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頭還是剛需?從能預測地震的APP扯起金融

時下的雞肋APP是個系統工程,從內到外慢慢“滋潤”培育,終于茁壯地成長為一朵大奇葩。
文:劉志剛
跨年時節,臺灣地區發生里氏6.7級地震,該次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受損,數百人罹難,震區的基礎建設至今仍處恢復期間。關于地震問題一直困擾著全球預報工作者,畢竟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想準確預知結局尚不明朗。
近日在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上,2月13日的報道中,一篇名為《你現在可以用你的智能手機檢測地震了》卻讓人打了一個激靈,莫非一個APP就可以解決這個世界性難題。據悉該款軟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所研制,該款應用名字為“我震動”(MyShake), 它利用智能手機中的加速度傳感器(即在手機由豎屏變為橫屏時能夠感受到重力并自動調整屏幕顯示的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來測量某個地點的震動強度。
美國版“張衡地震儀”:一款APP就能預測地震
開發此款應用軟件的最終目標是,如果有足夠多的用戶下載這款軟件,該軟件就能讓你的智能手機變成一個私人地震儀兼預警系統。該應用項目負責人理查德?艾倫說:“只需讓加州1600萬部手機中的一小部分參與這個項目,便可使我們搜集到的數據增加幾個量級。”
這款軟件在探測到類似地震的震動時,就會向服務器發送信息。如果有足夠多的手機探測到震動,那么數據便會匯集并發送至一臺電腦進行分析。如果是大地震,那些距離震中最近的人們的手機便會發出預警,在地震到來前發出信號,并將信號發送給距離相對較遠、也安裝了同款應用軟件的用戶,給他們機會找掩護、采取自保措施。
然而,如果想讓該軟件具備有效的地震預警功能,就需要有足夠多的用戶下載該軟件。研究人員估計,如果想要精確檢測到某個地區大型地震的震中和起始時間,那么在4761平方英里(約合1.2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至少需要有300部手機安裝該軟件。在特定區域內,安裝該軟件的手機數量越多,研究小組獲得準確信息的速度也就越快。
預測地震APP:一個打了雞血的雞肋終端
該款打了雞血的雞肋終端應用雖誕生于美國,但卻也像極了中國的市場現狀。大有一種中關村創業大街里的創業者,把創業大街附近的北京地震局徹底的顛覆掉的氣勢。
這款吊炸天的美國版“張衡地震儀”上,折射出了市面上多數APP雞肋化、噱頭化的頑疾,而在這場裹挾著虛假的的移動化浪潮下,美國亦不能免俗,這款APP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下的一處癰疽。
首先從真實性上來解讀,倘若一款手機上的APP就能預知地震,令全球各地的地震局情何以堪,莫非站在這個互聯時代網巨人肩膀上就能解決世界性難題?技術實現可能上就是個根本性的問題;
另外地震作為低頻自然災害,不像普通的刮風下雨需要安裝一款天氣預報軟件,用戶使用場景上存在著極大的硬傷;
退一萬步說,假設該應用技術上成立,在4761平方英里(約合1.2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至少需要有300部手機安裝該軟件。這一點也是個問題,在一個無組織的市場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公地的悲劇”即當資源或財產有許多的擁有者時,每個人都有權使用資源,但沒有人有權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如草場過度放牧,海洋過度捕撈等。在權力方面無組織行為會衍生出“公地悲劇”。在義務方面同樣適用,通俗的來講即為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一款過于低頻的APP試問,在沒有約束,沒有認可度的無組織中,試問誰會慎獨般的保持警惕并及時反饋。再說了,預測可以,但是敢上傳,分分鐘就會有人來抓你,定個擾亂社會穩定罪,不為過吧!時下的雞肋APP是個系統工程,從內到外慢慢“滋潤”培育,終于茁壯地成長為一朵大奇葩。
如火如荼的APP市場:有多少美麗就有多少哀愁
因為進入門檻低,草根創業者們更是對App市場趨之若鶩。2013年至今,現象級App不斷地涌現,魔漫相機、鬼魂探測器、臉萌和圍住神經貓等紅極一時。圖片社交足記爆紅了,二十多家投資機構排隊上門欲談投資合作。
它們的成功是草根創業者們最好的雞湯。然而有多少美麗就會有多少哀愁,低門檻帶動了App創業的火爆,同時也抬高了整個市場的死亡率。
我們看看現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太多的app store;滿眼都是瀏覽器、簽到和手機閱讀云存儲,都在爭奪客戶的垃圾碎片時間。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看到這波移動互聯網熱潮過后,將是泡沫的崩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 Windows Phone Store應用數量已經超過15萬款, Google Play 的應用數量已接近 80 萬,蘋果IOS應用數量為85萬多款,當然,這一數字也在加速攀升,不過,在數百萬個應用軟件中,絕大多數成為“僵尸應用”。語音識別技術廠商Nuance發布的報告就顯示,雖然用戶下載很多應用,但通常會放棄其中95%的應用。
在APP應用商店里,大部分應用是沒有下載量,也沒有排名的,對于用戶甚至可以說是“隱形”的。據不完全統計僅在App Store中有近40萬個應用可以被稱為“僵尸應用”——一直處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的應用,毫無生機。當然,這只是保守估計。
小規模、獨立的開發團隊在目前App Store的整體框架來看,可謂難有出頭之日?,F實是,蘋果系統的封閉性,使得獲得滿意下載量的應用數量其實也就是那幾千個,想要看到優秀應用真的太困難了,因為絕大多數用戶上只會瀏覽App Store里的最熱門的應用列表。
瞄準真痛點:加強APP市場的“供給側改革”
如火如荼的APP市場繁榮的背后是尸橫遍野的唏噓不已,APP產能嚴重過剩已經成了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去年中央高層領導多次在公共場合表示面對產能過剩,加強結構性調整,加大對供給側的改革。
如今的APP市場亦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因此從供給端進行調整,剔除不合理的偽痛點APP,對低頻APP進行整合,騰訊年前推出應用號,對于低頻的APP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另外加大APP服務品質改革。App應用只是殼,內容和服務才是實質,APP要做的是線上產品的評價和推薦體系,以后也許推薦的不是今天的一個個應用殼,而是服務本身。
如今的APP市場儼然已經錯過了野蠻生長的紅利期,接下來精細化管理成了新的方向,退潮后的裸泳將最為尷尬,因此告別地震預測類雞肋APP成了當下市場重歸理性的新征途。
——————分割線————————
本文作者劉志剛,個人微信號lzg19900917。百度百家,今日頭條,搜狐,網易等二十余家媒體專欄作者,長期專注于TMT領域深度報道,轉載請保留版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