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卷”AI應用、WPS被指“套娃式收費”,中國的大模型太急于賺錢了嗎?快訊
對于大模型的商業落地難,業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拿著錘子找釘子。”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編輯|楊錦
運營編輯 | 王一晴
對于大模型的商業落地難,業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拿著錘子找釘子。”
這凸顯了熱潮背后的冰冷現實——落地難且慢,并面臨算力、成本等挑戰,甚至有觀點認為,大模型廠商會重蹈AI四小龍覆轍。
找不到“釘子”,意味著這個拿錢砸起來的“吞金獸”無用武之地。于是,不少大模型廠商迫切地尋找落地場景。
在4月16日的百度Create大會上,李彥宏拿著文心大模型這把“錘子”,推出面向智能體、AI原生應用、模型定制的開發工具,并賣力地向開發者展示百度找到的“釘子”——編程、文旅、教育、家居、自動駕駛等行業的應用案例。
同日,金山辦公軟件WPS針對AI功能的收費被指“套娃”沖上熱搜。
從ChatGPT突襲至今一年多來,大模型在商業上如何落地一直被提及、探索、嘗試, 在國產大模型技術上離美國還有一兩代的差距的情況下,中國大模型廠商對于賺錢過于心急了嗎?中外產業落地情況及對賺錢的迫切程度有沒有什么不同?
“先摘一些低垂的果實”
去年下半年,大模型公司重心轉向應用側,不少觀點稱將在今年迎來爆發。
云計算和數字化轉型創業者、投資人郝峻晟用了“突飛猛進”來形容過去一段時間大模型的發展。但他指的并不是在應用,而是維度,大模型從文本拓展到了多媒體。
此前,Sora演示的AI生成視頻,讓外界驚艷,Suno等AI生成音樂產品也開始出現。這種多維度的生成式AI發展,將成為大模型加速落地的催化劑。
“現在大家對它的感知比較差,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大模型技術,因算力限制等,跟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同時每個人的工作模式或接受新鮮事物的情況也不一樣。”郝峻晟說。
他提到,自己平常工作就非常依賴ChatGPT、Midjourney等產品,其投資的一些公司的程序員也都在用微軟的Github Copilot去自動生成代碼。
不少大廠也在普及AI編程。李彥宏透露,百度的AI程序員在內部上崗1年,編寫了27%的代碼,還稱“以后不會存在程序員這種職業,人人都會是開發者”。阿里云稱,預計未來20%的代碼將由通義靈碼編寫。
但是,國內大模型還很難說已至爆發時刻。“大模型的產業落地尚處早期,但它已經開始真正被用起來了。”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近日表示。
此外,中國大模型平臺質量和水平還不夠高,很多企業也在觀望,沒有動力的話,一般不會主動去做,畢竟有成本和風險。
“如果行業突然出現一條鯰魚,完全用AI或大模型去驅動業務,從而顯著降本增效,可能就會對其它企業形成降維打擊,甚至整個行業都會被顛覆,那些企業可能就不得不也去用。”郝峻晟說。
百度智能云副總裁喻友平此前對搜狐科技表示,大模型場景應用是逐步深化的過程,首先要產品化,達到可用穩定的狀態。
“但在企業中使用的時候,不是大模型打個響指一下進去了。”不同于ToC,大模型ToB落地,沒有企業環境,沒有企業數據,根本玩不起來。
因此,大模型應用的第一個門檻就是技術跟需求匹配的問題,只有技術玩不轉,只有場景也玩不轉。正如喻友平所言,需要“扶著釘子、拿著錘子”去做。
不過,不是所有的釘子能一下子被找到,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那些低垂的果實總是更容易被摘到。
目前,客服、廣告、作曲、影視、編程,以及數字人直播、學習類應用等都在受到AI影響。比如在電商領域,京東剛剛推出了旗下言犀大模型制作的劉強東AI數字人“采銷東哥”;值得買科技近日上線了AI購物助手,幫助用戶全網比價、推薦商品。
郝峻晟預計,AI生成圖像或視頻,預計半年到一年之內,會在廣告影視界占領巨大的市場。
相比營銷、銷售、客服或辦公這些更好落地的強通用需求,要找到更高價值的場景還需要時間。“這些場景往往有更大的知識壁壘,比如醫療、金融,有垂直的行業Knowhow,有專業數據,護城河更高更強,做起來更難。”喻友平稱。
最后一公尺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外界對大模型的存在感知不強,或許還在于國內并沒有一款像ChatGPT一樣,令人驚艷的爆款C端產品,AI手機、AIPC等也多停留在概念中。
按照王小川的標準,大模型C端爆款應用的標準是日活超過1000萬,而國內可能沒有原生產品達到這一標準。值得關注的是,ChatGPT也已陷入流量增長焦慮。OpenAI為此放開了ChatGPT-3.5的賬號限制,意圖吸引更多用戶。
大模型C端落地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打造文心一言、Kimi等所謂的原生應用,另一種則是將其應用到原有硬件或應用上,成為其個人助理,從而優化體驗。
目前,手機、PC甚至汽車、家電廠商都在布局AI,不過,用戶對這些產品的反應卻略顯尷尬,一方面覺得AI帶來的體驗沒有明顯提升,另一方面也擔心廠商借AI收費。
三星手機就曾被爆出對引入的Galaxy AI部分功能進行收費。此外,金山辦公WPS AI功能單獨收費被指責“套娃式收費”登上熱搜。
