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開始盈利,司機賺錢變難快訊
日前,滴滴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四季度滴滴實現總收入494.19億元,同比增長55.4%;凈利潤為10.82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7.04億元。
日前,滴滴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四季度滴滴實現總收入494.19億元,同比增長55.4%;凈利潤為10.82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7.04億元。
2023年全年,滴滴實現總收入1923.8億元,同比增長36.6%;凈利潤5.35億元,實現年度凈利潤轉正,經調整EBITA虧損21.63億元。
從數據上看,滴滴營收大漲,凈利潤扭虧為盈,展示出強勁的反彈趨勢。但背后卻透露出另一重隱憂——滴滴營收大漲,并不是源于其新業務或網約車基本盤業務的盈利出現了拐點。我們注意到,其網約車燒錢買訂單的模式,盈利能力在進一步陷入瓶頸。背后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一、扭虧為盈背后,裁撤業務與裁員,員工沒有受益
從財報看,滴滴扭虧為盈背后,有兩個關鍵部分:
滴滴在財報中提到,公司于2023年11月13日完成了將某些智能汽車業務出售給小鵬公司,以換取與小鵬于2023年8月27日簽訂的股份購買協議發行的A類普通股。交易完成后,小鵬擁有并經營智能汽車業務,公司持有小鵬少數股權。
一定程度受此影響,滴滴的投資收益凈額由2022年全年虧損58億元增加至2023年全年盈利36億元。
而2022年滴滴全年虧損為58億元,主要是由于對 Grab 投資產生的公允價值損失。
2023年全年的投資收益主要與剝離某些智能汽車業務和分拆從事自動駕駛卡車業務的子公司相關的處置收益有關。而剝離智能汽車業務后研發費用也從全年95億下降到89億元,擠出了6億的費用。
此外滴滴的一般管理支出(含管理人員的工資、辦公室租金、行政人員的工資等),由2022年的170億元,降低至2023年的84億元。
也就是說,通過裁員降薪、縮減辦公費用等方法,滴滴降低了86億元的支出,縮減規模達到51%。這兩項,為滴滴賬面上帶來了180億元的進賬。
因此,滴滴扭虧為盈背后,與變賣智能汽車業務、裁員降本換來的巨大收益有關,在網約車業務上,滴滴的單量確實是在增長,報告期內,滴滴核心平臺總交易額(GTV)達到931.7億元,同比增長65.8%。
但與此同時,它的營收成本也增加了,去年同期營收成本為261億元,占總收入的82.1%。滴滴表示收入成本的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叫車業務相關的成本增加。
數據反映出的現實是,滴滴的員工規模因為裁員被壓縮了,員工沒有因集團盈利獲得好處,自我造血與盈利模式的困境仍在,裁撤業務+裁員降薪帶來的階段性盈利是短期的,接下來滴滴還是要想辦法找到新的增長點,解決營收瓶頸問題。
二、抽成拉到極限,司機叫苦不迭,自我造血成難題
此外,滴滴的網約車主營業務,正在接近天花板,抽成在拉到極限,司機也面臨受益持續下降的臨界點。根據滴滴財報:2023年一季度經營成本為364.99億元,交易量為23.25億單,滴滴司機的單均收入約為15.70元。
2023年三季度經營成本為433.67億元,交易量為28.78億單,滴滴司機單均收入約為15.07元。
2023年四季度經營成本為416.39億元,交易量為29.31億單,滴滴司機單均收入約為14.21元。
可以看到,滴滴司機的單均收入從一季度到四季度持續下降,四季度相比一季度下滑10%。
在去年7月,溫州、廣西等多地滴滴司機放出了降價后的單價,司機每公里收入僅有1塊2毛多,快車降價后的價格甚至和以前的特惠價差不多。這直接導致司機收入出現大量縮水。
