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等31款App侵權被通報 記者實測整改成效快訊
一打開APP滿屏廣告、眨眼就跳轉第三方購物平臺;通過過度索權,形成了個人信息黑產,為電信網絡詐騙等互聯網犯罪提供“溫床”……
一打開APP滿屏廣告、眨眼就跳轉第三方購物平臺;通過過度索權,形成了個人信息黑產,為電信網絡詐騙等互聯網犯罪提供“溫床”……近年來,網友苦手機APP“開屏彈窗亂跳轉”“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侵權行為久矣,相關部門也多次重拳出擊,但是這些手機APP的圍獵手段層出不窮,經常換個馬甲“卷土重來”,讓人防不勝防。前不久,工信部發布了2024年第1批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SDK)通報,通報了31款APP(SDK)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南都記者通過實測、調查,揭露這些熱門APP是如何熟練運用互聯網套路,在用戶面前布下一道道“陷阱”……
記者跟進實測發現多數問題已解決,部分正加速整改
在工信部通報的這份名單中,南都記者發現,全民小說、漫畫人極速版、閑魚、高德地圖等10款APP存在“開屏彈窗亂跳轉,誤導用戶”的情況。3月11日,記者實測發現,漫畫人極速版、閑魚、高德地圖在通報后有所改進,其中閑魚app,僅有三秒的開屏廣告,廣告內容為閑魚APP“龍抬頭”日設置的活動廣告,并且點擊右上角跳過廣告即可關閉。
記者觀察到,閑魚APP“亂跳廣告”的現象在其APP內沒有出現,但實測過程中,記者點開豆瓣APP,搖晃了一下手機,屏幕則立刻跳轉到了閑魚app的活動界面上。不過相比于輕輕一碰就跳轉,豆瓣的廣告頁需要有一定的晃動范圍才會引發跳轉。
從目前實測的結果來看,高德APP相較之下整改效果較好。記者打開APP時只有高德地圖的開屏界面,它不僅取消了其他第三方應用的開屏廣告,并且開屏頁占用時間也十分短暫,進入應用界面的速度較快,記者甚至都來不及截屏。
名為“小梁同學”的網友,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使用“下廚房”APP的視頻。通過視頻記者發現,這個被工信部通報的軟件,頻密的廣告對用戶很不友好,經過聯系,南都記者采訪到了“小梁同學”。小梁告訴記者,它作為美食菜譜類app常在家庭中被使用,其受眾應當是中老年人居多,按理來說應該盡可能簡潔便利。小梁坦言,“下廚房跳轉太夸張了,我媽媽的手機直接被它弄傻了,不過對于IOS系統而言似乎只有大力搖才會跳轉,但是媽媽的手機動都沒動就一直跳轉,就跳到廣告那出不來,好不容易退出來點進去又直接跳到廣告,很惱火。”vivo應用商店的評論區也涌現了大量用戶投訴。
實測當天,南都記者再次打開下廚房app進行測評,發現搖一搖跳轉廣告的情況已經消失,只有五秒的第三方應用廣告,且可以點擊右上角的按鈕進行關閉,使用體驗相較以往已經有較大改善。
網友吐槽套路滿滿“指甲都不敢留長,怕誤觸跳轉按鈕!”
南都記者在多個社交平臺以“APP 廣告 跳轉”關鍵詞進行搜索,有網友報料稱,他發現,第三方購物平臺的開屏廣告界面簡直像哆啦A夢中的任意門,隨開隨跳,只不過路的盡頭皆是某購物平臺。評論區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有過類似經歷:“手機稍微動一下就到購物平臺了,玩手機的時候我都不敢笑,怕笑完一抖直接把我送過去了。”
購物平臺APP在用戶界面中加入了“搖一搖”功能,本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增加交互樂趣。然而,這一功能在實際操作中卻演變成了頻繁觸發廣告跳轉的“幫兇”。尤其在消費節期間,鋪天蓋地的廣告仿佛形成了一道賽博捕撈網,用戶在正常使用手機時,點開任意app,稍有不慎便會觸發“搖一搖”功能,導致頁面自動跳轉到購物頁面。
這些開屏彈窗不僅“亂跳轉”而且還“關不掉”,關掉廣告的按鈕以極其隱蔽的方式安插在視線盲區,想要找出那個“x”就像在做一場艱難的視力和靈敏性操作測試,甚至明明找到了、點中了關閉按鈕但還是進入了廣告。“我現在指甲都不敢留長了,怕不小心就觸到跳轉按鈕了!”家住龍華區的陳女士無奈調侃道。
不僅如此,這些跳轉廣告往往涉及虛假宣傳、誤導消費等問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跳轉廣告誘導用戶點擊,進而推銷劣質商品或服務,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陳女士抱怨道:“都說某平臺買東西便宜,但廣告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婦女節,點進去就是三八節紅包領取,388紅包卷、五折、滿200減50、限時秒殺等倒計時彈窗一個接一個,結果是被這些廣告沖昏頭腦下單了一堆沒用的東西。”
陳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在社交平臺上,記者發現,因“亂跳轉”誤導消費的網友也不在少數,其中不乏資深網友“老馬失前蹄”,掉進誘導跳轉的陷阱,消費廣告被包裝在“公益”“高仿”的外殼之下,令網友真假難辨。網購達人王先生表示,他平常很喜歡在網上購物,應該是身經百戰了,但是卻被“李鬼購物頁面”騙進去消費過,網站相似,價格更低,最關鍵的“二手信息”字樣被有意淡化,這不是“誘導”下單嗎?
