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60塊飯錢都要拿走?微眾銀行已成違規大戶快訊
作為國內互聯網銀行一哥,微眾銀行靠著出色的業績睥睨群雄,2022年實現營收353.64億元,凈利潤89.37億元,同比增速為31.03%、29.83%,其凈利潤相當于其余十八家互聯網銀行之和。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作為國內互聯網銀行一哥,微眾銀行靠著出色的業績睥睨群雄,2022年實現營收353.64億元,凈利潤89.37億元,同比增速為31.03%、29.83%,其凈利潤相當于其余十八家互聯網銀行之和。
微眾銀行固然有驕傲的資本,但是其傲慢卻指向了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微眾銀行已經成為了被投訴的常客,累計投訴量已經超過1萬條,旗下的微粒貸累計投訴兩更是超過了2萬4千條。
就在2023年12月24日,一位消費者向黑貓投訴稱自己微粒貸有逾期,因沒有還款能力處理,但微粒貸卻將未綁定該平臺的銀行卡的60元扣走,該消費者表示由于經濟緊張,這60元是其吃飯用的。幾十塊錢對于放貸機構來而言并不算大錢、但是對這位消費而言是兩天的吃飯錢。
這位消費者的遭遇值得同情,而微眾銀行此舉或涉嫌違法。據法律人士分析,貸款機構沒有權利直接從其他賬戶中扣款,必須提起民事訴訟,且借款人沒有履行已生效的判決書,貸款機構才能通過人民法院采取強制措施扣款。
而且《民事法》為了照顧弱勢群體,其第二百五十一條還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
于法于情,微眾銀行此舉都無法令人接受。除了個人深受其害,還有民營企業遭了殃。
12月29日,一名消費者在黑貓投訴上稱,微眾銀行在沒有征得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強制劃扣了其銀行卡內的兩筆錢,共計4萬元余。此款是保險公司賠付魚塘意外的損失款,用于企業正常生產,其本人及公司均面臨巨大困難,微眾銀行此舉是雪上加霜。
就在2023年11月,微眾銀行曾宣稱要“發揮數字科技之長”,“服務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為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向上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微眾銀行無疑是自打自臉。
通過梳理過往新聞,筆者還發現微眾銀行的違規行為早已有過不少報道,是侵犯個人隱私的常客。早在2018年,微眾銀行就被曝光了未經用戶同意,擅自查詢個人征信。2022年10月,一網友被微眾銀行50萬元貸款廣告吸引,通過采集人臉、短信驗證等一系列操作后,卻被告知暫無額度。一時引起熱議,不少網友認為微眾銀行這是“白嫖”個人信息。
時至今日,微眾銀行類似的侵犯個人信息行為仍未停止。2023年12月24日,一位消費者稱未在微眾銀行申請貸款,卻被顯示了征信貸款記錄。所幸的是,這位消費者的要求在29日得以解決。
但是另一位消費者就沒那么幸運了。
該消費者稱自己在于2023年5月查詢個人征信報告發現自己在2021年8月被微眾銀行以“貸款審批”為由查詢征信記錄。但是在與微眾銀行客服溝通后并沒有得到回復,于28日進一步上訴。截至發文,該消費者的訴求仍未得到解決。
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向征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征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查詢個人信用報告須是在審核個人貸款申請、個人貸記卡、準貸記卡申請、審核個人作為擔保人以及對已發放的個人信貸進行貸后風險管理等情形下。
諷刺的是,微眾銀行又常常對外扮演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保護者”。
在2022年7月,微眾銀行發布《ESG丨個人信息保護專題研究報告》,稱82.5%的用戶曾經經歷過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尤其是在購房、購車、裝修、培訓報名、電商購物等方面不堪廣告電話之擾,但缺乏應對手段。而微眾銀行“積極探索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新手段,倡導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共同挖掘數據價值。”
在2022年ESG報告中更是宣稱“本行十分重視清收過程中的客戶信息安全管控”,并“強化清收過程中對客戶信息的安全管控,加強客戶隱私數據保護”。
有分析指出,銀行損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一大源頭就是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給第三方催收機構。而微眾銀行暴力催收的相關投訴并不在少數,這并不是其反復強調或者“科技進步”就能改善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