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亞神、頻繁碰瓷之后,太合音樂:我到底錯哪兒了!金融
面對版權演出市場方面的挑戰,太合音樂意識到需要發揮其在2C方面的優勢,與擅長2B的騰訊音樂展開錯位競爭。也許,只有通過T榜等音樂孵化器不斷發現音樂新人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近日,太合音樂集團遇到了煩心事。
6月20日,太合音樂集團才宣布收購北京亞神音樂,并與臺灣亞神音樂展開深度戰略合作。
不料22日,京文唱片公眾號發文打臉太合,稱太合音樂集團和亞神音樂不是京文唱片的股東,京文唱片與兩者毫無關系;京文唱片20多年來積累的優質音樂版權,均為京文唱片獨家擁有,截止聲明發布之日,京文與太合音樂、亞神音樂沒有簽署過音樂版權轉讓協議或許可協議。
針對京文的聲明,太合音樂集團人士表示,對方純屬碰瓷,并表示此前在做收購盡職調查時,了解到有相關無形資產轉讓協議及訴訟判決書。
顯然,太合音樂碰到了收購過程中最不想見到的坑。涉及到版權糾紛這種曠日持久的陳年老賬,在競爭對手紛紛出手再度爭搶版權的當下,太合音樂需要盡快找到解決之道。而此前薛之謙演唱會黃牛風波,是太合音樂在線下布局方面需要面對的另一挑戰。
始料不及的糾紛
在太合方面看來,其在做盡調時,亞神音樂手中有其前身(北京無限藝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北京京文唱片傳播有限公司在2005年8月簽署的“無形資產轉讓協議”,并且有2008年9月亞神與第三方公司版權訴訟的上海一中院判決書。卻未曾料到,半路殺出一個京文唱片。
原來,早在2005年10月,京文唱片宣布與無限藝能整體合并,投資千萬共同成立藝能京文傳媒控股集團。
在上世紀90年底曾紅極一時的京文唱片為何同意合并?事實上到雙方合并前一年,中國唱片業已走上下坡路,而藝能方面則靠著旗下的酷客音樂網在當時正紅火的彩鈴市場獲益不菲。擁有大量版權資源的京文與藝能合作也可說是順理成章之舉。
成立之初,京文唱片總裁許鐘民曾表示,希望發揮京文在傳統唱片業的品牌和音樂資源優勢,融合無限藝能在新興傳媒領域的技術,成為音樂產業的新勢力。但由于彩鈴業務后來逐漸衰落,加上京文唱片的創始人許鐘民把主要精力放在與老鄉黃光裕的合作方面,雙方整合并不順利。
而2006年11月,北京無限藝能文化傳播更名為北京亞神文化傳播。到2007年,北京亞神文化在上海一中院起訴上海岳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稱后者在其經營的網站上使用亞神享有著作權的270多首歌曲牟利。
在亞神向法庭提交的證據中,有一份證據顯示,2005年8月京文唱片與無限藝能簽署了《無形資產轉讓協議》,附件列明了涵蓋的音樂作品。而卷宗資料顯示,在2006年亞神音樂又與亞神文化簽訂《著作權轉讓協議》。
從上述資料可知,京文唱片確實與北京亞神的前身簽署有無形資產轉讓協議。但北京亞神向亞神音樂轉讓音樂作品著作權,是否得到持有京文唱片70%股權的許鐘民同意并不清楚。
有知識產權界人士表示,這只能看京文與亞神文化之間后來有無根據合資進展情況訂立新的轉讓協議。有可能京文原有的版權業務管理處于混亂狀態,雙方版權使用權利歸屬不清導致如今的爭議。
這一版權爭執,在目前版權價值大幅上漲之際并不難理解。幾年前,一家唱片公司的所有版權價格可能也只有數萬元,但如今這個價格已經飆升到幾百萬元。
由于在線音樂平臺利用雄厚的資本實力大肆購買版權,其價格仍處于上升通道中。如前段時間知名電音廠牌Spinnin Records7000首版權曲庫估值1億美元。從這里也可以明白,為何京文以前對版權可能不那么在乎,但在如今唱片公司主要靠老版權賺錢的情況下,勢必對其原有版權加大聲索力度。
除了版權是京文的命根子之外,其控股股東許鐘民可能還另有打算。在經歷入獄等波折后,復出的許鐘民拉來國美中信等投資,收購向華強旗下一家公司,更名為拉近網娛。
該公司在音樂方面已經簽約200名新銳音樂人,完成300首原創音樂作品,還打算建立音樂版權運營管理及行銷推廣系統。作為音樂行業的老手,許鐘民當然寧肯把版權轉讓給自己的新平臺拉近網娛,而不愿拱手讓給外人。
黃牛風波背后
太合音樂在2015年合并百度音樂后,借助其內容優勢大力布局在線音樂市場,目前其旗下有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大石版權、合音量等廠牌。其近來又數千萬投資粉絲服務平臺Owhat,大手筆入股校園音樂平臺不要音樂。可見其布局整個音樂產業鏈的決心。
太合音樂演出管理事業部總經理楊浩宇認為,隨著中國整體演出市場的發展,Livehouse演出的未來規模應該達到幾個億,僅僅旗下的秀動這兩年做演出的規模就已經增長三倍多。
但此次收購亞神音樂之前,太合音樂在線下演唱會活動方面也遇到了小挫折。眾所周知,線下演唱會牽涉到票務、場館等關鍵環節,由于市場化程度不高,這些資源調配并不容易,也不好把控。
