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惡性BUG,阿里云為何屢屢“宕機”?快訊
阿里云面向C端市場的利器阿里云盤,也出現了惡性BUG。
作者|Tin
阿里云面向C端市場的利器阿里云盤,也出現了惡性BUG。
圖源:快科技
2024年9月14日,多位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稱,阿里云盤出現BUG,在阿里云盤的相冊中新建一個文件夾,在分類中選擇圖片,可以看到大量其他用戶的私密照片。
盡管次日,阿里云盤客服向外界回應稱,已第一時間核查和處理上述BUG,并于當天及時修復,但該事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阿里云經營不善的問題。
過去幾年,阿里云也曾數次出現宕機、惡性BUG等問題,雖然事后屢屢道歉,并及時處理BUG,但一直未能吸取教訓,放松警惕后,往往又會出現新的問題。
這或許與阿里云過于追求“經營意識”有關。開啟“1+6+N”組織變革后,阿里各業務集團均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亟待打通商業閉環。
為了拓寬利潤空間,阿里云不斷降本增效。然而,結合近年來阿里云窘態百出的經歷來看,其似乎僅僅做到了降本增“笑”。
盡管阿里巴巴完整經歷了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并且擁有諸多垂直業務線,但其并非首批網盤“玩家”。
中國網盤產業發軔于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的2010年前后。彼時,百度、騰訊、360等互聯網企業均看到網盤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因而推出了百度網盤、騰訊微云、360安全云盤等產品。
為了搶占市場,與團購、打車、外賣等產業類似,中國網盤產業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價格戰。諸多網盤服務商紛紛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免費、大容量、不限速的網盤。
圖源:艾媒咨詢
經過十余年的征戰,近年來,百度網盤已問鼎中國網盤市場。艾媒咨詢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百度網盤的月活為3983.2萬人,位居第一,反觀排名第二的微云月活僅為437.4萬人。可以說,此時中國網盤行業已進入寡頭時代。
參照團購、打車、外賣等產業的經驗,行業邁入寡頭時代后,一般不會再有新勢力玩家入局相關產業。然而,阿里卻于2021年3月推出阿里云盤。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這或許是因為阿里意識到了,自家的阿里云雖然已經成為中國B端公有云領域的翹楚,但在C端市場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入局C端市場后,阿里云的服務器資源一方面可以得到更高效地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將個人業務與企業業務結合,打通各個環節的數據壁壘,構筑橫跨企業和用戶的云服務閉環。
為了打開市場,阿里云盤祭出了屢試不爽的價格戰策略。公測時,阿里云為每位用戶提供最高2TB的免費存儲空間,用戶下載時,可以跑滿帶寬。
圖源:夸克網盤
事實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阿里云服務器在C端市場的潛在商業價值,阿里不止有阿里云盤一款網盤產品。2019年12月,阿里戰略創新孵化業務夸克也推出了夸克網盤,可與淘寶88 VIP聯動,為阿里的高凈值客戶提供免費大容量空間、超速下載、多端備份等服務。
與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產品成為寡頭后,和用戶達成供與需的默契,進而相互依賴不同,百度網盤成為行業翹楚后,屢屢限制用戶的傳輸速度,廣受詬病。在此背景下,奉行免費策略的阿里系云盤自然可以分流百度網盤的影響力,大肆搶奪市場。
圖源:七麥數據
七麥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內,百度網盤在App Store中的應用/游戲榜徘徊在40名左右,夸克頻頻登頂,阿里云盤排名200左右。綜合而言,阿里云的網盤服務已經可以和百度網盤頡頏。
不過頗為諷刺的是,成功打開市場后,阿里云盤也開始效仿百度網盤,“背刺”用戶。2022年3月,上線一周年之際,阿里云盤推出VIP會員,可提供更大的存儲空間、更多的轉存次數,以及更長的回收站有效期。好在,阿里云盤并未限制用戶的上傳/下載速度。彼時,非會員和會員上傳/下載時,都能享受“極速”權益。
