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年輕人的OPPO,為何稱“最大的對手是自己”?通信
中國手機企業中,OPPO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中國手機企業中,OPPO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從藍光DVD、MP3、功能手機,再到智能手機時代,這家企業的產品態度、渠道和品牌營銷策略,以及企業文化就沒有太大改變。業內對OPPO也有質疑聲音,但伴隨OPPO成為全球第四大、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企業,特別是OPPO R11成為全球Android 手機銷量排名第一之后,OPPO又迅速成為大多數手機企業的效仿對象。
OPPO的“到位”
OPPO的自信和“固執”來源其對年輕用戶的痛點需求的深度洞察。
比如在手機硬件配置方面,中國互聯網手機企業從2011年掀起了主打硬件配置概念的比拼大戰,其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制造概念搶發驍龍800系列,甚至是工程機預售;二是不惜代價拼硬件配置,甚至不惜公布BOM價格以證明自己“不賺錢”甚至是“虧本”。但OPPO給外界的感覺是始終“到位”原則,也因此招致了一些競爭對手在發布會上PPT上的“吊打”。但從2016年開始,瘋狂打硬件配置BOM戰的手機品牌都消失或者邊緣化了,剩下的TOP 5品牌占據了80%的市場,而OPPO在2017年第三季度以18.9%的份額成為中國市場增幅最大的手機品牌。
為何OPPO的“到位”原則成為越來越多手機廠商的選擇?—— 實際上只有非成熟市場的初期用戶才執著于硬件參數,廠商也因此喜歡“簡單粗暴”的借勢營銷,但隨著2-3次換機,用戶購買日趨理性,這種套路就玩不轉了。比如從高通驍龍810之后,熱衷于搶驍龍800系列首發概念的中國手機廠商就越來越少,甚至驍龍845發布三個月之后,還沒有中國品牌的機型量產。而數年前關于2K屏甚至4K屏的激烈爭論,現在也不了了之——絕大部分新推出機型仍在采用1080P屏幕。
在PC市場,十年前也曾發生同樣的故事,那時候“攢機”用戶糾結于Intel還是AMD,賽揚還是雷鳥?而時至今日,選購筆記本的用戶更看重超薄便攜性、時尚設計、制造工藝,甚至不再看重是i5還是i7,甚至是第幾代酷睿處理器 —— 因為隨著摩爾定律變緩,處理器的更新幅度越來越慢,用戶不再喜歡為單純的硬件參數買單,“花了錢卻幾乎用不上”,自然不是最理智的選擇,“簡單粗暴”的硬件堆砌邏輯被拋棄是最正常的事情。
這也是OPPO在很多硬件配置上的選擇邏輯,給年輕用戶一個滿足未來兩年痛點需求的“到位”和“高成熟度的水桶機”。OPPO這套產品定義的“方法論”,其實更偏重的是“縱向優化”,這才是OPPO單款手機成為全球Android 手機銷量排名第一的真正原因,其背后是基于OPPO對年輕用戶需求的長期洞察和深度思考。比如中國年輕用戶購機最關注的兩大痛點問題:拍照與續航。
手機自拍是中國年輕用戶最喜歡的高頻應用,美顏應用和視頻直播APP也由此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引導全球創新的用戶驅動力。但與移動互聯網企業相比,中國大多數智能手機初期依舊依靠堆砌各種攝像頭參數,或者通過軟件優化將其打造為模式繁多、操作復雜的“攝影手機”。而OPPO則針對年輕用戶進行了仔細需求調研,發現用戶希望得到的是一款“隨手拍出好照片”的手機,而并非所謂概念上的“單反PK者”。
正因如此,OPPO通過產業逆向定制及基于算法的長期投入,針對拍照持續優化。而在3月19日發布的新一代 OPPO R15在這一方面繼續深入:與索尼聯合開發了全新影像傳感器 IMX519,而3-HDR技術的加持,也讓OPPO手機拍照更逼近所見即所得,對光線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大幅提升。至于AI則為“這一刻,更省心”提供了新鮮科技的助力:前置攝像頭AI智慧美顏面部識別點增加到296個,甚至可以為全球不同皮膚不同臉型的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方案。
續航是所有智能手機用戶的痛點問題,重度用戶甚至需要“一天兩充甚至是三充”。很多手機企業為此推出了“更大電池”的長待機方案,而OPPO認為年輕用戶并不認同這一增加手機重量與厚度的方式。OPPO的做法的在業內推出了著名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方案,讓用戶通過短時間充電獲得長久的續航能力,切中了年輕用戶的真正痛點,成為手機企業甚至是芯片企業如今越來越多的“通用”選擇。
