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流量紅利見頂?微眾銀行營收凈利增速雙雙大幅下滑快訊
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背靠互聯網巨頭騰訊,發展動向始終吸引著業界目光。
微粒貸用戶增長面臨瓶頸,微眾銀行正在失去流量紅利?
出品|拾鹽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組
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背靠互聯網巨頭騰訊,發展動向始終吸引著業界目光。
從2023年的營收總量來看,微眾銀行依然保持著互聯網銀行“天花板”的實力,以393.61億元高居第一,其營收總量甚至超過其他4家頭部互聯網銀行的營收總和;從凈利潤規模來看,微眾銀行已進軍“百億俱樂部”。
但實際上,規模幾可比肩中型地方省市級銀行、體量遠超同梯隊銀行的WeBank,近年來利潤增速已明顯放緩。而在個人貸款業務飛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微眾銀行帶來了資產質量下滑和合規層面的風險。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大量關于微眾銀行金融消費糾紛的反饋令人難以忽視。
資產規模突破5000億
營收凈利增速雙雙大幅下滑
據行長速覽不完全統計,2023年所有民營銀行共實現凈利潤204億元,微眾銀行的凈利潤規模占據其中“半壁江山”。
2023年,微眾銀行實現營收393.61億元,同比增長11%;凈利潤108.15億元,同比增長21.02%,年末資產規模達到了5355.7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了617.17億元,增幅達到13.02%,成為首家資產規模突破5000億級大關的民營銀行。
圖源2023微眾銀行年報
可以看到,微眾銀行在互聯網銀行賽道依然具備較大優勢。對比5家頭部互聯網銀行業績,2023年新網銀行、眾邦銀行、網商銀行以及蘇商銀行分別實現營收54.89億元、19.32億元、187.43億元和45億元,可見微眾銀行的營收總量甚至超過其他4家頭部互聯網銀行的營收總和。
官網資料顯示,微眾銀行成立于2014年12月,乘民營銀行東風而生,致力于踐行普惠金融,即服務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也是我國第一家開業的互聯網銀行,第一款產品(微粒貸)即成為爆款,微眾銀行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代發展的印記。
正如其名字“微眾”一般,微眾銀行主要致力于發展個人貸款業務。背靠騰訊為其帶來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報告,微眾銀行現已坐擁3.99億個人有效客戶數,較上年末增加約 3700 萬人。
對比來看,即使是被稱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在2023年末零售客戶總數也僅有1.97億人,尚且不及微眾銀行的一半。換算下來,全中國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是微眾銀行的用戶,約占總人口的30%。
龐大的用戶基數推動微眾銀行營利能力攀升,但流量紅利終會觸頂。近年來,微眾銀行的業績增速正逐年放緩。據年報數據,2021年、2022年微眾銀行的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36%、31%,2023年卻大幅下滑至11%,營收增速同比下滑超20%。
同時,雖然23年凈利潤規模突破百億,但微眾銀行凈利潤增速在2021年達到38%的高峰后已經連續兩年放緩,增速下滑近18個百分點,也直接導致凈資產收益率從28.24%下滑至26.18%。
在如今消費趨向變化,監管趨嚴、銀行業凈息差收窄的境況之下,微眾銀行大力發展個人貸款業務的風險也逐漸暴露,撥備覆蓋率下滑幅度超過60%,資產質量正在遭受嚴峻考驗。
線上流量紅利見頂
微粒貸用戶增長面臨瓶頸
據微眾銀行年報,截止報告期末,微眾銀行貸款余額達到4145.1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個人消費貸為微眾銀行的主要業務。
截至2023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消費貸余額為2146.42億元,同比增長13.78%,占總貸款余額比重為51.78%,該比例較前幾年有所下降。2020至2022年,微眾銀行個人消費貸占總貸款比重分別為57.85%、54.7%、55.98%。
據財報顯示,微眾銀行的個人貸款產品主要有微粒貸、微戶貸以及微車貸。
其中,“微粒貸”是微眾銀行的奠基之石和當家產品,2015年“生當逢時”的微粒貸在接下來幾年中,為微眾銀行帶來了巨額財富。
彼時正處于消費升級的風口,社會財富快速增長,全民消費熱情被點燃,又正值互聯網剛剛興起,微粒貸“7×24 小時線上自助申請,無需提交任何紙質資料,無需任何擔保與抵質押”等便利條件助推其扶搖直上。
