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利真空期的手機行業T型格局已定 靠“偽需求”無法存活通信
智能手機的好日子過去了。
智能手機的好日子過去了。
2月21日,奧維云網(AVC)發布的顯示器件與系統事業部《全球手機面板出貨月度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1月全球手機面板共計出貨2.45億片,環比下跌5.9%,同比增長9.5%。
智能手機面板本月出貨1.41億片,環比下滑18.0%,同比下滑9.6%。功能機面板出貨1.04億片,環比增長17.6%。一月份全面屏出貨5452萬片,同比增幅達13.9%,其中AMOLED、LTPS、a-Si全面屏出貨分別為1038萬片、2473萬片、1941萬片。
根據IDC的數據,在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總體銷售規模出現了多年以來的首次下滑,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下滑的幅度更大。顯然,2018年頹勢只會愈演愈烈——這些數字無不說明,高速增長的智能手機市場終于吃完了所有市場紅利,智能手機進入一個存量搏殺階段。
然而就是在這樣不利的市場背景下,OPPO卻在2017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是IDC的數據統計,OPPO在2017年總共銷售了1.118億部手機,相比2016年增長了12%,進一步鞏固了OPPO全球第四的品牌地位。
一個簡單的邏輯是,OPPO的價格和配置組合,一定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最大比例消費者最具共性的訴求——而這些訴求,應該是最實用、最必須和最關鍵的。因為消費者經過智能手機廠商教育了這么多年,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了!
這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偽需求”
浮夸的手機行業終于到了裸泳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知道是廠商引導消費者去以新奇酷功能來作為購買手機的標準了,還是消費者推動了手機廠商們在這個方向上越走越遠,總之,一些看起來酷炫的功能,都成了賣點、熱點和爆點。
但現在,成熟的消費者最先舍棄的就是那些沒有實用功能配置和高溢價的手機——簡單地概括就是:夠用就行了。
舉幾個栗子:折疊屏、雙屏手機是不是偽需求?
早在2013年,NEC就曾將兩塊直板屏幕中間加轉軸的方式,推出過折疊手機。而這里說的”折疊手機“則是將柔性AMOLED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允許手機被彎曲成各種形狀。
然而電池耗電問題恐怕是首先懸在該手機頭頂的鬼頭刀,屏幕的耗電量一般都占到六成以上。一款耗電到不能離開電源太久的手機,本身都不是偽需求了,而是設計缺陷。其次,雖然柔性屏幕可以自然彎折,但手機中其他部件,例如主板、電池沒有足夠彎折的能力。
最關鍵的是,有什么必要非要折疊呢?
還有一個廠商,我就不說是誰了,將很多種顏色擰在一起,做成了一款手機殼,以此作為賣點,因為該廠商認為,這款手機殼會讓年輕的女性用戶更喜歡——結果是,這款手機上市后沒多久就從主打機型上退了位。
還有無SIM卡手機——顯然也是廠商推動的供給型創新。
再者,三星Note8的曲面屏、寫字筆——記得去年發售時,京東、蘇寧兩大電商平臺的預售數字慘不忍睹,三星Note8預售狀況最好的機型也不超過1500臺,預售狀況較差的型號甚至不足百臺。
再說說3D手機。早在2015年9月,PPTV就發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機PP King,主打裸眼3D。2016年9月,深圳廠商超多維科技推出首款智能手機產品SuperD D1,以低價+裸眼3D試圖參戰手機市場。2016年10月,中興推出天機系列新品天機7Max,意欲通過裸眼3D重塑其品牌價值。夏普也在2011年就發布了其首部裸眼3D手機SH8158U,但這些手機都猶如曇花一現般消失。
這些3D手機上實際上都或多或少受限于屏幕太小以及手機上實現裸眼3D的供應鏈實際上并不成熟。
再舉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蘋果給自己手機試圖尋找的那個周邊——蘋果手表。為了讓蘋果手機更進一步成為每個人離不開的控制中心,這款集合了很多傳感器的手表的最大功能就是將人體數據傳回給手機,然后指導你怎么吃、怎么睡。然而目前雖然最新銷售數據說還能保持在1700萬臺,但實際上,已經可以說是被大眾消費者所放棄了。
原因很簡單,蘋果設想中“人們通過手機+傳感器的方式來強化健康管理”的計劃并未戳中普羅大眾的痛點,尤其在中國,人們在有限的娛樂時間里寧可拿去打王者榮耀也不愿去泡健身房——而這是人們生活健康的需要,不是對手機的需要,距離手機本身更外圍。
當然,更有很多噱頭是一些小公司在技術實力上無法與大廠商競爭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搶眼球的“偽需求”手機。例如當年有個ODM的手機品牌造了五個福娃形狀的手機……現在也早已銷聲匿跡。
ok,手機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呢——首先,必然是電池續航能力,沒電了,談啥都是扯。其次,拍照效果必須無止境地追求,這也是除了通訊功能外,手機的最大功能;第三,散熱——尤其是玩游戲的時候不要太發熱,第四,走到哪信號都很好,包括wifi能力。
