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銀行“縮表”如何成了“抽貸之王”?快訊
民營銀行的“老二”網商銀行披露的財報顯示,2023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87.43億元,同比增長19.49%;凈利潤為42.03億元,同比增長18.8%,業績增勢亮眼。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民營銀行的“老二”網商銀行披露的財報顯示,2023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87.43億元,同比增長19.49%;凈利潤為42.03億元,同比增長18.8%,業績增勢亮眼。
2024年一季度,網商銀行業績維持高增長,報告期內實現營收51.89億元,同比增長23.37%;實現凈利潤10.84億元,同比增長36.18%。
然而,這一系列漂亮的數據下,網商銀行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2023年,網商銀行凈利潤高增長,主要受“退稅”的影響。數據顯示,2022年網商銀行所得稅費用為支出2.77億元,2023年則為收入7.87億元,一增一減之間增厚凈利潤超10億元。
拋開稅收因素,實際上2023年網商銀行利潤總額為34.15億元,比2022年的38.15億元下降4億元,降幅為10%。
與此同時,網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也從2021年的363.95%降至2022年的257.39%,2023年進一步下降58.25個百分點至199.14%。相比之下,微眾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則達到了352.64%。
眾所周知,撥備覆蓋率是銀行用來平滑各年度收益水平的蓄水池,經營效益上升時提高撥備的計提水平,經營效益下降時通過釋放撥備來維持盈利水平,從而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據民生證券研報,撥備覆蓋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提升利潤增速約0.5個百分點。網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2023年大降58.25個百分點,想必增加了不少利潤。
而在網商銀行營收持續攀升之際,其資產規模卻遭遇了縮水。據財報披露,2023年三季末,網商銀行的資產規模為4847.32億元,到年底則下降到4521.30億元,到了2024年一季末,再次下降到4322.54億元。短短半年時間內,資產規模縮水了524.78億元。
對于這一明顯的“縮表”行為,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在財報致辭中解釋稱,受制于承壓環境影響,銀行業利率持續走低,網商銀行也開始有意地縮減同業負債。
數據顯示,2023Q4至2024Q1,網商銀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科目規模下降約710億元,成為網商銀行資產縮表的重要推手。
金曉龍還提到,“2023年網商銀行將風險控制作為全年工作的核心,主動控制規模,繼續提升識別風險能力,嚴格認定不良貸款,加大催收力度,全力守住風險底線。”
網商銀行資產質量確實不太樂觀,截至2023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逾期30天口徑)為2.28%,比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不良率居18家已發布年報的民營銀行之首,也是唯一一家破“2”的銀行。
為此,網商銀行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以及催收的力度。據統計,2023年全年,網商銀行核銷了103.61億元不良資產,同比增幅62.39%。
近一年,網商銀行已發生多起較大規模的不良資產處置案例。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該行在銀登中心以5.89億元的價格轉讓了61.4億元不良資產;2024年4月,該行再次以280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3.59億元不良資產的收益權,轉讓處理價格均在1折左右。
不過,網商銀行似乎有些用力過猛了,在網上該行被冠以“抽貸之王”的稱號。所謂抽貸指的是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在貸款到期前,通過減少貸款額度或者延緩貸款審批,從而迫使企業提前還款,這一行為旨在保全銀行資產。
然而企業在被抽貸后,極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最終也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由此進入惡性循環。這也就不難理解網商銀行為何會1折處理不良資產了,因為這些不良貸款收回的可能性極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