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第四次上市征途:盈利背后的曲折與挑戰|聚焦快訊
如同攀登喜馬拉雅山一樣,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很是坎坷,那么這次呢?
如同攀登喜馬拉雅山一樣,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很是坎坷,那么這次呢?
對于上市,喜馬拉雅堪稱迷之執念,如若回顧其上市歷程,可謂充滿挑戰與堅持:2020年初,荔枝FM搶先一步在納斯達克敲鐘,次年5月,喜馬拉雅尋求在納斯達克IPO,但僅僅4個月后就撤回了申請。2021年9月,喜馬拉雅于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請,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最近的一次在2022年3月,喜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目前也已顯示失效。
關于最近的一次赴港IPO無疾而終,當時市場有傳聞稱,主要原因為融資1億美元的IPO計劃缺乏投資者支持,以及部分私人股東要求退出。
但從過往這些年的融資歷程來看,喜馬拉雅并不缺乏強大的支持者。成立逾十年,喜馬拉雅歷經多輪融資,其背后不乏騰訊、小米、閱文、泛大西洋投資、創世伙伴資本等知名投資者。
(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融資歷程 天眼查截圖)
這一次,喜馬拉雅正站在第四次IPO沖刺的起跑線上,盡管其一改以往的虧損形象,積極向資本市場講述著盈利與音頻AI的美麗故事,試圖描繪出一幅光明的未來圖景,但這場IPO的攀登之旅能否順利到達頂點還難說。
裁員、降薪、縮開支
在數次叩響資本市場大門卻未能如愿后,喜馬拉雅仍不死心,一再繼續嘗試,這背后恐怕也是有深意的。
沿著時間線追溯,喜馬拉雅老股東們有著巨大的退出壓力。根據招股書,喜馬拉雅最早的投資者,投資時長已經超過10年了。喜馬拉雅的持續上市嘗試,無疑是在為這些長期投資者尋找一個合適的退出機會,同時也為公司未來的發展籌集更多的資金。
成立多年以來,喜馬拉雅一度長期深陷虧損泥潭。不過,根據最新披露的招股書,喜馬拉雅已經實現了盈利。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分別實現收入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年內收益分別為-51.06億元、37.00億元、37.36億元。
扣除非經營項目的影響后,2023年喜馬拉雅經調整凈利潤為2.24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細看喜馬拉雅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公司扭虧為盈的背后,與裁員、降薪、控費等舉措密不可分。
一方面,為了縮減開支,喜馬拉雅在過去兩年內裁員比例接近40%。據該申報材料,2021年末,喜馬拉雅全職雇員數量還為4342名,到2022年末數量減少至2883名,2023年末進一步縮減至2637名。兩年時間,員工數量縮減了1705名。
另一方面,喜馬拉雅的管理層也進行了主動降薪。以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余建軍為例,其“薪金、工資及花紅”從2022年的375.9萬元,減少至2023年的179.8萬元,合計減少196.1萬元。
除此之外,公司還連續兩年削減了營銷開支。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從2021年的26.3億元,同比減少近20%至2022年的21.1億元,2023年進一步削減至20.7億元,較2022年減少2%,2年內銷售及營銷開支累計減少5.6億元。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從2021年的44.9%,下降至2023年的33.6%。
付費率逐年下降
再度出現在眾人面前,喜馬拉雅終于扭轉了長期虧損的局面,但招股書也將公司的新問題呈現在了公眾面前。
首先,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速在放緩。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收入增長率由43.7%降至3.5%和1.7%。
其次,喜馬拉雅在提高用戶付費意愿和保持用戶持續增長方面遇到了挑戰。其會員訂閱收入增速從2022年的18.92%下滑至2023年的8.4%,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收入增速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此外,相較于視頻和圖文廣告,音頻廣告的變現效率顯得相形見絀。這或許是因為音頻的單一傳播形式難以在視覺上產生沖擊力,從而影響了其廣告的商業價值。可以看到的是,喜馬拉雅2021年—2023年的廣告收入分別為14.88億元、14.69億元、14.23億元,也出現了兩連跌,但下跌幅度不大。
從用戶角度來看,隨著行業內獲客成本的普遍上升與獲客的難度進一步提升,喜馬拉雅的客戶已經穩定在一定水平。據招股書,2021年,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2.68億,同比增長24.4%;2023年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3.03億,同比增速僅為4%。
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分別約為1490萬、1570萬和1580萬,可以看出,去年其月活躍付費用戶增長明顯放緩。2021年-2023年,其付費率分別為12.9%、12.9%和11.9%。與此同時,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會員付費率也在2023年出現下降。