圖源:阿里云盤
不過兩年后,阿里云盤還是將貪婪的觸手伸向了上傳/下載速度。2024年3月,阿里云盤對超限賬號進行下載限速。7月,阿里云盤推出“三方權益包”,包含官方WebDAV、官方掛載盤、第三方高速下載流量、第三方高清視頻點播等權益。
不可否認的是,網盤運營成本異常高昂。B站UP主“回形針PaperClip”曾測算,百度陽泉數據中心每存儲1TB數據,硬件成本319.5元,每年的電費和貸款成本為106元。在此背景下,阿里云盤拓寬創收渠道無可厚非。
但需要注意的是,阿里云盤上線之初就曾明確強調,“無論是在公測期間還是公測后,阿里云盤均不會通過限速來實現商業化,不會針對用戶(包括免費用戶)做限速。”打開市場后,阿里云盤通過限制用戶的上傳/下載速度,逼迫用戶購買VIP,很難不讓用戶感到反感。
圖源:人民網
另一方面,早在2021年11月,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信通院就組織阿里云盤、百度網盤、騰訊微云等8家網盤企業共同簽署《個人網盤服務業務用戶體驗保障自律公約》,這些網盤品牌承諾2021年內推出無差別的上傳/下載速率服務。
僅僅兩年多時間,阿里云盤就公然背棄公約,顯然難以讓用戶感到滿意。目前,阿里云盤在App Store中的應用/游戲榜排名為261名,相較7月的181名下降80名。
阿里云盤之所以窮兇極惡的“背刺”用戶,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網盤業務上游運營成本高企,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阿里集團生變,阿里云業務面臨巨大的運營壓力。
2023年3月,阿里開啟“1+6+N”組織變革,其中阿里云智能成為業務集團,人、財、事全面獨立。《晚點 LatePost》報道,2024年7月,阿里核心高管會議上,阿里管理團隊達成了一項共識,各業務線要有“經營意識”。
圖源:阿里
簡言之,阿里不再追求浮華的日活留存率、App打開率等數據,也不再希望繼續為各業務線無條件輸血,而是更加看中各業務線的賺錢能力。在此戰略的指引下,阿里正加速關停或出售弱勢業務。比如,2021年3月和2024年3月,蝦米音樂、零售通相繼關停。2024年3月,36氪爆料稱,盒馬鮮生或將被阿里出售。
與這些不斷虧損的業務相比,阿里云確實正穩步釋放利潤,但將時間拉長來看,其也面臨成長性減弱的挑戰。財報顯示,2019財年-2022財年,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分別是84%、62%、50%、29%,增速日趨收窄。
圖源:阿里財報
更悲觀的是,2024財年第三季度,阿里云營收同比僅增長3%,如果不計來自阿里巴巴并表業務的收入甚至同比下降。
營收觸頂的背景下,為了穩住利潤,阿里云不斷“降本增效”。《觀察者網》報道,2023年5月,阿里云進行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整體裁員比例約7%;2024年初,《晚點LatePost》爆料稱,阿里云混合云部分團隊大裁員30%、 IoT硬件集成業務裁員比例超50%。
盡管裁員可以立竿見影地降低運營成本,但同時也會削弱員工的積極性。
2024年7月,接受DoNews采訪時,阿里云前銷售張青(化名)表示,“阿里云和整個阿里系的這些變化,讓阿里云內部氛圍愈發不對。很多人因不確定自己哪天被裁、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消失、對未來職業上升空間的迷茫,終日生活在惶恐中。”
員工中彌漫的迷茫與焦慮情緒向外擴散,直接導致阿里云頻頻出現宕機、BUG等事故。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末-2023年末,阿里云共出現4次故障,平均一個季度一次,故障率不可謂不高。
由此來看,近期阿里云盤出現惡性BUG問題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都是上述事件的延續。這也從側面說明,阿里云內部諸多員工似乎已將制度和流程束之高閣,僅僅疲于應付朝不保夕的工作,缺乏應有的責任感與干勁。
好在,阿里的高層已經看到了上述問題。2024年9月10日,馬云在阿里巴巴內網發文稱:“阿里之所以是阿里,那是因為我們有理想主義精神,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相信市場,我們更加相信只有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的善良公司才能堅持走完102年路程。”
接下來,阿里云如果想要隨著阿里“走完102年路程”,那么就需要加強內部員工的人文關懷,杜絕宕機和惡性BUG,并在市場層面靠技術創新提升用戶獲得感的同時創收,而不是屢屢“被刺”用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