在OPPO R15上,可以看到“異形全面屏”、“前置人臉識別+后置指紋解鎖”等業內非常成熟并利于量產的方案,延續了OPPO產品的“到位”原則。比如很多廠商嘗試采用將頂部屏幕“拉平”,而將前置攝像頭放置于手機下巴位置的方案,但OPPO仍堅持采用了“異形全面屏”,也就是“劉海屏”方案,這是因為攝像頭在手機上方對用戶自拍的體驗和效果更好。不過與iPhone X不同,OPPO R15采用了“劉海”更小、19:9的全面屏,屏占比達90%。同時OPPO提前完成了大量APP的適配,并對異形屏部分增加了新的功能設置,方便用戶在玩手機、看視頻的時候進行更多操作選擇。
在OPPO的“方法論”中,還有兩點同樣重要,一是OPPO堅持全部手機由自主工廠設計與制造。很多互聯網手機甚至傳統手機品牌使用ODM“代工”,好處是降低成本和企業經營風險,但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會轉嫁到用戶身上:比如發布所謂高配置旗艦產品之后3個月甚至半年還不能量產,品控難以把握導致品質不穩定,甚至因為制造工廠倒閉而陷入經營危機,以至于“每次發新品都像過企業生死關”。而OPPO采取全部由自主工廠制造模式,可以保證量產周期和質量品控,通過完善的線下+線上覆蓋渠道,甚至在新品發布之前就完成量產和鋪貨,保證了新品發布會的3-4個月的黃金銷售期可以充足供應。
另一個是OPPO營銷上更懂得如何抓住年輕用戶的關注熱點明星和渠道,增強OPPO用戶的品牌認同感和參與感,完成美譽度提升。比如產品方面主打手機的核心功能點,并且注重傳遞效能。根據今日頭條公布的《2017手機行業白皮書》大數據顯示,在2017年所有用戶關注的手機熱點詞中,OPPO則在28個手機特性點中獨占7個,包括定制IMX398攝像頭、VOOC閃充、巴薩定制版、月牙彎等,OPPO顯然相比其他廠商更懂得將產品賣點向年輕用戶傳達。
《壹觀察》認為,OPPO的“方法論”并不復雜,就是來源于對年輕用戶的痛點需求的深度洞察,同時并不基于表面思維,而是思考背后的產品、營銷的“到位”邏輯,通過“縱向優化”不斷打造超出年輕用戶預期的產品。
從賽諾近兩年數據來看,從OPPO R5開始,R系列已經創造了持續“千萬臺爆款”的業內記錄。而根據Counterpoint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銷量TOP1機型是OPPO R9S,創造了單款銷量占比中國市場總銷量占比的3%,這個數據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位居TOP7品牌廠商的全年所有產品的銷量,成為毫無懸念的真正的“爆款”機型。
OPPO的“到位”的原則,再次印證是被中國年輕用戶普遍認同和接受的。
OPPO最大的對手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在2017年出現了“掉頭下滑”趨勢。GfK在一份報告中稱之為“紅利真空期”,即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進入成熟商用階段前的低迷時期。
這也就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從2017年一開始進入3-4年的整體下行周期,這是智能手機行業首次出現的狀況。
據IDC統計數據顯示,OPPO在2017年的銷量達到1.118億部,相比2016年取得12%的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第四手機品牌的地位。但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企業從來不缺乏競爭對手,擁有2億年輕用戶的OPPO,更是成為眾多手機廠商的首要競爭目標。
OPPO將其定義為“后智能手機時代”,并且思考其中的應對之策:新的市場環境,過往的成功經驗都將不再適用,但如何獲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愛與支持,OPPO卻并沒有模仿對象 —— 最大的對手,是目前成功的OPPO自己。
OPPO這一判斷非常清醒:PC互聯網淘汰了頑固不化的傳統企業,移動互聯網又快速淘汰了不能快速轉型的PC互聯網企業,證明了越是在某一個時期的行業成功者,轉型的動作和阻力都會越大,其中產品競爭力逐漸喪失是最核心原因,而沉迷于成功思維不愿改變往往是最初的那塊“多米諾骨牌”。
OPPO的決定是除了“本分”的企業文化和產品“初心”,不在內部設置定任何的限制與桎梏,從四個維度全面擁抱變化與革新:
OPPO副總裁吳強在春季新品媒體溝通會
