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下半場開賽,流血的飛書還能戰嗎快訊
剛過完7歲生日,飛書新一輪裁員就來了。
飛書的問題,是國產SaaS商業化變形的縮影
明晰野望 原創
作者丨Lime
剛過完7歲生日,飛書新一輪裁員就來了。
盡管2023年ARR(年訂閱收入)已經超2億美元,相比 2022 年翻倍,但飛書仍然處于虧損狀態,裁員雖然能在短期內降低人效成本,但長期看終究是隔靴搔癢,沒能觸及飛書最核心的問題。國產SaaS的競爭來到下半場,商業化的號角已經吹響,遲遲找不到商業化解法的飛書,在新一輪競爭中更難了。
01
大力未必能一直出奇跡,在企業服務賽道,燒錢換增長不是長久之策。
2019年,作為字節撬動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布局,飛書正式上線,在內部被寄予厚望,與抖音、大力教育、朝夕光年、火山引擎和TikTok平行。為了跟賽道內兩位老牌選手釘釘、企微差異化競爭,后來者飛書靠大廠輸血的方式燒了不少錢,試圖通過字節最擅長的后發制人之術——“大力出奇跡”,燒錢換取市場規模,快速取得市場占位。
據雷鋒網數據,為了樹標桿、追求極致協作、all in one等,飛書曾在2022年燒掉100個億。這一年也是飛書員工數量的巔峰期,達6000多人,遠遠超過釘釘和企微的團隊規模。本次裁員后,飛書員工約在4000人左右,較峰值減少三分之一,但這一數字仍大于釘釘與企微員工數之和。
如此龐大的人員規模卻沒能為飛書帶來與之匹配的營收,飛書派出了數百人團隊,為小米、華潤、華住、新希望、海爾等大客戶進行私有化部署,最長服務周期超過1年,但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早在2023年初的全員會上,梁汝波便公開表示,公司對飛書投入很大,不低于抖音、Tiktok,但ROI不劃算。
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撒幣換增長的打法不再適用,財大氣粗如字節也耗不起了,飛書不計成本拿下客戶的狂飆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02
飛書想用C端體驗彎道超車,但企服產品的決策者是B端用戶。
無論在字節內部,還是在外界眼中,飛書作為一款辦公產品,在極大提升辦公協同效率方面,一直擁有極佳的用戶體驗和口碑。這是因為飛書從產品上線起就另辟蹊徑,在產品打造和運營策略上,選擇了國外同行非常流行的冷啟動方案,即通過提升產品體驗來促成用戶的廣泛使用,從而反過來影響公司的訂閱行為。
但在國內,員工意見對公司管理層決策的影響很低。辦公軟件作為企業服務的一種,擁有訂閱決策權的是企業,而企業在做出采買決策時,優先考慮的是性價比,即能否用一筆不低的開支換取更多配套服務。企服產品及其綁定的生態就變得尤其重要。
作為最先入局企服的選手,釘釘旗下擁有五千多家生態伙伴,其中包括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咨詢生態、銷售及交付服務商以及硬件生態廠商。在飛書之前,釘釘就已經牢牢占據傳統 to B、政務和教育市場;而企業微信則依靠打通個人微信的獨特優勢,在 to C 領域有寬闊的護城河。反觀飛書,不僅沒構筑起完善的生態圈,連自身競爭力的壁壘都沒建起來,難以獲得企業管理層的青睞。
03
對一款企服產品來說,裁員不是萬能解藥,優先解決商業化、完善產品的自我造血功能才是。
不止飛書,難盈利是辦公軟件共同面臨的問題。和美國SaaS相比,中國愿意采購辦公軟件的企業數量還沒有那么多,中國的企服市場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龐大。市場報告顯示,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市場辦公軟件付費率已經超過70%。疫情過后,中國SaaS 企業的商業化被檢驗出成果不及預期,用戶大都是因為免費才用,不是出于實際需求。
但行業也因此提前進入良性增長的軌道,畢竟流血換規模的增長方式會讓企業盈虧失衡,長期看并不利于行業發展。裁員雖然能增強人效,節省開支,但商業化才能實實在在增加企業營收,也是產品真正能打的“金標準”。
而在今年年初的騰訊年會上,馬化騰表示:“聽說企業微信已經盈利了,可喜可賀,to B 市場非常難打 。”同樣是年初,釘釘宣布注冊用戶數已達7億人。其中,付費DAU約2800萬,付費企業約12萬家。
投入更多,但商業化更落后的飛書,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AI的加入或許能為飛書的商業化帶來新的機會,CEO謝欣也在全員信中表示,飛書還要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尤其要提升AI的能力。可是,字節的AI也姍姍來遲。不知道這次,大力還能再出奇跡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