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的享界S9,為什么還是定義不了豪華?快訊
無論是智界S7、享界S9還是騰勢Z9,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希望憑借智能與電動的利器,拿下燃油時代外資品牌們定義“豪華”的話語權。
無論是智界S7、享界S9還是騰勢Z9,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希望憑借智能與電動的利器,拿下燃油時代外資品牌們定義“豪華”的話語權。
但因為摩爾定律而自帶廉價基因的智能電動車們,似乎又很難說服人們認可其自詡的豪華底色。
高端旗艦轎車這個被自主品牌們久攻不下的市場,究竟難在哪?
先后兩次上市的智界S7,如今月銷只徘徊在一兩千臺左右;劍指56E的享界S9,網傳上市三周的上險量只有496輛。
與問界M9成功突圍50萬級豪華大型SUV市場、月銷連續過1萬5的佳績不同,S7和S9兩臺曾被華為視為最匹配其品牌形象與用戶特征的中大型行政轎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受歡迎。
有人把問題歸因于S7和S9沒有油箱,畢竟問界M9的純電版銷量也只占13%左右,“新能源車賣得好不好就看油箱大不大”這句話,仿佛已經成為了冥冥中的鐵律。
然而問題肯定不只在于此。
畢竟放眼10萬-30萬價位,月銷過萬的純電產品也不乏秦PLUS EV、AION S、小米SU7、MODEL 3、極氪001等身影。而根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30萬-40萬的純電產品累計銷量同比大漲123.5%,超過了10萬臺——問題的關鍵,顯然是你的產品是否滿足了相應價位段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
更何況智界S7和享界S9瞄準的30萬以上價位段,也還是BBA熱銷中大型轎車的基盤??赊D換的用戶足夠多,就看你手里的牌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
從現實來看,華為系的行政轎車們,顯然還沒有打動這些老錢們的心。
以享界S9為例,其被討論最多的槽點,就是在“坐”與“開”二字間搖擺的產品定位。
毋庸置疑,華為系產品的核心賣點是身處第一梯隊的智駕能力。在享界S9的發布會上,余承東也花費了大量篇幅介紹了其將首搭的華為ADS 3.0智駕系統,拋出了“全新端到端架構”,“全場景全天候智能硬件感知系統”等一系列理工屬性拉滿的名詞,并把特斯拉的FSD踩在腳下,直言其下限很低容易誤識別。
從這個角度看,享界S9顯然是臺想替代56E的駕駛者之車。
但同時,享界S9又把大量的成本和配置堆在了后排,諸如零重力座椅、32寸激光投影幕布、車載冰箱等,如此點技能的方式似乎又在彰顯其平替78S的乘坐者之車定位。
如果是用來坐的行政旗艦,坐車的老板們又會有多少精力與興趣去共鳴那些為駕駛者準備的智駕功能——換句話說,開56E的人,又有多少會配專職司機呢。
尤其是發布會現場重點介紹的酒紅配色,又和世俗認知的商務屬性嚴重錯位,究竟是主打個人家用的智能旗艦,還是主打配司機商用的豪華專車,讓人摸不清頭腦。
很難推測出前排開車與后排坐車的用戶群體消費能力的區別究竟有多大,就像沒有人能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的階級差距,但他們顯然不是同一群打算花40萬買臺享界S9的人。
定價在40-45萬的享界S9,想一口氣吃掉56E與78S價格跨度近百萬的市場,想用籠統的定位覆蓋需求極致且迥然不同、而非含糊又單一的高端人群,的確有點心急了。
摸索了近百年的BBA,向來有一套等級森嚴的豪華標準體系。
比如E級和S級,5系與7系,除了尺寸的區別外,盡管外觀輪廓與內飾布置大體相同,但在細節處一定會通過不同的造型差異、材質裝飾與顯性配置,來做出鮮明的區分,形成由上至下的豪華標簽。
同樣是橫格柵立標的前臉,E級的車頭更低趴運動,機蓋前邊緣低于燈角,大燈和下保造型更偏動感,前后輪包上方也有強調運動屬性的特征線;S級的車頭則更昂揚威武,機蓋前邊緣高于燈角,大燈和下保造型更偏穩重,側面特征貫穿強調大車的舒展。
反觀享界S9的外觀和內飾,都與更早發布的低一個級別的智界S7拉不開差距,材質與顯性配置的運用也很雷同,也引發了不少消費者對于其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創意與誠意造真高端的質疑。
畢竟更多元的設計,意味著更多的成本與資源的投入,以及更精準的洞察與轉化用戶需求的能力。
面子上拉不開差距的華為系行政轎車,里子上也沒有精力與能力構建專屬于豪華的壁壘。
過去的油車時代,除了看得見的設計與配置的區別外,BBA們往往通過車身尺寸、發動機排量、駕駛質感取向、甚至車身底盤的材質差異,來鮮明區分不同定位的產品。
以寶馬5系和7系為例,雖然都出自相同的CLAR平臺,但后者的排量選擇更多,同時大量運用了前者沒有的CFRP復合碳纖維材料,在輕量化與結構安全上有更好的表現。
而在新能源車最關鍵的續航與加速性能上,價格便宜了10萬的智界S7后驅長續航版比享界S9的后驅長續航版續航多了40km,加速快了近0.6秒,百公里電耗也低了0.7度,電機總功率與智駕硬件卻相差無幾,都支持華為核心的車生態產品ADS 3.0——連更便宜的問界車系甚至不到20萬的長安深藍系產品也將紛紛搭載。
摩爾定律帶來了科技平權,也澆滅了靠此溢價的野心。
顯然,當越來越便宜的電子產品無法拉升溢價時,想沖擊40-50萬中高端市場的享界S9,只靠一系列電子智能化的創新配置顯然無法打動老錢用戶們,甚至讓用戶迷失在了混亂的分級體系中。
對于細節定勝負的豪華車市場來說,用戶可比品牌方聰明的多。
坦白講,在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預期被幾家猛打價格戰的品牌嚴重影響的環境下,在智能化產品接二連三地背刺老車主、因為“一年換三代”而不再相信高端的背景下,想再復刻過去高聳在云端的豪華與行政產品的市場定位與價格體系,本身就是一件過于挑戰的事情。
眼看“豪車”價值迅速縮水的消費者心里早就崩了,整個市場對“豪華”二字的困惑與迷茫也在加速發酵。沒人說得清究竟什么樣的產品才能配得上高價,更沒人說清這樣的高價究竟能維持幾月、幾周還是幾天。
高舉價格戰旗幟的沖鋒員們,只看到了曾經定義豪華話語體系的外資列強們傷痕累累、一蹶不振,卻鮮有人注意到那些想借此機會站上高地的新貴們,也往往首當其沖。
究竟如何定義下一個時代的豪華,究竟誰能定義新世界的格調,新貴與老錢們,一起在尋找那個撲朔迷離的答案。
也許在靠更具針對性的設計拉升逼格、靠更有邏輯性的產品細節做高品牌之外,還有更多解。
比如黑神話悟空就給各個車企打了個很好的版。想要沖擊西方制定的游戲規則,還要靠我們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恰到好處的文化彰顯。畢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才是我們要追求的中國式現代化。
無論如何,多花些時間和精力鉆研透目標人群的每一個細節需求,而非用下餃子的形式功利化地快速收割市場,屬于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豪華壁壘,才能真正建起來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