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可以保護全球經濟不受金融危機影響嗎?區塊鏈
2008年是數字貨幣的傳奇開端——既是現有機構大崩潰從而推動數字貨幣的誕生的時刻,也是中本聰同年發布的手稿靈感來源之時。
在區塊鏈運動的意識體系中,2008年金融危機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全球資本主義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它可以為證明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合理性提供基礎依據。這也是我們對集中式財富管理者過于信任才導致的情況:集中式信任最終走向崩潰的終點。因此,2008年是數字貨幣的傳奇開端——既是現有機構大崩潰從而推動數字貨幣的誕生的時刻,也是中本聰同年發布的手稿靈感來源之時。
基礎依據的一部分理念是,如果當初不發生金融危機,那么區塊鏈也不會出現。相應地,如果不久的未來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話,它會將我們從下一次大蕭條中拯救出來。至少包括摩根大通北美投資銀行的前副主席Pang Huadong在內的許多看好加密技術的人與金融專家經常這樣宣稱。
這位前華爾街高管除了表示區塊鏈可以減少全球金融風險并以低成本建立信任之外,沒有提供其觀察細節。為了證實Huadong的觀點,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其他有影響力的加密領域思想家是如何思考金融危機和區塊鏈技術的關系的。
信任危機
金融科技媒體人Michael Casey和Paul Vigna在最近發表的《The Truth Machine(真實機器)》中援引了雷曼兄弟破產的股市,用來闡述其書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即信任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他們表示,盡管金融界許多人仍然將2008的事件視為短期流動性危機,這種評估本質上講是膚淺的。事實上,發生在次級貸款泡沫期間并延續到整個全球銀行體系的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對于金融機構的盲目信任及其保存記錄的系統和實際應用的完整性。這種堅定的信任使銀行家們能夠操縱他們的賬本,積累和轉售那些沒有價值的資產。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危機最嚴重時期的倒閉前9個月公布了42億美元的創紀錄盈利,這一事實表明,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并不完全具有現實預示性。甚至一些無可置疑的“現實”概念在本文中也是不確定的——正如Casey和Vigna的觀點——引用彭博社記者Matt Levine的話——大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得如此復雜,甚至于誠實的會計變成一群推測銀行資產在市場中到底價值多少的人。個人幾乎不可能確切地知道某家銀行上一季度是盈利還是虧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有的記賬系統已經達到了其擴展性的極限。
Casey和Vigna指出,銀行會計的核心仍是有幾個世紀歷史的復式記賬方式——即在資產評估過程中協調借貸。這個系統一直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正因如此,它得到了大量下意識的信任,我們傾向于認可根深蒂固的“默認選項”。然而,這種信任可能是錯位的。復式記賬法除了低效率外,還為操縱提供了充足的基礎。
雷曼兄弟在債臺高筑的同時,還使用了一些陰險花招讓賬本看起來像是公司正在蓬勃發展。根據Casey和Vigna的說法,其中一件是在本季度末將巨額債務從賬面上轉移出去,并臨時存放在購回交易中——這是一種旨在提供短期流動性的工具。經過粉飾的季度報告出爐后,債務再回到資產負債表。另一個方法是利用“難以估價”的資產這種概念,銀行的會計人員會給這些資源隨機分配高價值。本質上來說,銀行運行的是兩個并行的賬本:一個是內部的,一個是面向公眾的。
出路
如果我們承認,缺乏透明度以及對銀行的過度信任就是2008年危機的主要驅動因素——也可能是未來的驅動因素之一——那么實現銀行部門的賬本分布式似乎是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一旦每種資產價值和所有權都永久記錄在透明的、共享數據庫中,就會出現雷曼兄弟那樣的腐敗行為——個體參與者的實現將變得不切實際。正如Alex Tapscott在其2006年出版的《區塊鏈革命》一書中指出,通過提高資金流透明度來維護金融安全,是區塊鏈技術在避免下一次重大金融災難中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之一。
在Tapscott的觀點中,中央銀行或其他監管實體不再需要去個體銀行審查其運營。訪問交易的共享記錄將讓他們可以實時監控現金流。監管機構因此可以對整體流動性和風險分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有能力跟蹤單個公司的行為。有了這些工具,機構將不再需要推測金融體系的健康狀況。相反,他們會對資本流動以及需要特定干預的重要領域的初步信息有宏觀見解。
Tapscott還評估了區塊鏈在其他金融風險尤為突出領域的潛力。其中貸款欺詐是“壞賬”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所有借款人都將自己的個人ID存儲在一個去中心化數據庫中,貸款欺詐將成為歷史——至少那些依賴于使用假身份的騙局(將不再出現)。最后,Tapscott認為,DLT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有助于從整個行業中剔除影子銀行——這是一種充當金融中介的機構,但它運作在監管范圍之外。
區塊鏈對金融危機的威脅可能給出的一個根本性答案是,該技術有能力重新定義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并淘汰當前的銀行形式。正如伯克利的Urvi Guglani所在的區塊鏈部門所預測的,作為受信任第三方機構的銀行可能在二十年內逐漸消失。隨著端對端網絡逐漸取代其作為信托基礎設施,金融業將從以資產為基礎的模式轉變為以現金流為基礎的模式,不會再因為錯誤資產評估以及低估核心風險而導致危機。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新模式可以防范所有系統性問題。
限制
以上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假定了區塊鏈技術是以先進的狀態進行采用,銀行部門的所有參與者——以及監管機構,甚至個人客戶——都能在共享的分布式賬本上進行交互。距離實現這種愿景還有多遠,它會以這種方式發展嗎?
盡管目前幾乎每家主要銀行都在開發DLT應用程序,簡化后臺處理流程,但其工作是否會產生一個完全透明的、非第三方的系統,還遠無法確定。如今區塊鏈領域這種行業合作的主要模式是組織聯盟,它試圖建立一種開源軟件的通用標準。華爾街對這種形式的贊助已經到位。這一名為R3的聯盟將超過200家金融公司匯聚到一起,旨在建立一個名為Corda的分布式帳本平臺。
如果希望全球頂尖的金融公司將他們的資源匯集到一起,僅僅是為了建立一種讓政府和國際監管機構可以將對他們進行精確監管的工具,那未免有些天真。或者說,現有的銀行正在為可以逐步取代信任管理功能的端對端網絡奠定基礎。更合理的方式是,銀行通過在區塊鏈開發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繼而推出一套按其條款運行的基礎設施。(這種基礎設施)一旦建立并運行起來,它必定會實現更多的問責和監督,但它不太可能挑戰現有監管者的核心職能。
毋庸置疑的是,分布式賬本已經準備好取代復式記賬成為金融業的命脈。然而,分布式賬本的形式和規模各不相同,最終采用哪種還有待確定。華爾街銀行競相推出的許可區塊鏈一定會降低系統摩擦并提高機構的責任,但它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信任管理模式。
這是從零開始,建立一種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以真正的端對端理念來講,是依賴于非許可賬本(的形式)。這樣的轉變需要的要么是強大的政治意愿,要么是以金融體系重建為目標的去中心化全球推動力。無論采用哪種模式,我們都不應該對記錄保存方式太過理想化,并且應該考慮到易被濫用的可能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