折扣化改革后,很多商品性價比更高,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好事;但也有不少網友抱怨,最近從盒馬購買商品無人送貨、商品日期不新鮮、種類變少,自己愛喝的飲料也下架了,服務和之前相比一落千丈。
在某社交平臺的帖子下方,還有很多員工表示盒馬如今為了節約成本近乎“離譜”的做法,如為了“開源節流”封廁所、極致省電、辭退大量員工“把一個人當十個人用”等等。
圖源某社交媒體平臺
現如今,隨著電子商務和社交電商的迅速發展和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傳統零售商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盒馬鮮生作為新零售的代表之一,也需要不斷調整戰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因零售業務涉及到大量的物業租賃、人力資源和庫存成本,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折扣化改革過程中的盒馬也不免面臨利潤壓力,因此需要通過關閉部分門店和調整人員結構等措施來控制成本。
盒馬回應稱,由于物業合同到期,和個別商場不景氣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會關閉6-7家門店,同時也正在附近尋找更優秀的物業,承接消費需求。同時盒馬強調,超過360家門店仍在正常運行中。另據盒馬方面披露,今年盒馬鮮生還計劃新開70家門店,年內盒馬鮮生門店數有望突破400家。
不過,在重重考驗之下,盒馬選擇繼續擴張的背后邏輯和可靠性,也被業內和市場所關注。
上市擱淺,盒馬突圍之路考驗重重
事實上,此前侯毅對于盒馬折扣化改革頗具信心。按照他的設想,盒馬鮮生的低價策略是通過優化供應鏈,降低各環節的成本,最終將極致低價反饋給消費者,自然也會助力盒馬業績的提升。
2023年上半年侯毅曾表示,未來10年,盒馬鮮生的新愿景是沖刺“1萬億銷售、服務10億”消費者。侯毅還認為,以盒馬鮮生的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具備上市條件。
回看過往,盒馬從未停下高速擴張的腳步,2023年還是盒馬的“開店大年”,在這一年中,盒馬新開了60多家店。
與此同時,2023年又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新零售行業格局悄然生變,盒馬也在這一年提交上市申請,但在幾個月后又宣布暫緩上市。IPO的擱淺或許為盒馬增添一份壓力,使得此次低價改革頗有破釜沉舟之感。
作為阿里旗下重要的新零售業務板塊,盒馬鮮生的上市之路走的十分坎坷。
2023年4月,有消息稱盒馬鮮生在與中金、摩根士丹利等合作籌備上市事宜,準備2024年在香港上市,彼時盒馬未做過多回應。
2023年5月18日,阿里2023財年財報中披露了盒馬上市最新消息,宣布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已批準盒馬啟動上市流程,預計將在未來6到12個月內完成。
2023年9月,有媒體傳出盒馬上市計劃被擱置的消息。原因是市場消費股投資氣氛低迷,盒馬上市后估值可能僅為40億美元,遠低于2022年考慮籌集新融資時設定的60億至100億美元目標。
同年11月,阿里巴巴在披露的最新業績報告中表示,盒馬鮮生的首次公開募股計劃暫緩,正在評估市場情況,確保成功推進項目實施和提升股東價值。阿里高層也在電話會議中透露對于盒馬等板塊獨立上市的計劃,不會操之過急。
如今,盒馬鮮生在阿里的財報中仍然與高鑫零售、阿里健康、靈犀互娛、銀泰、智能信息(主要包括UC優視和夸克業務)、飛豬、釘釘等業務板塊并稱“所有其他”部分。
阿里巴巴202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本季度公司營收2603.5億元,同比增長5%;凈利潤為107.17億元,同比下降77%。“所有其他”分部的收入為470.23億元,同比降低7%,經調整EBITA同比下降達87%。
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如今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業態面臨“閉店潮”等市場壓力,但如果盒馬想要順利融資和IPO,依然需要迎難而上,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盈利能力,逆勢之下依然定下24年“新開70家門店”的目標。
艾媒咨詢集團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擴張和盈利之間的矛盾處理對盒馬來說十分關鍵。門店的擴張需要大量人、貨上的創新,以及相關配套資源的支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成本,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經營風險,可能影響盒馬的盈利能力。
阿里“瘦身”,盒馬會成“棄子”嗎?
2023年,阿里市值被拼多多趕超,進行了“一拆六”、回歸主營業務等一系列重要戰略變革,并將深入踐行“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的新戰略。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在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會上表示,阿里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它們不是核心聚焦業務,退出是合理的。
作為阿里新零售“排頭兵”,自去年底開始盒馬被多次傳出將被阿里出售的消息,高鑫零售、銀泰的零售業態也曝出類似傳聞,對此阿里態度似乎也十分模糊。
據晚點報道,目前盒馬仍在積極尋求引入新的戰略投資方,接觸了包括上海地方引導基金、泰國正大集團、華潤集團、中糧集團等多個潛在投資方,目前估值約37億美元,但這一數字距離當初的估值目標也已相差甚遠。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盒馬曾經在新零售方面做的十分出色,但如今也逐漸失去了曾經獨有的線上線下渠道整合的優勢,市場競爭力已不及往昔。
如今,盒馬的競爭對手們也在加速布局,搶占市場蛋糕。
2023年,沃爾瑪中國曾在官方平臺表示,山姆在中國已有46家門店,預計未來每年都有6至7家新店開業。2024年1月,山姆宣布全國配送服務限時299元包郵。而此前山姆已通過自營電商平臺的一小時極速達(前置倉)、次日全城配、全國配送等渠道擴大線上布局。
為了應戰,盒馬也大張旗鼓地推出了“移山價”活動。在線下門店將5000多款商品的價格直接砍掉20%,SKU由原來的5000多個縮減至2000多個,同時引入800多個新品。
如今的盒馬鮮生,仍然面臨著轉型壓力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柏文喜建議,為了應對種種挑戰,盒馬鮮生可能需要進一步優化其業務模式,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客戶體驗,同時探索新的增長點,如拓展線上業務、開發新的產品線或服務模式等。通過這些措施,盒馬鮮生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