滴滴司機收入下降背后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單價的定價下降,尤其是特惠單價格,司機基本已經沒得賺。去年隨著線下消費場景復蘇,眾多網約車平臺采取“特惠單”和“一口價”牌,爭奪市場,價格戰競爭激烈。
據海報新聞報道,令網約車司機深感無力的另一問題是優惠券。“滴滴優惠券都算在司機頭上,大大影響了我們的收益。”網約車司機高先生說。
其次是,滴滴抽成提高以及開閘放水引入司機,行業運力趨近飽和。
從數據來看,目前滴滴已經把抽成比例拉高到極限。
今年以來,交通運輸部“陽光行動”持續推動各網約車平臺降低司機抽成,但從數據來看,滴滴抽成逐月上升,去年增加了2.7%。
根據海報新聞報道,在濟南、成都等地隨機調查的訂單發現,滴滴抽成低于20%的訂單僅占一成,特惠訂單抽成普遍在27%-29%。”在這種情況下,滴滴司機單均收入再創新低,全年下滑10%。
總的來看,現有抽成已在不斷接近相關部門規定的30%的紅線了,司機的營收已經不斷逼近極限值。
去年寶安日報報道,網約車司機心酸吐槽,每天虧本在跑,還不如進廠打工。“就是現代周扒皮,扣錢多,簡直不尊重我們的工作。”有網約車司機吐槽道。
一些信息顯示,為了養家糊口,滴滴的老司機們不斷 “增加出車時長”,有些每天15個小時都在車上度過了。
但盡管如此,有網約車司機10個小時流水才180,崩潰大哭,稱這種狀態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再往上抽成已不現實了,滴滴亟待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或者開拓新業務。
乘客沒有受益:司機無限拒載、司乘體驗被波及
如今抽成不斷提高,運力也在趨于飽和,司機收入下降,司機服務態度下滑導致用戶體驗受到影響。
有些司機甚至為了賺錢,不斷拒載。在近期,一女子帶兩歲孩子打網約車,被要求加價,拒絕后遭到拒載,此外也有視障情侶攜導盲犬打車遭拒。
在青島膠州機場,有乘客晚上通過滴滴打車,一晚上打車多次,司機接單很快,但都是表示走線下不走平臺,150元或180元包了,行就行,不行就拉倒,因為平臺價格不行。
在過去,網約車主打的招牌是更好的服務與人性化體驗,但現在隱約有服務倒退的傾向了。
“接了特惠單的司機,情緒很不穩定,有不開空調的,下雨天不愿進小區的,打了一口價的車,連氣都不敢喘。”有網友表示。
因此,滴滴或許需要考慮,網約車的發展,應該是向服務升級的方向走,而不是實現盈利的代價是乘客感受到體驗與服務在下降,司乘矛盾不斷擴大,也影響了打車的安全性。
滴滴財報很美,卻無人受益,用戶留存和精細化服務是關鍵
總的來看,這一次滴滴財報看起來很美,但背后隱憂暗藏,因為無人從財報增長中受益。
這背后是市場競爭加劇與滴滴本身的盈利困境帶來的,在盈利壓力下,裁員與裁撤業務的同時,抽成也在不斷上調,加上同行競爭,不斷開閘放水引入司機,導致司機收入越來越低。
此外,在國內,網約車行業面臨行業飽和以及合規問題。2023年,多地發文稱網約車市場趨于飽和。珠海、濟南、遂寧等城市先后發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行業風險預警的通告,行業景氣情況逼近警戒紅線。
如今滴滴當下亟待找到新的盈利點,形成良性的自我造血機制。
一個靠單一抽成不斷提高壓榨司機的商業模式帶來的是一個無人受益的惡性循環。低價競爭是不可持續的,用戶留存和精細化服務才是關鍵。如今運力飽和,單價變低,網約車正成為一門越來越不好賺的生意,司機不賺錢,很多怨氣撒到乘客身上,進而導致服務體驗下降,影響用戶留存。
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以確保服務的可持續性和滴滴自身盈利能力,考驗滴滴的破局能力與智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