事實上,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次發布整改通知。在各級監管部門日趨嚴格的監管下,為何還總有APP“硬剛”?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了解開屏彈窗廣告“耍賴”的真相,業內人士表示,彈窗廣告轉化率要比其他廣告高很多,而與彈窗廣告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相比,其違法成本不值一提。該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要求APP要在顯著位置展示“點擊跳轉第三方”標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流行的“互動點擊”開屏廣告,或者把開屏廣告設置成可全屏點擊,其目的都是收獲大量用戶的誤觸,以此來獲取經濟效益。
侵犯用戶隱私惹人憂 “權限索取、用戶協議看不懂”
除了開屏亂跳轉的現象屢禁不止。讓消費者叫苦不迭的還有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其實,“過度索取個人信息”也是“老毛病”了,南都記者注意到,在工信部最新通報的這份名單中,超過一半的應用軟件是因為“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或是“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現象。其中有汽車模擬器 2019、保定麻將、3733游戲盒等游戲APP,以及鄰家快修、中油好客e站等生活服務類APP。
其中中油好客e站APP因被工信部指出存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及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的問題。在通報發布后,仍有用戶指出該應用的“隱私政策”與“用戶協議”頁面存在文字過小、排列過密的問題。對此,公司表示在接到通報后已著手整改,并已修正被指出的問題。3月11日,南都記者實測使用APP,發現字體已經做了加大處理。
同樣被工信部批評“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的“模擬來電”APP曾被吐槽有“八百個心眼子”,他們在系統界面提供了開通權限按鈕“忽略”,但曾有用戶反映點擊“忽略”后便無法提供相關服務,因此仍存在強制收取個人信息的情況。
南都記者實測后發現,忽略開通權限的按鈕也可以正常使用應用的簡單功能,能滿足大部分用戶的基礎使用需求。并且APP在“隱私政策”頁面中給出了對應權限的目的,對用戶做出了解釋,也有撤回隱私政策這一選項,給網友收回權限許可的機會。不過其“用戶協議”界面字體很小、排版很密。
通過測評可見,該APP已進行了整改。但其“用戶協議”的界面相對“隱私政策”的界面來說字體要小得多,該頁面仍然存在字體小、排版密的問題。
那么,消費者如何判斷是否被過度索取權限?遭遇違規彈窗廣告侵擾,怎樣維權?
南都記者檢索法律條文發現,根據網絡安全法確定的“合法、正當、必要的法律原則”,APP只能收集與其核心功能相關的信息和權限,比如涉及導航或地圖相關功能的APP才能索取個人位置、軌跡的權限,如果APP索要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權限,構成違法。
如果采取默認勾選、縮小文字、冗長文本等誘導方式索取用戶權限的,因為未遵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的法律原則”顯然也是違法;最后,如果APP要求用戶一攬子同意多個非本業務功能的必要權限;在調用終端相冊、通訊錄、位置等權限時,未同步告知用戶申請該權限的目的。未經用戶同意,擅自更改用戶未授權權限狀態。上述行為均違反網絡安全法第41條規定的“合理使用權限”,構成過度索取權限。
專家:APP跟用戶“勾心斗角”不如花力氣提升用戶體驗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APP還專門研究老年人的喜好和焦慮,為老年網友定制“流量深坑”。
在深圳從事自媒體行業的小曹談到這個現象就很生氣,他父親的手機常常有“內存不足”“病毒威脅”等信息的彈窗,然后手機就被稀里糊涂地安裝了好幾個手機管家、清理大師等各類App。記者了解到,大部分老年用戶的手機性能一般,有的是子女用過的舊手機,老人容易被這類彈窗欺騙。一些軟件在安裝后會偷偷收集用戶信息,進行數據畫像,給他們標注“容易被誤導和誘導”的群體標簽;隨后,各種劣質內容、欺騙套路的廣告,就會定向往這類老人的手機上推送。
在采訪中,不少用戶感嘆,對于有較高信息分辨能力的年輕人來說,這類問題尚可通過經驗進行規避,許多年輕人已經掌握了關閉手機彈窗的方法,也有了不亂給應用權限的意識。但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他們是互聯網領域的“年輕人”,也是互聯網領域的“弱勢群體”。面對復雜的網絡套路,往往難辨真偽,一旦放下戒備心理就容易被騙。
小曹告訴南都記者,工信部列出的31款存在問題的APP只是眾多APP亂象的冰山一角。舊的亂象消除,新的亂象在不斷冒出來,比如點開地鐵乘車碼過閘機之后彈出某購物小程序界面;跟朋友聊天談及某件物品隨后就在某書首頁刷到……在調查中,不少用戶表示,他們在使用APP時經常會被這些廣告打斷,導致原本的計劃被打亂,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這些問題。這些應用領域滋生出的問題,與移動互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是相悖的。
在采訪中,多名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指出,APP跟用戶“勾心斗角 斗智斗勇”謀一時之利,如果一味把用戶當羊毛薅,甚至以坑騙用戶為目的,不僅引發用戶反感,還可能被相關部門下架。APP不應該耍小聰明、搞小動作,而是把精力用在提升用戶體驗上。
深圳市人大代表、廣東深寶律師事務所主任黃振輝進一步強調,App治理方式應當堅持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目標導向,將治理重心落實到各類常見的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技術霸凌上,尤其是在個人信息保護、個人隱私保密、App功能選擇等領域,更應當以常態化監管措施保障APP的良性發展。鏟除APP亂象的土壤,除了需要相關部門將事前監管和事后追責相結合、APP運營者依法依規落實主體責任外,還有賴于廣大用戶勇于監督、善于維權。
附: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存在問題的31款APP(SDK)名單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