當然,其中肯定不乏一些“偽需求”是因為技術尚未成熟而失敗。那么這些賣點就只有在繼續磨煉改進和提升,在技術成熟、供應鏈跟得上且應用場景成熟、能夠達到良好用戶體驗的時候,才能算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核心技術。
手機公司:守住你們的本分
著名市場調查公司GFK將目前的手機行業成為“紅利真空期”,意思是說在5G、人工智能這些前沿技術進入成熟商用階段之前的空置期。OPPO則把這段時期定義為“后智能手機時代”。
在后智能手機時代,OPPO的戰略是守住“本分”——用OPPO副總裁吳強的話說,就是在隔絕外界的壓力、誘惑和挑戰,去把握做事的正確方向。
早年,OPPO選擇的“正確的事”是:“充電5分鐘,通過2小時”,后來升級到“充電5分鐘,通過10小時”;此外還有“O.I.S光學防抖”,后來則升級到“芯片級三維防抖”。現在,則是火得不得了的AI。
很多公司把AI吹得神乎其神,能當生活助手等等,而OPPO則很實際地先把AI運用到了拍照功能上。
大家都知道目前的背景虛化功能已經是各大手機廠商宣傳“能拍出單反效果”的重要賣點,但這需要兩個鏡頭來實現。而OPPO早在R9s上就實現了AI的第一款應用:單攝像頭背景虛化。又在R11s上實現了前置美顏自拍、人臉解鎖、人臉檢測等7個AI應用。
OPPO還聯合高通基于660平臺共同開發調試SNPE工具,充分調用GPU、DSP等處理器資源,相當于多了一個AI處理器,這能讓AI應用運行更流暢、功耗更低——在系統底層的人工智能應用上,OPPO已經積累了將近200項專利。
另一個體現OPPO對手機核心功能固執追求的是拍照的核心元器件傳感器——在OPPO最新的R15上,就在業界率先使用了索尼IMX519傳感器。這種CMOS擁有兩大特性:一是拍照更快,抓拍更精準;二是進光量更大,噪點更少。
R15系列在人像模式下還有一個近乎“變態”的功能:不僅包含自然光,還擁有輪廓光、影調光以及膠片光等多種不同風格的光效,這些用戶在拍攝時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更重要的是光效的不同絕非簡單的調色,而是通過3D人像打光的形式,能確保拍出的人像照片更具專業水準。
OPPO還有一個研發重點就是5G。
早在2015年初,OPPO就已經成立5G研究團隊,與紐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開發,在包括網絡、終端、應用等方面,OPPO都具有較深的儲備。
5G是下一個手機時代的基本通信協議,一切通話和數據的傳輸基礎盡在這個標準上——OPPO絕對是個非常務實的公司。
真空期需要全球格局
給大家看一個數字:2017年10月份知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對來自不同國家的3500名居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智能機平均換機時長為21個月,中國人平均22個月換機,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屬于周期較長的國家。而在以前,中國的年輕人很多都是一年一換,甚至半年!
是的,國內手機越來越貴,消費者越來越成熟,換機頻率減弱——各家手機廠商無不爭先恐后地出海,但他們需要面對的海外是一個比中國市場更加理性和務實的市場。
“OPPO一直擅長和年輕人進行溝通,未來我們將會通過更加立體化的渠道,采取更有趣的方式和全球的年輕人進行互動,并且進行情感層面的溝通,去有效地觸達消費者的內心,提升品牌認同感。”OPPO副總裁吳強在R15的發布會上說。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OPPO就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化,現在OPPO已布局30個海外市場,并在東南亞、印度等地區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今年1月,OPPO還正式宣布了進軍日本市場,接下來,OPPO將會進入更多國家的地區和市場。
必須說,此次OPPO發布的R15,或多或少應該是站在全球范圍的角度做的工業設計——與美國工業設計大師Karim Rashid合作進行的R15配色設計。Karim無國界的設計靈感就是而“漸變”,也是當下的流行趨勢。
這一系列的操作經驗,市場給出的結果,就是市場份額的硬數據——據IDC統計,2017全年OPPO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四,中國市場第二。
當然,吳強也強調,R15在全球市場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本地化”——OPPO在“后智能手機時代”中的思考和做法,其實是值得很多企業在自己的復盤會上深思和借鑒的。
楊姐點評:
在后智能手機時代,其實不僅OPPO的戰略是守住“本分”,所有的手機廠商都應該守住本分。
OPPO副總裁吳強提到的“隔絕外界的壓力”、“誘惑”,我個人認為就是整個業界總是一窩蜂地去跟這個熱點、那個概念的做法,但其實,噱頭居多,消費者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微信、拍照和游戲。
誘惑和壓力,一定是大的,就在小米強勢崛起的那幾年,家家都在搞線上營銷,但是OPPO在這段時間里硬是堅持強鋪線下渠道。
楊姐去越南玩的路上——中越邊境小鎮東興,你也可以在街邊看到OPPO的手機專賣店。這些店鋪是線上和配送渠道無法覆蓋的,卻在手機行業的紅利真空期顯得格外給力。
當然,楊姐要說的不是僅僅是OPPO的線下渠道強,而是OPPO的品牌塑造——包括“OPPO”這幾個字。而在這些遠離大都市的小城市,青年男女們甚至認為OPPO是個韓國時尚品牌——可見,OPPO對“至美”追求的影響之深。
作者:小白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