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驚現多宗大牌護膚品“臨期打折”陷阱 如此“生活方式電商”遭遇千人投訴快訊
幾經挫折后又再重新定義自家電商業務的小紅書,正面臨來自消費者的重大投訴和質疑。
幾經挫折后又再重新定義自家電商業務的小紅書,正面臨來自消費者的重大投訴和質疑。
據《羊城晚報》報道,多位消費者投訴稱,一些“小紅書”平臺官方認證店鋪,正在售賣的一些自稱為“臨期打折”的大牌護膚品,平日“高攀不起”的產品,只需不足原價一折的價格就能“撿漏”。多位愛美女性消費者受此吸引想下單“檢漏”,沒想到“漏”沒有撿到,反而掉進了“假貨”消費陷阱。
調查還發現,網絡上存在大量小紅書商家涉嫌出售假貨的投訴,僅黑貓投訴平臺上收錄的相關投訴就超過2500條。
一些消費者嘗試向小紅書客服投訴和要求賠付,卻又遭遇平臺推諉稱“無法證實是假貨”,最多只能退貨并補償10元無門檻券。這些憤怒的消費者們認為,小紅書平臺有包庇涉嫌售假商家的嫌疑。
相關專業律師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電商專家認為,新興電商在發展過程中大概率會出現和面臨的平臺治理問題,確實需要小紅書加大平臺治理力度,聯合執法機構、監管部門共同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截至發稿時止,小紅書尚未回復記者的查詢。但此前報道中提到的兩家門店——舞南方美妝好物優選、Meeting好物優選,在小紅書內均已搜索不到。
特價大牌貓膩多,商家竟是小紅書認證藍V
據《羊晚晚報》報道,一些“小紅書”平臺官方認證店鋪,正在售賣一些自稱為“臨期打折”的大牌護膚品,“原價1299元的蘭蔻面霜,如今72元到手”“原價899元的蘭蔻精華肌底液,折后只用128元”。
廣州的巫女士抱著僥幸心理,在小紅書“舞南方美妝好物優選”店鋪(該賬號為藍V認證)下單了一瓶號稱“臨期”的蘭蔻菁純面霜(規格60ml),實付85元(專柜售價600元以上)。
根據聊天記錄截圖,該店鋪客服解釋:“咱們家產品是海外免稅版正品,2025年10月到期,海南三亞發貨,產品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有運費險,產品便宜是因為臨期并且淡季特賣,請放心購買。”并明確向消費者承諾“支持驗證”。
巫女士收貨拆開后才發現“不太妙”,無論是發貨地、事件、日期都存在諸多疑點,還是對比手頭的正品的氣味、包裝等等,都顯示這只是仿冒功夫低劣的假貨。
巫女士將上述問題反饋給店鋪客服,得到回復:“庫房發錯貨了……不想要的麻煩申請退貨。”當進一步質疑疑似售假時,客服語氣突然轉變:“你這樣的我遇到過不說一千也有八百了,你奈何不了我,今天就把話放這里。”最后更是直接威脅,“我保證你這一單售后退不掉”。
隨后,巫女士在黑貓投訴平臺發起投訴。多天后,小紅書電話專員反饋稱,無法證實其購買的面霜是假貨,如果對商品不滿意可以退貨,補償10元無門檻券。
巫女士對該回復表示不滿意,并質疑小紅書涉嫌“包庇”商家:“雖然平臺稱無法證實是假貨,但是平臺也沒有證明這是正品。難道小紅書不應承擔監管責任嗎?”
