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界江湖丨大道PUV,熊春英的“詩和遠方”,用戶的“坑和茍且”汽車
每次一聊江鈴大道,就有人來跟我復盤當年品牌方謎一樣的操作。
每次一聊江鈴大道,就有人來跟我復盤當年品牌方謎一樣的操作。
好像大家挺熱衷于拿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題出來反復說事兒,有一說一,我也覺得“3月發布工程樣車、4月參加上海車展”的行為很像“市場壓力火燒眉毛只能匆忙上新”的劇情。
好在,起碼江鈴大道可以用“PUV”來講新故事。
底氣,大道是有的,但確實不多。
典型例子是:大道的動力選擇看似豐富(PUMA柴油機和FEU汽油機),但參數完全打不過隔壁長城炮最新的2.4T。
我指的是PUMA柴油機。
這也是為什么大道在冷啟動時的噪音控制明顯不如長城炮,特別冬季,低溫環境下PUMA柴油機的預熱時間更長,怠速抖動更明顯。
長城炮的動力輸出更線性,變速箱的匹配也更“聽勸”,知道你什么時候需要動力,什么時候應該安分地省油。
反倒是把450N·m柴油扭矩擺到臺面的大道,還在琢磨要不要給你提速,這種延遲感在城市里走走停停,足以逼瘋一個急性子。
你去問問長城炮的車主,什么時候得到過這待遇。
之前媒體嘴炮"大道憑實力硬逼長城炮推出2.4T皮卡",如今求錘得錘。
按照慣例,這時候大概會有粉絲跳出來吹捧“PUMA 2.3T柴油機全球裝機量超過1000萬臺”......本質上,這是個偽命題,同時還暴露了技術老舊的硬傷,畢竟“1000萬”是福特在海外市場的商用車應用,PUMA在中國市場的乘用化調校上水土不服,而且也服役太久了。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大道的動力系統存在代差劣勢?
反正江鈴的發動機技術主要來自福特老舊平臺也不是什么不能說的秘密,所以你看,上汽大通星際H賬面上雖然只是2.0T雙渦輪增壓,但因為用的是更先進的可變幾何渦輪技術,最后完全碾壓傳統固定幾何渦輪的江鈴大道;哪怕是排量更小的1五十鈴D-MAX,在燃油經濟性和可靠性上的表現也更出色。
但凡江鈴的調校奔放一點,大道車主們都不需要通勤時費力踩油門。
當然,我更傾向于認為底盤才是大道的深層次硬傷。
江鈴在做宣傳的時候,一頓猛夸瓦特連桿技術,還貼了個“國內皮卡行業首次應用”的Title。
必須承認,在抑制車尾左右晃動上,這玩意兒做得不錯,但瓦特連桿更像是一個“打補丁”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底層重構,否則江鈴大道(除部分頂配)的后懸掛不會依然采用傳統的鋼板彈簧。
鋼板彈簧承載能力強、結構簡單、成本低,屬于工具車的標配,可惜舒適性極差,尤其空載。
江鈴大道給鋼板彈簧裝上瓦特連桿,有點像給一輛拖拉機裝上了頂級的空氣動力學套件,它確實在某個方面(橫向穩定)變強了,但它“硬”和“顛”的本質沒有改變,你開著它過減速帶,依然是“duang”的一聲,車尾干脆利落地跳一下,只不過跳得更直上直下了而已。
皮卡這種高重心車型更需要的是側傾控制,而且后懸掛需要兼顧空載舒適性和滿載承載力,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江鈴試圖通過瓦特連桿技術來提升舒適性,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那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
比如長城炮的乘用版和山海炮,用更高級的多連桿整體橋后懸掛,這就真正讓皮卡從“工具車”進化成了“乘用車”,因為多連桿懸掛能更好地處理顛簸,提供更細膩的濾震,讓皮卡開起來更像一臺SUV。
江鈴大道最引以為傲,恰恰是最值得吐槽的地方。
不知道當初那些棄長城炮而去轉投大道懷抱的車主,會不會懷念曾經的蠕行模式和坦克轉彎。
當然,更關鍵的在于,江鈴大道的“基本盤”不夠穩。
乘用化高端皮卡講究的是面子+圈層+保值率,長城炮賣的不是車,它賣的是生活方式、圈子和巨大的改裝兵工廠。
