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藥老字號”還有多大潛力金融
日前,上證報采訪了部分上市公司和機構,并結合近期機構調研紀要及券商研報,給這些“中藥老字號”公司把把脈——它們到底還有多大潛力。
今年以來,A股市場受到資金追捧的除了“創新藥”,還有“中藥老字號”。不過,隨著近期多家“中藥老字號”公司股價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調,市場對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產生了一定的疑慮。日前,上證報采訪了部分上市公司和機構,并結合近期機構調研紀要及券商研報,給這些“中藥老字號”公司把把脈——它們到底還有多大潛力。
品牌認知度高企
與一般消費品不同的是,中藥品牌構建要素更為復雜,“歷史悠久、療效顯著、藥材珍貴”不可或缺。如,片仔癀原為明朝太醫的秘方,后流落民間;阿膠傳承近3000年,《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均有記載;同仁堂、廣譽遠、云南白藥等,也有著非常高的品牌認知度。
中國中藥副總經理蘭青山認為,目前各企業品牌影響力主要體現在療效的定位上,如東阿阿膠的滋補、云南白藥的止血、同仁堂的傳統經典、片仔癀的肝病治療等。同時,品牌中藥公司如今非常注重科研,通過現代科學手段驗證產品的療效。上證報統計發現,如片仔癀與東阿阿膠在近年的文獻數量上均明顯提升。
老字號藥企普遍嚴格把控藥材質量和來源。如,廣譽遠建立了人參、鹿茸、枸杞等九大養殖基地,并在云南、廣東等地建立了犀牛養殖基地、穿山甲養殖馴化基地等,以保證原材料供給;云南白藥以產業扶貧形式建立了金鐵鎖、當歸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同仁堂及下屬子公司擁有多家藥材種植基地,每年為公司提供近15%的原材料;片仔癀在四川和山西分別建設了麝香藥材基地,并向國家林業局積極爭取了天然麝香年度使用配額的增加。
永續增長能力強
接受采訪的多家機構研究人員的一個普遍觀點是,品牌中藥永續增長能力不輸創新藥。考慮到創新藥專利保護期結束后的專利懸崖,“中藥老字號”的永續增長能力更強。即使在處方藥領域,中成藥明星品種不受專利保護期的影響,甚至可以和一些化藥大品種分庭抗禮。
對于傳統中藥制造企業,底蘊深厚及其藥品稀缺性最為市場所看重。如,中新藥業擁有5個“中華老字號”品牌,旗下有1個國家機密品種、3個國家秘密品種、5個中藥保護品種、94個獨 家品種;同仁堂擁有1個絕密品種、近200個獨 家品種;白云山擁有12個“中華老字號”品牌、3個中藥保護品種、54個獨 家品種;片仔癀工藝和處方被列入國家“雙絕密”,受到永久期的保密;廣譽遠擁有的龜齡集、定坤丹處方及制作工藝為國家級秘密技術,且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局終端+多元發展
一直以來,中醫藥在零售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自我診療范圍擴大,所謂“治未病”。基于此,在終端渠道的布局上,各大老字號除了瞄準零售連鎖藥店,還盯上了中醫診所(國醫館)、中醫醫院等機構。此舉不僅有效擴張了品牌中藥的市場占有率,同時也發展了中醫藥行業。
目前,同仁堂、片仔癀、東阿阿膠、廣譽遠等在這方面均已經開始布局。其中,廣譽遠布局藥店管理近3萬家,覆蓋終端10萬家,醫院管理終端4000家,2017年終端數量增速超過50%;片仔癀在全國各地逐步建立了片仔癀國藥堂VIP和片仔癀體驗館;同仁堂截至2017年底已設立藥店700家。
同時,“中藥老字號”紛紛穩中求新。云南白藥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將圍繞“新白藥,大健康”戰略,基于既有的資金、品牌、渠道優勢和完全市場化的體制優勢,鞏固和提升現有業務板塊,構建完整產業生態圈。中醫藥是核心和支柱,但隨著產業邊界不斷被打破和重新定義,公司不再局限于傳統中醫藥范疇,將順應醫藥產業發展潮流,聚焦產業未來戰略重點,通過戰略合作、開發引進、投資并購、創新服務等舉措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