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孩子“觸網”低齡化 學校宜疏不宜堵通信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占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們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甚至低于3歲。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占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們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甚至低于3歲。五光十色的虛擬世界中,有優質資源,也有垃圾信息。一些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切實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工作,還孩子一片網絡藍天,在當下極為重要,也極為緊迫。
上網成“日常”
“今天是一個互聯網時代,兒童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互聯網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上網低齡化也是正常現象,使用網絡也是青少年必備技能之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學校和社會不應該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將其與孩子的成長對立起來,而應該正確引導。
“中小學生的內心猶如一片廣闊田野,要讓田野不長‘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一片金燦燦的‘水稻’。”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羅樹庚建議,創造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使孩子們把更多精力放在有效學習、戶外運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吃飽了“精神大餐”,孩子們自然就能提高對網絡不良內容的免疫力。
“對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學校宜疏不宜堵,與其消極被動地預防不良上網,不如積極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齊學紅認為,目前許多學校的規定如“教室里不得使用手機”等,局限在是否允許、能否使用層面,在學生如何使用手機及上網等方面則缺乏有效引導。其實,最關鍵的是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網絡觀念和認知,教會他們如何合理、合法和有節制地使用網絡。比如,可以把網絡安全、網絡倫理等內容納入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
家長做“標桿”
“要指引,履職責,教有方,辨不良。要陪伴,融親情,廣愛好,重日常……”教育部近日發布了“防迷網”三字文以及《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家長教育引導、以身作則、注重陪伴、疏導心理、配合學校,筑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堅實防線。
家長的引導和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裴濤建議,家長首先要看看自己上網的方式是否合理、接受的內容是否積極,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耳濡目染學會健康使用網絡。
“家庭應成為預防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孫宏艷也認為,家長應該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去了解孩子業余時間做什么,鼓勵孩子交往三五好友并了解孩子的朋友,培養一兩項家庭的共同運動。如果要上網,盡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網。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因為喜歡上網才開始討厭學習,事實上,不少孩子是因為討厭學習而沉迷網絡。如果學習任務太重令孩子生厭,就給了沉迷網絡以可乘之機。”裴濤提醒,家長要培養孩子健康廣泛的興趣愛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增親子之情,享假日之樂,廣健康之趣,育博雅之操”,如讀書、下棋、運動、做家務、走親訪友、舉家旅行、參觀博物館、欣賞音樂會等,讓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吸引孩子。
合力護“幼苗”
青少年群體社會經歷不足,生活習慣尚處于形成階段,面對開放的網絡,缺乏辨別力和自制力。要想讓預防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見成效,學校、家庭、社會還需打出“組合拳”。
在2017年寒假、2018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積極開展了一項寒假“護苗”行動,集中整治違法違規網絡直播、網絡游戲及“邪典”動漫視頻,多措并舉推廣“護苗?網絡安全課”,引導青少年綠色上網、安全上網。
“政府應進一步規范網絡運營,實行科學的信息分級制度,制定行業標準,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有效化解網絡風險。”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永江如是建議。
學校可以做些什么?前不久,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方面盡心盡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切實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工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了解掌握中小學生使用網絡基本情況,要求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各地中小學責任督學要將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沉迷工作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教育正在打一場‘注意力爭奪戰’。我們的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價值,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轉移到校園生活中來,把中小學生引導到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軌道上來。”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校長董紅軍說。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則應加強行業自律,開發、出版發行和運營適合兒童的、積極健康的、充滿樂趣和想象的游戲,營造安全網絡環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