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還要」的蔚來,與姍姍來遲的阿爾卑斯互聯網+
導讀
「蔚來汽車活下去的可能性大嗎?」
「蔚來汽車活下去的可能性大嗎?」
「蔚來汽車活下去的可能性大嗎?」
在知乎上,這個問題被討論得熱火朝天。
「保蔚派」認為,蔚來的換電站極大程度上打消了用戶的里程焦慮,降低了購車者對于選購電動車的顧慮,通過超越汽車的生活方式和全生命周期的用戶服務,擴大了蔚來相比傳統高端品牌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
「反蔚派」則認為,從平均 43 萬元以上的產品售價,到單季度幾十億元的研發支出,從過去的「蔚一萬」,到如今隨著持幣待購群體(新款 ES6)的增大,蔚來最新單月銷量不到 7 千。
自今年以來,隨著蔚來銷量下滑、用戶權益收縮,「反蔚派」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有聲音悲觀地認為,蔚來很難維持住月銷 1 萬輛的成績,李斌和秦力洪另謀他路只是時間問題。
不僅如此,蔚來車主的「忠誠度」似乎也出現了問題。
今年 4 月底,李斌在與用戶面對面交流溝通會上,一位蔚來 ES7 車主就擺出了極其強硬的姿態:「我們不是來談話的,我們是來談判的。」「我們有我們的底牌,我們的底牌就是一萬多車主的口碑」。
這位車主希望通過強硬姿態獲得更多權益補償,但李斌并未讓步。
看起來,無論是以「用戶企業」自居的服務體系,還是車海般的產品陣容,似乎正在束縛蔚來的手腳。
01、極致服務的利與弊
根據品牌的屬性,蔚來將汽車的發展分為 3 個階段。
1.0 階段:傳統 4S 店時代的汽車品牌,這個階段的消費者是受眾,通過紙質、電視等媒體被動接受信息,是行業從 0 到 1 的「普及」階段。
2.0 階段:特斯拉的出現標志著 2.0 時代的到來,用戶的反饋已經逐漸能夠開始影響車企,行業的重心是直營。直營的背后是品牌和用戶之間的關系,這個階段是汽車行業從 10 到 100,主動滿足用戶對車的需求階段。
3.0 階段:消費者扮演的角色是擁有者,消費者不僅關注車輛本身的體驗,還關心所有從車出發所有相關環節的體驗,這里的行業中心是「用戶」。
蔚來認為,3.0 時代汽車品牌競爭的新賽場,是一個十項全能的競爭,比的是全程體驗,跟用戶長期的關系、用戶在品牌中的定位,這是成敗的關鍵。
基于對 3.0 階段的市場需求,蔚來畫出了一個羅盤。
這個羅盤被劃分為 3 個圓心和 4 個象限,分別代表蔚來制定的 4 大目標。
圓心是蔚來的戰略、商業模式和核心能力,代表蔚來的初心,從內向外細分,內容可以不斷被細化,這也是自 2014 年蔚來創立就定下的長期目標。
體系競爭力是蔚來出發點,是李斌對智能電動車終局的洞察。
行業從移動互聯網承襲的經驗是,將產品視為戰略要塞,而李斌則將車和產品視為地基。
但僅僅做地基還不夠,因為汽車產品很難有「一招鮮」的壁壘。
在蔚來體系里,體驗需要效率來支持,體系化效率追求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效率。
換電則是這個邏輯思考下的典型產物。
蔚來官方數據顯示:
用戶會因為換電而選擇蔚來嗎?
至少在數據上,我們看到蔚來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短暫的試駕中,消費者很難深刻感知蔚來的產品和服務,但換電站的存在會快速抹平這一認知差。
本質上來說,一個城市新增一座換電站(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就為潛在用戶增加了一個購買蔚來的理由,因為換電本身帶來的補能便利性,以及經濟價值(目前蔚來車主每個月有 4 次免費換電權益)是用戶可以直觀感受到的。
不難發現,蔚來在用便利的補能體系和極致的服務體驗,逐步打造出了品牌稀缺性,這是很多人認可蔚來高端品牌的身份的原因。
但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蔚來要確保服務水平的費用也在快速增加。
除了今年新增 1000 座換電站的巨額投入之外,「運營團隊」的規模也會持續擴張。
這背后隱藏著一個困擾著李斌的難題:蔚來的盤子究竟要做到多大才能實現收支的最大化?
02、蔚來的高端論:雙電機+激光雷達+軟件迭代服務
如果說四年前,蔚來的成功得益于體系化的競爭力,那么四年后,蔚來在產品本身,首先重押的是技術賦能高端。
比如基于 NT1.0 平臺的車型,包括全鋁車身、智能座艙、動力系統(雙電機),蔚來都做到全系標配。
李斌認為,智能電動車時代的汽車,強調的是智能化水平與電動化實力,圍繞著智能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蔚來一直堅持全棧自研。
再比如從 NT2.0 平臺開始,蔚來標配智能駕駛硬件,這和大部分品牌的選配策略不同,李斌認為硬件基礎才能談論上層軟件、數據和算法,甚至是持續交付的軟件能力。
這也就帶來一個問題:這些不同車型本質區別在哪里?
