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年度盈利,還不斷關閉站點,叮咚買菜到底怎么了?快訊
叮咚買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生鮮電商的佼佼者,它經歷了許多大風大浪,可以說是前置倉賽道比較亮眼的仔。
前置倉:危險又迷人的游戲
叮咚買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生鮮電商的佼佼者,它經歷了許多大風大浪,可以說是前置倉賽道比較亮眼的仔。
但它最近似乎經歷了一些悲喜交加的時刻。
喜的是,它在2月29日發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根據財報顯示,2023年Q4,叮咚買菜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實現凈利潤達1630萬元,這也是它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了Non-Gaap標準下的盈利;2023年全年Non-GAAP凈利潤則是達到了4540萬元,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悲的是,在發布財報之前,叮咚買菜才關閉了廣州、深圳共38個站點,不斷收縮戰線。再結合去年叮咚買菜也在不斷撤城的情況下,似乎又給叮咚買菜的未來籠罩上了一層迷霧。
那么,在如此矛盾現狀的背后,叮咚買菜究竟在下什么大棋?
01
高速起飛與泥潭掙扎
事實上,生鮮電商曾是資本的寵兒,從2018年開始,有了資本的扶持,許多生鮮電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像京東、美團、阿里等玩家都紛紛試水。
只是到了2019年,整個行業進入洗牌期,無數玩家紛紛倒下,即便是存活下來的玩家,也在艱難求生當中。
這是叮咚買菜渡過的第一個大難關。
但當時不少人認為,生鮮電商已經進入至暗時刻,或許會像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一樣,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的產物。
不過,后面因為疫情的原因,則是給了生鮮電商二次起飛的契機。就像哲學里面說的,危和機總是共存的,只要用對了方法,就能化危為機。
當時因為消費者減少了出門的次數,生鮮電商的銷量大增。
與此同時,叮咚買菜也進入了它的提速期。
比如在2020年11月,它正式進入西南市場,在成都開設了17個前置倉,另一邊,又在華東、華北等地進行布局,在北上廣深的基礎上,繼續去覆蓋南京、馬鞍山、佛山等城市。
不僅如此,當時間來到2021年,叮咚買菜又官宣入駐重慶,一下子開設了超20家前置倉,大動作滾滾而來。
然而,正當大家都以為叮咚買菜即將要進入全盛時期之時,它卻突然收縮了戰線。
是的,從2022年5月份開始,叮咚買菜就相繼退出了天津、珠海、廊坊等多個城市。
2023年則是跑得更快,直接從川渝市場撤離,關閉了重慶和成都的業務,當時叮咚買菜給出的原因是,基于降本增效考慮。
但讓人更意外的是,到了2024年2月份,它又關閉了廣州、深圳共38個站點。
這一次,叮咚買菜回復的理由是,為了提升運營效率,所以公司暫時合并或關閉少量站點,公司后續還會對業務區域進行精細化深耕。
顯然,叮咚買菜從2022年開始,就一直在進行降本增效,運營理念也從“規模優先,兼顧效率”調整為“效率優先,兼顧規模”。
說白了,就是想盡辦法活下去。
而從財報的表現來看,卻是好壞各半,好的一面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它在Non-Gaap標準下已經實現多個季度的盈利,這指向了“降本增效”產生的正向作用。
不好的一面,則是叮咚買菜在2023年的GMV為219.7億元,同比下滑16.3%。其中在2023年Q4,叮咚買菜營收為49.9億元,同比下滑19.5%,這也是叮咚買菜已經連續第4個季度營收下滑。
看到這里,可能你的問題也來了,叮咚買菜明明就排在行業前幾的位置,也熬過了洗牌期和疫情,現在何至于此啊。
這其實也是和生鮮電商的模式有關,前置倉的打法,是各位選手又愛又恨的存在。
02
前置倉:有鎧甲也有軟肋
生鮮電商人如其名,就是用戶在網上下單生鮮電商產品,平臺或者商家最終將貨品送到用戶手上的過程。
但生鮮電商其實有多種玩法,比如我們熟悉的傳統電商模式——淘寶、京東都在賣水果,這種模式的配送時間一般會比較長,還需要消費者耐心等待。
還有前段時間大火的社區團購,同樣是生鮮電商的一種,該模式比傳統電商模式快一點,主打當日下單,次日送達。
除此之外,就是現在叮咚買菜、美團以及樸樸超市都在搞的前置倉模式,哦對,還有被拍在沙灘上的每日優鮮也是該賽道的玩家。
所謂的前置倉,其實就是平臺在某個城市的生活區附近搞幾個倉庫,可以及時滿足三公里以內用戶的下單需求,主打30分鐘內把貨品送到用戶手中,就是要做到快準狠。
這也意味著,在一個生活區附近,平臺的前置倉越多,騎手人數越多,平臺的履約能力和配送速度就會非常nice,用戶自然就會用得開心。
畢竟現在大家都在拼配送時長,提高用戶體驗,自然能為自己拿下更多贏面。
然而,高時效性的背后,卻需要平臺燒錢去維持,還不一定能賺大錢。
這是什么意思?