加速研發驅動。注重“開發”與“研究”并舉,前者是OPPO長期以來堅持的圍繞消費者的核心需求進行產品技術的開發,后者是未來科技的探索,注重的是長期投入與布局。要知道,一個手機企業的技術能力是在長期積累中形成的,并不存在一蹴而就。OPPO從智能手機轉型初期就是非常重視研發和專利的手機企業,除了拍照和VOOC閃充創新,OPPO獲得2015年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通信專業類第二名,2017年更是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二名,目前專利申請公開和授權量達16745件,位居中國手機企業前列。
有意思的是,是OPPO于2017年1月9日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包申請,包含了多種頂部設計方案,其中就有R15采用的“異形全面屏”方案,早于蘋果iPhone X發布8個月左右的時間。OPPO目前已經建立了移動實驗室和射頻實驗室,5G已經成為OPPO最重點的研發方向,同時在硅谷、橫濱、深圳、上海、北京、東莞設立了六大研發中心。OPPO CEO 陳明永在出席高通2018中國技術與合作峰會時曾公開表示:OPPO三年前就開始布局5G,積累很深,會是全球第一批推出5G手機的終端廠商。
品牌升級。OPPO的新戰略是“既要把品牌做大,又要把品牌做小”。前者是OPPO一貫堅持的發展戰略:讓全球年輕人都能夠找到OPPO的品牌印記,成為全球年輕人的品牌,這也是所有一流品牌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把品牌做小”是OPPO此次新提出的品牌概念,目標是深入全球年輕用戶的興趣和生活,“讓每個年輕人都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
這意味著OPPO的新品牌戰略相比過去將更加細化,注重品牌與用戶的情感關聯。比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麥當勞與肯德基用戶,為何產品區別不大但用戶群卻區隔明顯?背后其實就是品牌的力量,是品牌標識性、用戶美譽度和忠誠度。OPPO接下來的品牌動作和走向,非常值得關注與思考。
開拓新市場。OPPO品牌至今已進入30余個市場,速度不算快,但每個進入的市場發展的質量和口碑都不錯,全球40萬個渠道售點中,其中有超過15萬個售點分布在海外市場。比如根據IDC數據,OPPO以15%的份額超過三星(13%),成為2017年亞洲市場銷量最高的手機品牌,在東南亞市場領先優勢尤其明顯。2017年底,OPPO還宣布進軍日本市場,而后者是對專利要求嚴格的典型成熟市場,表明了OPPO的決心和對自身技術專利積累的自信。
OPPO副總裁吳強現場介紹OPPO未來
OPPO CEO 陳明永也曾對此表示:“每個市場不能蜻蜓點水,要深耕,做得不錯,再下一個,順理成章去延伸。接下來,OPPO將會進入日本和歐洲市場、為全球更多用戶提供極致科技體驗?!?/p>
在這一方面,OPPO的“空杯心態”最值得肯定,這實際上也就是本地化。這是OPPO長期在海外市場打拼的最寶貴積累和財富,也是如今在印度和東南亞市場依靠價格戰意圖用中國低價產品優勢攫取市場份額的中國手機品牌最值得參考和借鑒的經驗。
加強產品創新。如文中所言,OPPO產品的優勢就是“到位”和“縱向創新”。OPPO在新戰略中將其升級為“國際化的設計,本地化的體驗”。也就是說要更多聚合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勢、資源、人才,為OPPO產品創新服務,同時加強本土化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本土化“縱向創新”,接受全球年輕用戶的檢驗。
實際在本次面對中國市場發布的OPPO R15上,就已經看到了OPPO在產品上的這種進化,不止人臉識別、AI,更在AR方面有方案落地。雖然蘋果在iPhone X發布上展示了數款AR游戲應用,但與中國用戶的興趣關聯度并不高,上市半年來也未能形成熱點。而OPPO 在R15上使用AR技術增強了三個中國用戶高頻場景應用:在游戲上,OPPO聯合王者榮耀,將游戲內的英雄角色做到現實中,這種AR應用必然引發王者榮耀用戶的推崇和喜愛;在購物上,OPPO聯合京東和商湯科技,在R15上用戶通過京東APP在瀏覽產品時可以更真實地查看產品信息:在拍照上增加了更多AR貼紙,OPPO表示將逐步增多OPPO獨有的創意應用,讓用戶在拍照時有更多樂趣。
由此來看,在智能手機“紅利真空期”和5G“重大技術變革”來臨之間的“后智能手機時代”,OPPO已經清晰意識到了市場溫度的轉變,以及如何加速“漸變”的具體戰略和戰術。這可能是OPPO進入手機行業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在這個方向上,OPPO沒有退路,也沒有可以模仿者,這是一場自己超越自己的真正考驗。
來源:宿藝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