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起勢就被摁頭,智界S7月銷滑落至2306臺,華為怎么就帶不動呢?快訊
問界品牌旗下的三款車中,表現最差的問界M5,6月份銷量都達到了6796輛。
華為,一個不造車的廠商,整出了各種大活兒,靠手中掌握的技術,培養出了問界這種月銷四萬的新勢力品牌,的確是有點東西。
但是,華為的招牌,是不是每次都管用呢?并非如此!
華為與奇瑞合作打造的智界S7,6月銷量僅為2306輛,連續月銷過5000的勢頭就此戛然而止。
智界S7的表現似乎也沒那么差。一款24.98萬元起售的中大型轎車,能夠穩定在月銷2000輛以上,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是采用華為的核心零部件,智界與問界的差距之大還是讓人頗為訝異的。
問界品牌旗下的三款車中,表現最差的問界M5,6月份銷量都達到了6796輛。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智界S7銷量如此低迷,它是不是一款被業界高估的產品呢?
首先要弄清楚,鴻蒙智行旗下的這些車,都是在靠什么吸引用戶的腰包?
一是來自華為的各種核心零部件,以智界S7為例,這款車全身都是華為零部件,包含華為鴻蒙4.0智能座艙、華為Drive ONE 800V動力平臺、華為ADS2.0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華為盤古大模型、華為途靈智能底盤,甚至連音響和地圖都是華為的。
這些東西好不好呢?從問界的銷量可以看出,消費者對“華為全家桶”相當認可。
其次,則是華為的品牌加持。
問界如果不是在開創之初有華為的品牌加持,消費者可能根本不會去關注它,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比如奇瑞星途旗下的星紀元ES,與智界S7源自同一母體,只不過它用的是奇瑞那套東西,今年月銷量不足500。
華為與奇瑞聯合打造的智界S7,起初外界還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優勢:奇瑞是行業巨頭,在品控、產能等方面要比賽力斯強不少,不用擔心產品質量的問題,可以說是強強聯合。
這個打法,與問界其實是一樣的;或者說,整個鴻蒙智行的車,都是這套玩法。華為技術+華為品牌+傳統廠商的生產能力,這是一整套打法。
但從實際表現上來看,同樣的套路,問界一飛沖天,在奇瑞這邊卻失靈了。智界S7于2023年11月底上市,到現在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月銷量從未突破6000輛。
為了提升銷量,余承東本人多次為智界S7站臺,奇瑞董事長尹同躍也不斷對雙方的合作進行肯定,但它的表現卻始終不溫不火。
很明顯,這款車肯定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或者說,它的有些優勢,僅僅體現在理論上。
華為鴻蒙智行目前主要有奇瑞、賽力斯、北汽、江淮四個合作伙伴,但你發現了嗎,只有問界被消費者習慣性地稱為“華為問界”,其它“三界”就沒有這樣的待遇。
華為對奇瑞的品牌加成,在一雙看不見的大手的影響下被抵消掉了。提起智界S7,大家都知道它用了華為的核心零部件,但很少有人把它看作“華為的車”。華為的核心零部件產生的號召力,實際上也被高估了。
華為新能源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外界并不懷疑,它能夠讓問界M9這種50萬+級別的大型SUV連續三個月月銷1.5萬輛以上,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消費者都是理性的,他們會因為華為的號召力而去關注一款車,但卻不太可能無視車型的缺點,以及自己的實際需求。
智界S7這款車,起售價就達到了24.98萬元,這個價格并不便宜;它是一款純電動車型,存在一定的續航焦慮。除此之外,中大型轎車的適用范圍本身就比較窄,勸退了不少家庭用戶。這些因素,消費者都不太可能無視。
智界S7另一個被高估的地方,就是華為與奇瑞合作的默契程度。
問界為什么這么成功,效率為什么這么高?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賽力斯是真的躺平。
賽力斯的前身是小康股份,在業內幾乎沒有發言權,規模也非常小,在與華為合作之前,幾乎無人關注這個廠商,也很難找來什么重量級的合作伙伴。與華為的合作,是賽力斯難得的突破良機。
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成功了可以向前邁進一大步,成功完成“階層跨越”;失敗了,其實也無所謂,因為它原本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廠商。
賽力斯可以把所有東西都交給華為,連副總裁級別的高管都是從華為空降。某些廠商擔心與華為合作會“失去靈魂”,但賽力斯并不擔心這個,因為與華為的合作關系就是它的“靈魂”。
截止目前,賽力斯市值已經達到了1200億元,成為A股汽車板塊龍頭股。在其它廠商擔心華為造車的時候,賽力斯正笑著數錢。
但奇瑞卻不一樣,智界S7剛上市沒多久,華為與奇瑞不和的傳言就開始出現,交付環節也出現了問題,要靠董事長尹同躍親自出面才能平息爭議。
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怎么樣,奇瑞都不可能在華為面前躺平。
奇瑞自身有一整套的新能源解決方案,花費了數百億的資金進行研發,這些成果必須要用在旗下新能源車型上,奇瑞不可能拋開這些東西,去全身心地與華為合作。就算是尹同躍這個大家長出面,雙方的合作也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智界S7上市之后的銷量遲遲提不上去,余承東和尹同躍的解釋是,產能受限。但是為什么會產能受限呢?因為奇瑞的產能不可能完全向智界傾斜,它會重點支持奇瑞自己的新能源車型。
智界S7被高估了,對這款車的前景,不應該做過高的估計。到目前為止,它的這些短板,或者說被高估的地方,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華為、奇瑞各自的市場地位、發展模式決定的。
實際上,除了賽力斯之外,華為大概率找不到第二家愿意全身心合作的廠商了,各大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技術體系。華為的鴻蒙智行未來如何發展,目前很難預料,余承東自然是希望出現第二個像問界一樣的品牌,但打造“第二個問界”的難度,顯然比打造第一個更難,難道也許只存在于紙面之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