此前太合音樂與其旗下藝人薛之謙就巡回演唱會發布聲明,稱主辦方太合音樂絕對不會選擇炒票,而其本人選擇留在太合,也是因為在困難時期太合幫過他。而針對6月24日武漢演唱會,太合音樂集團又發文提醒,切勿購買黃牛票。
要說黃牛這行水有多深,從此前王思聰吐槽王菲演唱會高票價就可略窺一二。王思聰認為,最高票價7800元明顯超出一般行情和歌迷的承受能力。但有熟知內情的人士認為,演唱會黃牛可能是刻意制造的。主辦方壓低票價,在購票者中制造緊張感。這實際上是一種造勢營銷行為,試想,明星開演唱會,如果前面不吊起歌迷胃口,后面的場次賣不動,豈不很尷尬。
實際上,對主辦方、票務及合作單位來說,低票價還有其它好處。一場演唱會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內部票,從內部渠道拿到這些內部票,轉手給黃牛就可獲利不菲。表面上明星團隊拿走收入的大頭,其他人分成很少,而通過這種內部票的利益分配,各方基本都滿意了。
如果歌星大幅提高票價,顯然主辦方和票務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此次雖然太合音樂與薛之謙發長文辯解,但其理由多少有點蒼白無力。薛之謙本人就承認,那些票怎么流到黃牛手中的他也不清楚,也沒法控制。
太合音樂方面實際也明白,單靠提醒歌迷是無法改變黃牛市場現狀的。目前火爆的頭部演出內容已成為票務市場的重災區。因為一票難求,市場出現了一些二手票務如西十區、牛魔王等,被稱為高級黃牛。一些熱門演出的低價票在這些二手票務平臺售價都比較高,只有高價票才可能有點折扣。
在二手票務平臺看來,黃牛組織和散戶黃牛好比股市中的大戶和小散。有組織的黃牛能把搶手票聚攏起來調控售價,散戶黃牛則能提供低價票的空缺。有業內人士認為,利用這些高級黃牛把黃牛透明化,或許才能真正避免黃牛哄抬票價。
版權爭奪進一步白熱化
拋開這些具體的糾葛,太合音樂面對的最大隱憂仍然是版權。
此前的2015年音樂版權整頓后,各大在線音樂平臺掀起一波爭奪版權的高潮。此后暫時歸于沉寂。但隨著前期版權的到期,新一輪版權爭奪戰再度開打。
在騰訊音樂集團、太合音樂及阿里音樂三大在線音樂平臺中,騰訊版權擁有量雄踞第一,而就在5月16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又宣布與環球音樂集團簽訂中國大陸地區數字版權分銷戰略合作協議。其在3月份已經獲得環球音樂的詞曲獨代權,此次購得的是母帶錄制權。
上述三方都參與到版權爭奪戰中,授權費從最初的三四千萬美元到了最激烈時的3.5億美元現金加1億美元股權。3月份網易云音樂獲得ACG音樂為主的AVEX獨家版權。百度音樂則獲得滾石錄制權。
在上述幾家中,騰訊、阿里自然資本實力最為雄厚,與百度音樂合并的太合音樂在這方面自然無法匹敵。而網易云音樂4月份引入上海文廣及芒果文創,獲得7.5億元A輪融資,估值達80億元。
在這些爭奪的背后,是音樂版權眾多的應用場景導致其價格被逐漸抬高。
首先是眾多的歌手類綜藝節目,這些節目都需要大量的歌曲演唱作為其主要內容及商業模式,有些節目主辦方版權意識較弱,從而引發版權糾紛。此前薛之謙在上海演唱《安和橋》,其版權的擁有者摩登天空就表示,其行為侵權,太合音樂方面從沒有聯系過版權方。
其次,音樂短視頻近期成為投資風口。抖音、小咖秀等購買了一些版權曲庫,但仍有很多視頻制作團隊存在侵犯音樂版權的現象。一方面視頻制作者認為自己非商用,不需要授權,一方面短視頻制作周期短,獲取授權比較費時費力。但無論如何,對音樂的任何使用,都需要經過授權。
另外,一些跨界公司也在進軍音樂流媒體市場。近日有消息稱,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已在同所有唱片公司進行談判,商討獲取音樂版權,推出一款與特斯拉捆綁在一起的專屬流媒體音樂服務。而亞馬遜、蘋果等早就意識到音樂生意的巨大潛力并早早布局。
曾幾何時,唱片公司似乎年長色衰無人問津,但如今它們似乎翻盤了。很多唱片公司靠著巨額的版權費躺著就把錢賺了。在細分音樂市場版權問題同樣突出。
今年2月,美國唱片業協會在格魯吉亞聯邦法院代表主流唱片公司向嘻哈流媒體平臺Spinrilla及其創始人提起起訴。他們控告,樂迷通過該網站的服務可以無條件獲得原告方擁有版權的2萬多首音樂錄音。之所以盯上該平臺,是因為嘻哈音樂已經成為一門年營收超50億美元的生意。而太合音樂正與嘻哈融合體合作,準備拓展這一細分市場。
面對版權演出市場方面的挑戰,太合音樂意識到需要發揮其在2C方面的優勢,與擅長2B的騰訊音樂展開錯位競爭。也許,只有通過T榜等音樂孵化器不斷發現音樂新人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來源:微信公眾號 讀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