在李斌看來,隨著車隊 x 算力 x 傳感器能力的提升,蔚來后續的迭代速度將越來越快。
從產品邏輯上可以看出,蔚來 NT2.0 平臺車型在外觀、三電、智能化均采用了相同的方案,以此達到蔚來所謂的高端門檻。
過去,高端品牌的一個準入門檻是價格貴、動力技術壁壘高。
但這對純電動汽車并不是難題,這也就導致高端/非高端純電汽車的配置、價格界限逐漸模糊。
與此相對應的一個現象是:盡管高端的電動車不少,但是真正高端的電動車品牌并不多。
市場有不少品牌推出卷王級產品,但是并不代表由此成為「高端品牌」。
以定位中大型豪華轎車的嵐圖追光(32.29-43.29 萬元)為例,起始價格比定位中型的蔚來 ET5(起售價 32.80 萬元)還要便宜,但嵐圖追光上市后卻是「人人喊貴」。
歸根結底,高端的本質是不以產品和價格為轉移,更在于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和認可。
在今年年初行業掀起的那場汽車價格戰中,車企除了直接的現金降價優惠,部分品牌還選擇在車型配置上做文章:推出一款減配后的低價車,把更多潛在客戶拉進自己的基本盤。
減掉配空氣懸架的理想 L7 Air(比 L7 Pro 低 2 萬元),售價僅為 9.98 萬元低配版的比亞迪秦 PLUS DM-i 都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因此,網絡上開始猜測蔚來會不會推出一款更低配的單電機、無激光雷達的 ET5,進一步擴大競爭力。
面對這種「丐版車型」,李斌仍堅持高端論:「NT2.0 平臺所有車型,包括座艙和智駕等智能系統的硬件都是標配,隨著更多功能通過 OTA 釋放,我們產品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據悉,蔚來已經在組織架構上做好了一代車型維護 15 年的軟硬件準備,而搭載最新 NT3.0 的 C 木頭平臺(軟件版本)將在 2024 年推出。
截至目前,蔚來已經推出了 3 套軟件版本:
這三者依托不同的硬件平臺,分別由不同的軟件團隊負責更新和維護。
這仍需要巨額的投入,蔚來僅僅維護好第一代 Aspen 系統就需要一支幾百人團隊,以十幾年為周期待命,這個過程比硬件成本還高。
這樣不惜成本維護消費者用車體驗,一定程度上也是蔚來「高級」精神的最好體現。
03、苦等阿爾卑斯的蔚來
從角逐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看,只有手握爆品車型的品牌才能站穩腳跟。
特斯拉 Model 3/Model Y、理想 L 系列莫不如是。
蔚來產品矩陣一共有 ET、EC、ES 三個系列,包括 ET7、ET5、ES8、ES6、ES7、EC7 等六款在售車型。
本以為「多生好打架」,然而殘酷的數據告訴我們:今年一季度蔚來只交付了 3.1 萬輛,算下來平均每個月保持「一萬輛」的交付線。
按照規劃,新款 ES6、改款 ET7 將在 5 月發布交付,新款 ES8 在 6 月開始生產交付,這相當于蔚來接下來每個月都有新車開始交付。
在李斌看來,這 6 款車再結合后續的 ET5 獵裝版和新款 EC6,將構成蔚來「有史以來」最強的產品體系,覆蓋 BBA(寶馬、奔馳、奧迪)80% 主銷車型所在的細分市場。
從產品規劃上來看,這樣的產品組合至少可以支持蔚來 3 萬輛的月銷目標。
用類似傳統豪強 BBA 的「車海戰術」來拉升銷量,這個策略并沒有錯。
但問題是,寶馬單 SUV(X3、X4、X5、X6 和 X7)車型的價格帶就覆蓋了 33 萬-90 萬元,奔馳 GLC、GLC 轎跑、GLE、GLE 轎跑和 GLS 五款車也從 32 萬元到近百萬元。
在 30 萬-60 萬元的純電市場擠下 8 款車型,李斌的解釋是,「做高端品牌,適當的豐富度是需要的,越高端的車,對個性化的需求越多,越是針對大眾市場,能力需要越聚焦。」
正因如此,蔚來才推出了轎車、旅行車和 SUV 密集的產品組合,背后卻引發部分老車主維權——新款 ES6 性價比高于級別更高的 ES7。
在一個狹小的價格帶中布局多款車型,滿足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的需求,并給阿爾卑斯留有生存空間,這就需要蔚來賦予每款車獨特的個性、場景和定位,并能讓消費者買單。
只有這樣,才能緩解蔚來當下的憂慮。
網傳 ET5 獵裝版圖片
從長遠來看,蔚來急需阿爾卑斯來分擔壓力。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蔚來加速建設換電站就是為阿爾卑斯的快速走量鋪路的。
在理想狀態下,蔚來瞄準高端市場,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服務和蔚來體系中的頂級權限。
阿爾卑斯則面向中端市場,在服務水平和權限設置上,會低于蔚來主品牌,但在市場表現上則擁有更大的潛力。
如此一來,蔚來將形成主品牌拉升品牌形象,阿爾卑斯提升市場銷量的格局。
主品牌蔚來所倡導的「極致服務」造成的虧損,能夠讓銷量更高的阿爾卑斯來分攤。
從商業邏輯上講,這是個近乎完美的方案,但從實施節奏上來看,阿爾卑斯的步伐還是慢了半拍。
雖說蔚來早已公布了布局阿爾卑斯的想法,但如今這一品牌還未見蹤影。
即使按照下半年品牌發布、概念車亮相進展推進,阿爾卑斯首款車型能夠真正交付給消費者大概率要等到明年。
在阿爾卑斯真正交付之前,蔚來的市場表現還需要主品牌來支撐。
是進一步提升銷量,還是收縮用戶權限來提升蔚來的財務表現,或許是李斌最為頭疼的事情。
畢竟每一次財報發布,就是一次「反蔚派」的狂歡。
「如果蔚來接下來還是每個月 1 萬銷量的話,我和力洪都要去找工作去了。」
等到阿爾卑斯真正交付時,估計李斌才能摘掉「最慘求職者」的帽子。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