平臺被投訴數量驚人,商家換個馬甲還能繼續賣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巫女士案例中涉及的“舞南方美妝好物優選”店鋪,營業執照信息顯示為海口龍華閔××百貨店(個體工商戶),所屬行業為零售業;在商品頁面上,確實有蘭蔻菁純面霜(規格60ml)在售,到手價已更新至75元,已售數量為2017。當詢問產品是否為正品時,客服的回復話術和給巫女士的一致。
然而,記者當天晚上再次點開面霜商品鏈接,卻顯示“當前商品違規,無法展示”,賬號主頁的店鋪入口也消失不見。兩天后,該賬號的筆記全部清空。就當記者以為該店鋪或因投訴被清退時,該店客服卻推薦搜索另一家店鋪“Meeting好物優選”,并表示“這個也是我的店”。
記者發現,賬號“Meeting好物優選”沒有藍V認證,也沒有營業執照,僅顯示店鋪經營類型為“個人從事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但是,該賬號同樣是打著免稅臨期的名義低價賣貨,在售的蘭蔻系列商品也非常相似,已售數量最高達670。當要求商家提供品牌正品授權證書或者正品進貨渠道證明,客服的回答較為模糊,“肯定有,但不給看”“老板不在,我也就是個客服,沒有這些”。
值得關注的是,巫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原價1180元的蘭蔻小黑瓶精華液臨期到手88元”“原價960元的海藍之謎精粹水臨期到手99元”……類似的藍V店鋪不在少數,且涉及CPB、阿瑪尼、雅詩蘭黛、LAMER等知名大牌,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流量密碼”,銷量頗高,且過一段時間會以“短期清貨完成”為由清空店鋪和商品。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以“小紅書”“假貨”關鍵詞進行搜索,相關投訴超過2500條。不少投訴中提到小紅書商家涉嫌售賣假貨、投訴小紅書不作為、消費者維權困難。
有投訴者稱,在購買到問題商品后,有的小紅書商家甚至無法出示營業執照,小紅書客服來電后卻多次偏袒商家,拒絕提供商家信息,聯系方式等。
記者梳理發現,這些投訴涉及的產品包括各種護膚品、彩妝、香水、手飾、奢侈品,等等。其中,美妝個護數量最多,已成投訴的“重災區”。有投訴者直言,不會再次光顧小紅書店家。
本是好平臺,奈何不作為
對于小紅書平臺的不作為,甚至有包庇售假商家的嫌疑,來自法律界的意見很清晰。
廣東道怡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旭輝表示,平臺方對商家的侵權行為應積極采取必要措施,并防止損害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在互聯網業界看來,小紅書這波售假投訴的集體爆發,對平臺當前正在謀求的“生活方式電商”轉型,無疑是一個閃亮的耳光。
小紅書COO柯南日前對外重新定義了小紅書電商是“生活方式電商”,他說,“生活方式電商”意在讓用戶在平臺上購買到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一種向往的生活。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強調人與商品和場景的深度互動。
網經社電商中心主任莫岱青表示,小紅書的“生活方式電商”可以理解為通過內容社區的形式,將用戶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與購物需求結合,為用戶場景化的購物體驗。小紅書通過用戶生成的內容,構建了一個生活方式分享平臺,進而引導用戶進行消費決策和購買行為。這樣的賽道是有上升空間的,主要看小紅書如何去做、堅定地朝這個方向前行。
按照這樣的理論,巫女士等消費者,向往的豈不是“低價假貨”的生活方式?如果巫女士把這樣的消費體驗分享到小紅書上,將會引發怎樣的風暴?
對此,莫岱青表示,小紅書“臨期打折”風波提醒我們,電商平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監管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監管體系與消費者信任機制,才能確保電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百聯咨詢CEO莊帥對記者表示,自己和家人作為小紅書的重度用戶,看到小紅書上的這些消費投訴,相信是一個新興電商在發展過程中大概率會出現和面臨的平臺治理問題,“確實需要小紅書加大平臺治理力度,聯合執法機構、監管部門共同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他還“教路”說,自己目前基本上還只是在小紅書買新銳品牌的商品,知名品牌特別是美妝、3C這些造假重災品類,還是選擇天貓旗艦店、京東自營和線下百貨商場進行購買。
采寫:新快報記者 鄭志輝
編輯:趙靜明
校對:任倩妮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