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民營銀行熱潮瘋狂來襲 "新生兒"成長煩惱頗多金融
民營銀行尚屬銀行體系中的“新生兒”,在市場定位、合規經營、業務開展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要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上下足功夫。
民營銀行尚屬銀行體系中的“新生兒”,在市場定位、合規經營、業務開展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要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上下足功夫。
日前,北京銀監局批復同意北京中關村銀行開業,標志著北京市首家民營銀行正式落地。中關村銀行成為全國第13家獲批開業的民營銀行。
隨著2016年底獲批的第二批民營銀行相繼開業,近期民營銀行熱度不斷升溫,4月份以來,已經有武漢眾邦銀行、吉林億聯銀行和江蘇蘇寧銀行先后揭牌開張。截至目前,包括5家試點銀行在內,銀監會共批準籌建的民營銀行達17家。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尚屬于“新生兒”的民營銀行還需要走過一段摸索期,在市場定位、合規經營、業務開展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必須要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上下足功夫。
北京首家民營銀行股東全是門外漢
資料顯示,北京中關村銀行注冊資本40億元,主要由用友網絡、碧水源發起設立,合計共有11家上市公司參與籌建。其中,用友網絡出資11.92億元,占設立后銀行股權的29.8%,為該行第一大股東。碧水源、光線傳媒和東方園林分別出資10.8億元、3.96億元和3.96億元,位列第二和并列第三大股東之位,持股比例為27%、9.9%和9.9%。其他股東還包括東華軟件、華勝天成、東方雨虹、梅泰諾、鼎漢技術、旋極信息和恒泰艾普,持股比例均不超過5%。
北京中關村銀行的股東多為注冊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科技創新企業,具有深厚的科技創新背景。據悉,該行設立的一大目的就是補充傳統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的不足,以“服務科創”進行差異化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發揮地緣優勢。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京中關村銀行的股東基本屬于銀行業的“門外漢”,相對缺乏經驗,因此將面臨著合規經營的挑戰。
從該行披露的高管人選名單中可以看出,這個班子的組成十分具有地域特色:董事長郭洪此前為中關村管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行長王萌、副行長暴冰均來自北京本土的傳統金融機構,與中關村也有不少的交集。在分析人士看來,目前確定的多位北京中關村銀行高管都與中關村的發展相契合,這樣也更利于銀行的籌建和發展。
民營銀行熱衷遍地開花
2017年即將過半,除了已經開業和獲批開業的民營銀行外,后續民營銀行的發起設立工作也獲得了政策的進一步支持。記者注意到,自今年初以來,已有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安徽、廣東、廣西、西藏、寧夏、上海等10個省市明確提出支持、推動民營銀行的設立或發展。
實際上,對于民營銀行的設立,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2014年,銀監會正式啟動了民營銀行試點工作,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等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率先獲批開業。
2015年6月,民營銀行的組建由試點轉為常態化設立。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和民間資本的“投資難”,發改委于2016年10月發布《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要求進一步加快民營銀行審批。由此,2016年成為民營銀行獲批籌建的爆發之年,共12家民營銀行獲批。僅2016年12月,就有武漢眾邦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等7家民營銀行獲得籌建申請批準。
截至目前,銀監會共批準籌建17家民營銀行,其中12家已先后開業,剩余5家的開業籌備工作也已進入收官階段。按照6個月的籌建期計算,今年6月底將再次迎來民營銀行開業高潮。
問題背后的革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17家獲批籌建的民營銀行中,有8家定位為互聯網銀行,其互聯網烙印主要來自于股東背景和背后龐大的互聯網資源。根據銀監會相關規定,民營銀行必須實行“一行一店”模式,即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1家營業部,不得跨區域。在“一行一店”模式下,超半數的民營銀行定位為互聯網銀行,既是順應市場準入規定,更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業務拓展的指向,以及出于利用自身行業優勢助力銀行發展的考量。
談及民營銀行面臨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盡管銀監會倡導民營銀行創新模式、差別化運營,但在運行過程中,倘若民營銀行業務與大中型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差異不大,特色不足,具體服務人群細分不夠,將很難走出特色化發展的道路,而這也正是當前民營銀行亟須解決的問題。
民營銀行的成長煩惱恐怕遠不止于此。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一個必選項,民營銀行雖是非政策性銀行,但商業屬性明確,且監管部門沒有針對其關于信息披露的豁免條例,因此民營銀行也應該在規定時間內披露年報信息。
然而,當前運營中的部分民營銀行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存疑,將年報公開披露的更是“鳳毛麟角”。首批民營銀行開業已經(或接近)兩年,運行了至少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第二批民營銀行也從去年8月份起漸次開業。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僅有上海華瑞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在各自官網披露了2016年年報,其他相關民營銀行年報信息至今難覓,盈利情況更是難以具體量化,本報記者也將對此持續關注。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國民營銀行從無到有,且數量越來越多。但總體來看,它們仍是銀行市場中的“新生兒”,不僅所占的比重較低,而且無論是對傳統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均未表現出足夠的撼動性。加之起步晚、規模小、抗風險能力相對弱,又恰逢經濟進入“新常態”,同時面對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加劇等一系列挑戰,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因此民營銀行成長的道路還很長,還需要不斷地汲取營養,強健體格。
【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張超 】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