首先,搞前置倉的成本非常之高。大家也知道,倉庫弄在社區附近,租金成本一般都會比較高昂,同時還有物流、運營、配送以及分揀人員的成本,每一項都會壓得平臺喘不過氣。
其次,生鮮電商一般都是賣各種生鮮商品,就是消費者口中經常說的“買菜”,這類商品有兩個天然的弱點:
一是毛利率在15%左右,幾乎沒有多少利潤空間,平臺要想迅速回本,就必須提高單量,但伴隨著競爭的激烈,又要回歸到拼配送時間和生鮮的新鮮程度,這又需要各位選手加大對前置倉的投入。
圖源:有數DataVision
二是生鮮商品的高損耗率真的很難搞。小灼在《美團買菜改名求生,但我最愛的補貼大戰好像變少了!》一文當中也指出過,相對于日用百貨、酒水零食等商品有一定的保質期,生鮮商品則是非常容易爛,而且不容易保存。
尤其是香蕉、還有綠葉菜之類的貨品,它們的花期都特別短。
這也意味著,平臺要是不在規定時間賣掉這些生鮮商品,就要虧穿底褲系列。
以已經掉隊的每日優鮮為例,它在2018年~2021年的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及38.5億元,合計虧損高達106.4億。
再來看看叮咚買菜自己,在2019年~2021年,它同樣處于虧損當中,虧損分別是18.73億元、31.77億元、64.3億元。
但大家都懂的,因為配送速度很OK,是競爭優勢所在,這也是各家都不想放棄前置倉的原因之一。
一邊是不愿放手,一邊是持續虧損,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叮咚買菜不斷收縮戰線,特別是疫情得到緩解之后,用戶需求發生了改變,這又給叮咚買菜帶來了新的挑戰。
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因為營收的下降,不少網友都擔心它會重走每日優鮮的老路,燒錢把自己燒“癱瘓”了。
實際上,從叮咚買菜的動作來看,它已經在探索另外一條道路。
03
努力邁過那一座大山
如果你是叮咚買菜的重度用戶,肯定已經發現,對比前幾年,現在平臺上則是出現了許多預制菜。
沒有錯,這正是叮咚買菜提高毛利率和躲避生鮮高損耗率的方法之一。
原因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一是因為當下預制菜非?;馃幔藗儗λ慕邮艹潭仍絹碓礁?;二是因為和生鮮商品相比,預制菜更易保存和配送,且毛利率也比較高,可以快速為平臺賺錢。
目前,叮咚買菜已經上線了蔡長青、叮咚好食匯、叮咚王牌菜、拳擊蝦、叮咚大滿貫等20多個自有品牌。
以“蔡長青”為例,主要推出了剁椒魚頭、紅燒牛肉、肥腸雞等菜品,并且銷量非常之高。根據叮咚買菜CEO梁昌霖的透露,“蔡長青”2023年的GMV約8.4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了43%。
不僅如此,叮咚買菜自有品牌商品的GMV整體滲透率在2023年Q4首次突破了20%,達到21.1%,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1個百分點。
截自叮咚財報
而在2023年Q1財報電話會上,叮咚買菜也透露過,其自有品牌用戶的滲透率達到70%以上。
這也印證了叮咚買菜做自有品牌的可行性。
同時,叮咚買菜還大搞供應鏈,一方面能保證生鮮的品質,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叮咚買菜已經在全國合作超350個直供基地和500家直供供應商,還在全國布局約60家分選中心。
另一方面,它也能擁有自己的低價優勢,甚至可以到其他平臺一決高下。
據了解,利用自己的供應鏈優勢,叮咚買菜還搞起了外銷,比如到淘寶買菜上賣產品。在此次的電話會上,叮咚買菜也透露了,過去一年,叮咚買菜的外銷規模做到約5億元。
不過,放眼整個市場來看,當叮咚在發力之時,其他對手也在快馬加鞭前進。
以美團買菜為例,已經推出了象大廚、象優選等自有品牌,在去年12月1日還進行了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小象超市”,不斷擴充其品牌,就是要主打“萬物皆可賣”。
還有盒馬,雖然搞的是店倉一體模式,但它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在做自有品牌的建設,現在已經推出了盒馬工坊、盒馬日日鮮等品牌。可別說,盒馬工坊的豬肉筍丁燒麥是真的好好吃。
除了大家都在搞自有品牌之外,價格戰依舊是生鮮選手的主要作戰方式。
如果你記憶力不錯,肯定會記得去年盒馬和山姆就經歷了一場“榴蓮千層大戰”。
為了提高銷量,雙方都對自家的榴蓮千層進行降價,而且降得非常微妙,對方便宜一毛,我就要便宜一塊,雙方斗得你死我活,后續盒馬還擴大了品類,推出了一個“移山價”的活動。
更好玩的是,在雙方膠著之際,美團還加入了這場混戰,在北京地區上線“拔河價”的玩法,不少預制菜、雪糕等都打上了“拔河價”的標簽。
盡管叮咚買菜并沒有加入這場混戰,但在對手都低價的情況下,叮咚買菜的價格優勢可能會被對手削弱。如何防御對手的進攻,是叮咚買菜后續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
以上,都意味著叮咚買菜需要面對的挑戰依舊很多。
所以,為了突破難關,在后續不排除它還會繼續收縮戰線,或者又推出新的品牌,或許還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操作。
總之,都是為了活下去嘛。
畢竟前置倉真的是一門美麗又帶著刺的生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