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謠風暴眼中的招聘平臺:冤,但不得不接著互聯網+

如果去問一個警察最怕辦什么案子,流竄作案到本地的案件肯定是答案之一。
文 | 螳螂觀察
作者 | 李永華
如果去問一個警察最怕辦什么案子,流竄作案到本地的案件肯定是答案之一。
不管你日常把這一方土地治理得多好、對各種屬地的人員清查的有多么仔細,犯罪分子仍然有可能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哪一天突然流竄到這里犯個惡性的案子,引爆輿論。
犯罪手段不是這里常有的,也沒有過去的蛛絲馬跡可以調查,辦起來困難,治安責任還得自己背上,畢竟有“屬地管轄”的規則,你只能接著。
而最近的招聘平臺就陷入了類似的情景。
網絡流傳BOSS直聘平臺一自稱“王某香”的“求職者”與招聘方溝通中存在低俗信息,在全網掀起了輿論聲潮。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曾承受領導長達45分鐘劇烈撞擊”這種少見的、“新穎”的色情很容易吸引廣大網友的眼球,助長了輿情的發酵(如果是其他“普通”低俗信息可能難以有這么大的影響),使得一場原本盜用信息尋求刺激的個體違法犯罪活動,變成了一場互聯網“玩梗”的狂歡,把事態近一步擴大化。
而風暴眼中的招聘平臺BOSS直聘也順帶成了眾矢之的。
雖然事件發生后,BOSS直聘第一時間封禁涉事賬號,并主動配合警方調查,很短的時間就鎖定了盜用信息、冒充女性的犯罪嫌疑人,明確了純屬“尋求刺激”的動機,響應速度很快、與警方配合也很流暢高效;
雖然作為互聯網平臺沒有任何法律意義上的“執法權”,只能封號、移交線索,幫助警方追溯IP、調取實名信息、實施刑拘,已經在法律框架內已用盡企業權限;
雖然事件的發展本身疑點重重,有些截圖明顯誘導犯罪者聊天(比如在對方給出性暗示詞語后還發出面試邀約,不符合一般正常企業招聘的邏輯),存在別有用心者“故意黑”的可能性;
但是,對吃瓜群眾而言,甭管壞人多壞、從哪里來的、安的什么心思,發生在你這里,“屬地管轄”,壞結果就是要你兜著,就是要抨擊你平臺。
這是不是像極了兢兢業業的警察同志在面對流竄作案時難受和無奈而又必須高標準把案子辦下來,最后還要被私底下說一句這地方的治安怎么惡化了?
當然,在其位謀其政,BOSS直聘面對洶涌的輿論再冤,這件事它必須接著,肅清平臺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哪怕各種黃謠或其他性質的“流竄作案”再隨機,既然辦了平臺,就要承擔起這份責任來。
在這個事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平臺審核機制難以識別各種對話情境,“曾承受領導長達45分鐘劇烈撞擊”作為“老司機”才能理解的表達,即便是普通人如果不經過提醒,恐怕也可能難以理解,對需要不斷喂養既有語料才能形成認知能力的AI來說,就更加難以識別了。
如果貿然提高識別敏感度,又很可能造成正當的對話被錯誤識別,大大降低用戶體驗,因此平臺的自動化審核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選擇在“魔高一尺”后馬上做到“道高一丈”,學習新的語料。
這就好比本地警察在辦理流竄作案的案件時,會面臨陌生的作案手法等問題,需要不斷學習,不能隨便“戒嚴”影響本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歸根結底,我們聲討的是犯罪者,不是正在積極打擊犯罪的平臺。錯在犯罪分子,平臺要持續優化機制、提升審核能力,但根治還需要社會共治,讓造黃謠的人“出頭必被抓”且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法律、監管、平臺、用戶舉報多方合力,杜絕互聯網上到處造謠的“流竄作案”。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