喜馬拉雅指出,2023年,其策略性地轉向吸引及留存具有更高平均每個付費用戶收入的用戶,并加強具有更大變現潛力的產品的可持續開發,導致2023年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付費率及移動端平均月活躍會員付費率較2022年略有下降。
研發投入連年縮減
在AI熱潮席卷的2023年,喜馬拉雅也緊跟潮流,高調宣布進軍AI領域,將其定位為自身發展的重要引擎。按照招股書所披露的內容,喜馬拉雅已將“AI賦能及數據驅動”列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為深化AI研發與應用,喜馬拉雅專門成立了“珠峰實驗室”,通過研發出“珠峰音頻AI模型”,引入了以用戶為中心,由AI技術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的新范式。利用AI技術為各類移動應用和智能設備提供自動化的高質量音頻制作、跨平臺分發、個性化推薦及消費服務。可以說,AI已經在喜馬拉雅的內容生產、業務運營等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的AIGC滲透率已達14.8%,表明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體驗到AI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同時,截至2023年12月,平臺上AIGC內容已高達2.4億分鐘,占在線音頻內容的6.6%。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在AI賦能UGC播客內容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推出的一站式AI音頻制作工具“音剪”,為創作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僅縮短了后期制作時間,還大幅提升了創作效率。
然而, AI領域前景廣闊,但研發投入巨大也是不爭的事實。而招股書則顯示,近年來喜馬拉雅的研發投入呈現收縮趨勢,從2021年的10.3億元減少至2023年的9.3億元,兩年內累計減少了1億元。與此同時,研發投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也從2021年的17.5%下降至2023年的15.1%。這一現象或許暗示著喜馬拉雅在平衡研發投入與盈利壓力之間的微妙關系。
另外,AI技術雖帶來了無限可能,但并非萬能。招股書中已經明確,它仍然存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AI技術的廣泛采用,進而對企業的業務發展產生影響。
首先,AI算法可能存在缺陷,導致決策失誤或性能不佳。數據集的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點,如果數據集不足或包含偏見信息,將會對AI模型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產生嚴重影響。此外,不當或具爭議的數據實踐也可能會損害企業AI解決方案的市場接受度。
其次,除了技術風險外,AI的應用還可能引發一系列法律問題。例如,使用AI功能或工具可能會觸及版權等法律紅線。同時,如果企業的AI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也會對企業的業務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更為復雜的是,AI的某些應用場景還涉及到倫理問題。如果企業的AI產品因其對人權、隱私、就業等社會問題的影響而引發爭議,那么企業可能會面臨聲譽損害或法律責任。
探索金融變現或存風險
在開源節流的道路上,喜馬拉雅并未止步于單純的成本控制,而是在積極探尋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以期實現收益的更大化。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金融變現被譽為流量轉化的終極秘訣,這也正是“流量的盡頭是金融”這一說法的由來。
招股書披露,2023年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戶高達3.03億人,龐大的用戶基礎無疑為金融變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喜馬拉雅對此自然不會視而不見,積極布局金融業務,其中就有“聽小貝借錢”這項服務。
盡管在喜馬拉雅APP的“錢包”功能中也能找到“聽小貝借錢”的入口,但喜馬拉雅卻選擇將其單獨列出,作為一項獨立的服務功能,就不難看出喜馬拉雅對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
而據媒體報道,喜馬拉雅并非首次涉足金融,只是其推出的金融服務,都是作為導流的渠道。彼時,多數導流平臺傾向于提供免費服務或采用利潤分享模式,當然,還有一種是采取預付款方式,但這樣的方式鮮少有。
不過,音頻市場并非強烈的支付驅動場景,因此金融轉化效果也相對有限。因此,喜馬拉雅會采取上述何種模式,暫不得而知。
“聽小貝借錢”并不例外,喜馬拉雅依然扮演的是導流角色,只不過合作方變成了各個網貸平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用戶個人信息在各個網貸平臺之間是共享的,這無疑加劇了潛在的風險。即便只是作為導流方,喜馬拉雅也無法完全規避法律風險。
(截圖自媒體報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