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飛醫療擬登陸港股:AI醫療盈利問題待解快訊
2024年1月26日,訊飛醫療正式向港交所正式遞交招股書,擬發行不超過發行后總股本15%的股份。
出品|華博經緯
2024年1月26日,訊飛醫療正式向港交所正式遞交招股書,擬發行不超過發行后總股本15%的股份。
早在2021年8月,科大訊飛就對外宣稱將籌劃分拆控股子公司安徽科大訊飛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訊飛醫療”)上市。當時就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科大訊飛此舉旨在讓訊飛醫療得到更好的發展并得到市場的合理估值。
2023年6月,科大訊飛推出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V3.0,同年10月又推出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科大訊飛繼續向AI醫療加碼,上市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據了解,自2016年成立以來,科大訊飛醫療股權發生過多次變動,最新一次變動發生在2023年12月。這一次交易中,科大訊飛、顧嶼南歌分別以1.8 億元和0.3 億元認購訊飛醫療2.14%、0.36%的注冊資本;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胡國平將所持的1.189%注冊資本以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安徽言知,科訊創投將其注冊股本總額的0.1784%以0.15 億元的價格轉讓給訊飛海河。這四筆交易對應訊飛醫療的估值為84億元。
領跑國內AI醫療,但持續虧損
訊飛醫療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21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3億元、4.72億元和3.24億元。2022年的同比增速為26.7%,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為29.0%。各報告期的毛利率分別為50.4%、48.9%及55.2%。
根據弗若特沙利文統計的數據,訊飛醫療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4.55億元,占AI醫療市場份額的8.7%,在AI醫療市場排名第一。
盡管營收增速較快、毛利率穩定,訊飛醫療仍處于持續虧損。招股書顯示,各報告期的經調整凈虧損額分別為4820萬元、1.11億元和9960萬元。訊飛醫療2年又9個月的累計虧損已經超過2.5億元。
一方面,這是因為市場競爭劇烈,訊飛醫療的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開支較高。數據顯示,各報告期訊飛醫療的銷售開支分別為9100萬、1.60億、1.29億,占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4.3%、33.9%、39.7%;研發費用分別為1.60億、2.42億、1.96億,占各期收入達42.9%、51.2%、60.3%。
另一方面,訊飛醫療還面臨著存貨高企和回款緩慢的問題。數據顯示,各報告期內訊飛醫療的存貨依次為3236.5萬、4688.8萬、7187.0萬。存貨周轉天數依次為55.9天、60.0天、110.3天;1至2年的應收賬款分別為2365.5億、7377.0萬、1.00億;2至3年的應收賬款依次為1.6萬、2226.1萬、2620.3萬;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依次為47.6萬、35.2萬、1100.6萬。
盡管國內醫療資源較為稀缺、分配不均衡的社會背景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給了AI醫療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市場整體依然處于“拓荒期”,距離穩定實現收益仍存在一定距離。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新興行業暫時的虧損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投資者關心的是企業能否在合理的時間內探索出合理可行的盈利模式。
挑戰與機遇
盡管在不少人看來,AI醫療市場有非常不錯的增長預期,但是其中的風險,特別是AI醫療的倫理問題不容忽視。2023年8月,北京市衛健委就發布了《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實施辦法(試行)》,要求“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要加強藥品管理,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且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還有一些觀點進一步認為AI應該作為醫生的輔助工具,不能讓AI單獨負責診斷和決策。如果讓AI單獨診斷和決策,其產生的風險最終會讓AI公司買單,同時會引發公眾情緒恐慌,不利于培育市場。
這無疑是眾多AI醫療企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最近的2月23日,外國的一家AI公司Abridge宣布成功融資1.5億美元,成為AI醫療公司中的一匹黑馬。這是一家以生成人工智能驅動的臨床文檔公司,能夠實時將患者與臨床醫生之間的對話轉換為結構化的臨床筆記,并直接集成到EMR(電子病歷)系統中。
而語音識別同樣是科大訊飛的優勢。訊飛醫療在招股書中表示,自身的語音技術可以高效地輔助醫生撰寫電子病歷,訊錄可以支持超過20種方言,并在華西醫院配置使用。
國外公司珠玉在前,訊飛醫療能做出怎樣的成績有待觀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