微眾銀行發布《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稱,截至2023年末該行已累計服務個人客戶近4億,累計授信小微企業超140萬家,且累計發放“無紙化”貸款近4億筆。如果按照年報中顯示的“微粒貸”筆均貸款金額7600元來測算,“微粒貸”僅是日均放貸總額就有68.4億元。
但近兩年來,人們的消費預期發生改變,存款和節約型消費成為主流,“微粒貸”不再像過去幾年那樣火爆,微眾銀行的業績增速也難免開始放緩,
這既是由于流量紅利逐漸見頂,也與消費者消費理念的改變有關。
據公開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賬戶數已達13.36億,QQ月活躍賬戶數5.9億,前者接近飽和,后者則停滯多年。
這對長期依賴微信、QQ渠道導流獲客的“微粒貸”來說未免造成影響。互聯網銀行缺少線下網點的兜底,一旦線上可挖掘的用戶數量已失去增長空間,仰仗用戶的規模效應的擴張勢必面臨瓶頸。
與此同時,如今的年輕人不再具備如前幾年那般巨大的消費力量和超前消費欲望。很多新生代年輕人熱衷于“薅羊毛”、找平替、購買臨期食品,過極簡生活,警惕“消費主義陷阱”的呼聲愈發高漲,實用主義理論的高漲勢必與貸款的提前消費產生矛盾。
這也導致了一向熱衷于做年輕人生意的微眾銀行,在時代風向的轉變下似乎逐漸顯得力不從心起來。
撥備覆蓋率驟降六成資產質量承壓
傳統銀行搶占互金下沉市場壓力隱現
凡事都具備兩面性,例如“微粒貸”在給微眾銀行帶來大量個人用戶、實現巨額利潤的同時,同時也給微眾銀行埋下了重重隱患,拉低了微眾銀行的資產質量及口碑。
近年來,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整體有所攀升,從2020年、2021年的1.2%增加到2022年的1.47%,再到2023年的1.46%。微眾銀行的最新不良貸款率看似實現同比壓降,但實際上應當是通過增減撥備數量調節后的結果。
2023年,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同比壓降0.1個百分點,但撥備覆蓋率卻下滑幅度達60.35%,這意味著微眾銀行在2023年通過大量的核銷維持了不良率的穩定,同時撥備覆蓋率的降低直接推動了凈利的釋放,推動凈利潤增長到18.78億元。
不良貸款率超1%盡管符合監管規定,但這一數據在市場的認知中卻并非優秀,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等銀行,不良率都控制在1%以下。
與此同時,微眾銀行的杠桿率也節節攀升,2020年、2021年分別為5.8%、5.87%,2022年增至7.29%,2023年上半年達7.59%。
不斷走高的不良貸款率和高杠桿率使得微眾銀行合規和司法隱患頻出,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024年3月14日,微眾銀行共涉及司法案件13218起,47.9%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在黑貓投訴、啄木鳥等網絡投訴平臺上,關于微眾銀行的投訴高達上萬條,投訴內容涉及暴力催收、虛假宣傳、收取高額利息等等。
而消費者頻繁投訴之時,微眾銀行也同樣面臨監管方面的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6月,央行指令要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停止微眾銀行在該場所發行資產支持票據,以降低杠桿率,停止野蠻擴張;9月,證監會指令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止微眾銀行在該所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停止資本無序擴張。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信息顯示,2023年微眾銀行共收到3張罰單,均與汽車貸款業務有關。該行因汽車貸款首付資金及附加消費貸款用途審核不到位,商用車貸款金額審核不嚴,被處罰款120萬元。時任微眾銀行汽車金融部副總經理張某,和微眾銀行直通車項目團隊成員楊某作為相關責任人,分別被給予警告并處罰款5萬元。
對此,金融業內人士認為,以騰訊、阿里為首的互聯網銀行一度給傳統銀行的金融業務帶來了較大沖擊,但近兩年來紅利期已逐漸過去,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銀行也開始進軍互聯網銀行業,勢必會對當前的互聯網銀行業產生新的沖擊。
現如今,手機銀行APP、網上銀行已經成為傳統銀行的標配,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專攻的下沉市場,各大銀行也紛紛推出了相應的產品。比如,招商銀行的生意貸、閃電貸等。
對此,微眾銀行早已逐步尋求脫離騰訊生態的解決之道,與近年來積極與外部合作,于2022年上線微眾錢包,并在多款APP上架。甚至在字節旗下的抖音平臺上,微眾銀行還投放流量吸引新用戶。
互聯網生態瞬息萬變,未來微眾銀行之路道阻且艱,是否能在洪流中立一方天地,仍需拭目以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