買了長城炮,就等于拿到了進入“炮火聯盟”的門票,官方帶頭組織各種越野、露營、穿越活動。你的車壞了,群里喊一聲,附近的“炮友”可能比救援還先到;你想改裝,從保險杠到射燈,從升高套件到車頂帳篷,官方和第三方配件琳瑯滿目,成熟的方案能讓你閉著眼改都不會錯。
長城炮的生態,就像蘋果的App Store,它構建了一個封閉但繁榮的系統,甚至已經把“怎么玩”這件事發展成了一門“顯學”。
其實大道推出“魔盒”是很明智的,模塊化設計讓后斗可以快速變身成廚房、釣魚臺、露營裝備庫,非常聰明的創新。
可是然后呢?“魔盒”的品類很有限,價格也不便宜,關鍵它沒有一個強大的社群去支撐和推廣這個玩法。你買了個“魔盒”,想找人交流一下使用心得,或者看看別人是怎么玩的,最后發現,你可能是在一個單機服務器里自娛自樂。
江鈴母體的工具車基因太強,幾十年來一直生產商用車和工具車,這個形象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即使推出新品牌,消費者看到江鈴兩個字,第一反應還是"貨車"、"工具車",這種刻板印象嚴重影響了大道的乘用化轉型。
如果要建立“我選它就很對”的直覺,大道還需要長期的品牌建設、市場教育和一系列穩定的口碑事件去沉淀,這不是一句廣告語能解決的事。
就是不知道江鈴有沒有耐心和資源。
至于一直被Diss的營銷,“徹底失敗”的說法談不上,但江鈴大道一會兒強調越野性能、一會兒強調城市駕駛、一會兒又強調商用價值,確實容易讓品牌形象變得混亂,然后不太好在買家心里建立清晰的認知。
有點像“PUV”這個概念。
江鈴想用所有好詞告訴外界“爺既能拉貨,又能家用,還能越野,什么都行”,但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貪心定位,很容易讓大道失去了焦點,因為"生活者之車"的口號過于空泛,沒有具體的使用場景支撐。
至少到目前為止,大道不像長城炮那樣有清晰的商用炮、乘用炮、越野炮劃分,每個產品的目標用戶都極其明確。
它想討好所有人,但結果可能是誰都討好不了。
想買工具車的人,會覺得它太貴太花哨;想買家用車的人,會嫌棄它鋼板彈簧的底盤不夠舒適;想玩越野的人,又會擔心它那些花里胡哨的電子設備在野外不夠可靠。
這種定位上的“精神分裂”,讓買家在選擇時感到困惑,最終可能轉向了定位更清晰的競品。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什么都行的另一面,往往是樣樣稀松。
我不是說大道是一臺爛車,相反,它絕對是一臺好車,福特基因+巡天架構+瓦特連桿+無人機互聯,怎么看都不會不能打。
但大道的問題在于:“智商”很高,“情商”和“執行力”偏科。
江鈴在硬件上過于迷信紙面參數,忽略了用戶最真實的駕乘體驗;創新想出了“魔盒”這樣的妙招,忘了構建一起玩的生態圈;宣傳上“畫大餅”,最基礎的品控和配置卻翻車。
對于買家,在這個節骨眼選擇江鈴大道就像賭博,賭的是它的潛力,賭它未來能通過OTA升級和產品迭代把今天吹過的牛都實現。
前提是,你能在這個過程中忍受它不成熟的品控、不完善的服務和“單機”玩法。
江湖車評:
前段時間我看新聞,說江鈴大道計劃在今年推出"1+3"電氣化架構,實現L3/L4級智能駕駛,推出更多新能源車型,這些技術升級如果能夠順利落地,我相信是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綜合競爭力的。
大家都說政策解禁以后中國皮卡市場迎來了黃金時代,是不是暫時說不準,但競爭激烈是肯定的:長城炮推出更多細分車型不斷鞏固其市場地位,長安覽拓者背靠長安汽車的資源優勢快速迭代產品,上汽大通MAXUS在高端化道路上越走越遠,比亞迪、吉利也在虎視眈眈地盯著皮卡市場這塊蛋糕。
當然,我們也衷心的祝愿江鈴大道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方式,開辟出一條品牌、產品和銷量向上的康莊大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