郝峻晟認為,C端原生應用很難爆發,更容易跑通的模式是從現有入口和場景去做,然后收費。比如短劇,不管是AI生成,還是素人來拍,只要能夠滿足情感需求,可能都會付錢。
再比如,音樂平臺可以根據用戶和喜好情緒生成相應的音樂,還會推動版權成本下降。Suno每月收費8美元就可以生成500首音樂,意味著生成一首歌僅需1毛錢。
收費是C端最理想的變現模式,但這對產品要求很高。郝峻晟坦言,“國內同質化挺嚴重,在我看來現在沒有一家能夠收費,也都還達不到剛需。”
相較C端更為直接的路徑,大模型在B端則有著不同的邏輯。沈抖此前表示,大模型產業落地,既不能盲目追求參數大小,也不能等爆款,而是應該尋找合適場景,先把大模型應用到企業各個業務環節當中。
但在找到合適場景后,不是說讓企業直接接入大模型平臺,或者直接打造一款產品就可以,中間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打磨。
喻友平對此深有感觸:“有些中小企業可以直接在線使用我們的產品,但很多大企業,內部有業務流程,不可能在有了大模型之后全部推翻,所以大模型要跟企業原有軟件平臺結合。”
比如,智能客服被認為是大模型最典型的應用場景,但目前還沒有看到誰用大模型升級的智能客服,相較以前有顯著提升,也沒有哪家公司說把服務人員全部干掉,復雜的任務還是需要人去處理。
因此,目前大模型還是副駕駛(Copilot),距AutoCopilot還有距離。“它怎么跟原有的人、系統、流程進行融合,不是一個人就能玩,這是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公尺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人家是大平原,我們是丘陵”
目前,無論微軟、OpenAI,還是百度、阿里,以及創業公司,都在搶客戶,拼落地,應用之戰無疑也會非常激烈。
不過,近期國內外技術派和市場派的爭議,反映了業內對大模型未來發展方向的分化。前者以技術為先,認為朝著AGI目標去做,應用就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OpenAI就被認為有更高的技術信仰,國內還未追上,甚至差距有所擴大。還有觀點認為,沿著OpenAI這條路可能永遠無法超越,但如果要創新,擺脫Transformer很難。
正如郝峻晟所言,創新無法預測,中國想找一條新路徑,還要更聰明,概率非常小,除非有更大投入。從企業和投資角度看,國內優勢在于有巨大市場,還是要堅定在應用上去突破。
這種觀點也是國內主流,認為大模型燒錢不可持續,應基于當前技術去做應用。因此包括百度等在內的公司,商業化顯得更為急迫。這也顯現出,國內較低的創新風險承受能力。
然而,略顯尷尬的是,業內不少人反饋,雖然普遍認為中國更擅長做應用,但國內還缺爆款應用,產業落地方面也沒有美國那般迅速。
郝峻晟表示,大模型應用在美國已在爆發,而國內的一個問題是,還沒有達到像微軟office、SAP或Oracle數據庫這種純產品化的玩法,仍需要結合客戶內部數據、場景去做定制和優化。
這也是中美大模型落地的一大核心差異。美國企業SaaS市場成熟,產品標準化,在現有應用產品加上Copilot就能搶先吃到紅利,微軟的打法就是如此。但中國SaaS市場起步較晚,也比較分散,企業也更傾向私有化方式,且定制化較多。
“說白了,人家是密西西比河大平原,機械化就行,我們是分散的丘陵,做起來規模化相對較慢。”喻友平直言。
這也導致了國內大模型落地,除了需彌補技術差距,面臨更多挑戰。目前,能賺到錢的大模型企業寥寥無幾,盈利則更難奢望。
李彥宏稱,文心大模型已成為中國應用最廣泛的AI基礎模型,但去年6個多億、今年10億元的營收目標,相對其高額的投入可能仍顯得相形見絀,而其堅持走更容易賺錢的閉源路線,也顯示了百度在商業上的迫切。
這其中成本將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紅杉資本此前透露,去年各大公司在GPU上花了500億美元,但生成式AI創造的總收入僅有30億美元。
據斯坦福大學李飛飛聯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布的最新報告,最先進的AI模型訓練成本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OpenAI 的GPT-4估計使用了價值7800萬美元的計算資源進行訓練,而谷歌的Gemini Ultra 的計算成本則高達1.91億美元。
郝峻晟表示,大模型還沒有過大肆燒錢的階段。馬斯克、奧特曼等人也都提到,大模型除了需要更多算力,還會消耗巨大能量。
這也讓不少人擔憂大模型會重蹈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小模型時代的覆轍,其高度定制化的模式讓商湯、曠視等至今難以盈利。
大模型通用能力強,使得基礎的定制減少,但跟場景結合的定制會增加。喻友平解釋稱,這個定制不是技術的定制,而是產品層面的定制,更多是針對細分場景導致的產品設計差異。
郝峻晟認為,AI四小龍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不可復制性,每個項目都要投入大量人力,導致成本大于收入無法盈利,這和大模型的成本邏輯不一樣。“大模型類似研究新藥,早期要花很多錢,因為訓練成本很高,但被證明有效后,就基本不再花錢,就能賺非常多的錢。”
因此,要解決大模型成本問題,除了需要規模化覆蓋更多客戶,還要實現產品標準化。這也是四小龍想要做到但難以做到的事情。
在喻友平看來,產品將是大模型未來落地的最大門檻。任何技術門檻都會慢慢被抹平,它是關鍵要素,是重要前提,但可能不是一個勝負手,最后能解決問題的一定是靠好的產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