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吳忌寒:BCH和BTC應擱置分裂區塊鏈
8月13日消息,針對比特大陸出售BTC增持BCH一事,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再度引發BTC和BCH之間的斗爭。對此,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在推特上表態:BCH和BTC應擱置分裂,按照自己的路線繼續發揮作用。
2018年8月,比特幣(BTC)分叉一年了。
回顧那段并不久遠的歷史,比特幣還是你心中的比特幣嗎?
8月13日消息,針對比特大陸出售BTC增持BCH一事,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再度引發BTC和BCH之間的斗爭。對此,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在推特上表態:BCH和BTC應擱置分裂,按照自己的路線繼續發揮作用。
在2009年比特幣誕生之初,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并沒有特別設置區塊大小的上限。
有傳言稱,由于區塊傳輸部分的代碼是中本聰從別處copy而來,所以那時區塊容量最大可以達到32MB。
可是因為當時平均每個區塊僅需要承擔1~2KB的交易,有人認為,區塊容量過大,容易造成計算資源的浪費,還易引發DDOS攻擊(通過大量合法的請求占用大量網絡資源,以達到癱瘓網絡的目的)。
因此,為了保證系統的安全和穩定,中本聰最后決定把比特幣的系統區塊大小限定在1MB。
1MB的比特幣區塊每秒大約可以處理7筆交易,就當時比特幣的交易量而言,1MB的區塊容量是足夠使用的。
但從2013年開始,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水漲船高,比特幣的用戶規模日益擴大,1MB的區塊容量已經無法支持比特幣網絡進行快速交易確認,造成比特幣網絡擁堵。
比特幣社區開始探討如何給比特幣“擴容”問題。
其實,早在2010年時,一個名叫Jeff Garzik的人,在比特幣論壇上發帖,提出將比特幣區塊擴容到7.1MB。
一位名叫theymos的人跟帖回應,“這樣的改動,會讓其他人的系統無法兼容”。
中本聰也回帖認為,暫時不要改動,等區塊大小需要改變時再來改動。
就此,比特幣的是否擴容的問題,被擱置了下來。
直到2013年底,比特幣的交易量已經增長了四倍,網絡擁堵問題開始顯現。
這篇貼子才又被人扒了出來,再次詢問擴容問題。
只是此時,創始人中本聰早已隱退。
中本聰隱退后,比特幣的開發工作交給了Bitcoin Core(比特幣核心開發組),這個開發組的負責人就是中本聰的接班人Gavin Andresen。
2016年,Gavin Andresen提出要將比特幣區塊擴容到20MB,遭到了世界排名前五的四家中國礦池的反對,認為區塊太大,會造成傳輸延遲,影響礦池收益。
而另一邊,核心開發組內受雇于 Blockstream 公司的人認為去中心化是教義,1MB的鐵律不能更改。
主張采用不改變原有比特幣區塊容量的上限的Segwit 方案(隔離見證),即將比特幣實時交易在二層網絡進行結算,然后再將結果提交到比特幣區塊鏈的主鏈上進行登記,以減少比特幣網絡的工作量。
意見無法統一,Gavin Andresen與幾位支持區塊擴容的人,另建了一個開發組Bitcoin Classic,并獲得了包括 AntPool 和 BW 礦池在內的50%以上算力的支持。
Classic開發組計劃在支持率達到75%的時候,將比特幣區塊硬分叉到2MB。
于此同時,Core開發組向Classic開發組的支持者放話:
若想保持比特幣穩定,就要接受Segwit 方案;
若繼續支持Classic開發組,就等于和Core開發組鬧掰。
權衡之下,中國“礦業”要求Classic開發組在支持率達到90%時,才能進行硬分叉擴容,實質上是拒絕了Classic開發組達到75%支持率,即可硬分叉的請求。
大家還是希望可以在不鬧分裂的情況下,達成擴容共識。
很快,中國“礦業”和Core開發組在香港進行圓桌會議,達成“香港共識”。
計劃在2016年4月發布Segwit。
2016年7月發布非見證部分擴容到2MB的硬分叉代碼,并約定硬分叉代碼使用一年內,若能得到比特幣社區支持再行激活。
這個共識等于是在 Core開發組和 Classic開發組之間找到了一個妥協。
中國“礦業”希望Core開發組以此為起點,重視擴容需求。
可惜,不久后,Core開發組即開始表現出不打算遵守2MB硬分叉的跡象。
香港共識中止。
全球最大的礦機生產商比特大陸的CEO吳忌寒通Twitter喊話Core開發組, “不會在沒有2MB硬分叉代碼的情況下運行 Segwit。”
香港共識中止后,主張擴容的人士開始了新的探索。
2016年10月,比特大陸投資的新礦池ViaBTC,主張使用Bitcoin Unlimited 來擴容。
Bitcoin Unlimited是Classic開發組的成員Peter Rizun提出的擴容協商工具。
它可以使節點和比特幣礦工就增加區塊大小的問題,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當大多數人同意擴大區塊大小時,Bitcoin Unlimited即可擴大區塊。
Bitcoin Unlimited的主張得到礦業大佬江卓爾和Roger Ver的支持。
2016年11月,Core 開發組發布 Segwit 代碼,激活線95%。
可當時BitcoinUnlimited 和 Segwit 的支持率大約都在30%上下。
2017年3月,比特大陸旗下的螞蟻礦池(AntPool)開始支持Bitcoin Unlimited。
另一方面,Core開發組提出極端方案UASF(user-activated soft fork),主張在8月1日后孤立不支持Segwit的區塊使支持率達到100%,以激活 Segwit。
僵持下,有人提出了Segwit2mb,后改名為Segwit2x,主張回歸香港共識,合并激活Segwit軟分叉和2MB硬分叉。
2017年5月,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50多家知名的區塊鏈企業齊聚紐約參加共識大會,并簽署了“紐約共識”,開始準備Segwit2x。
值得一提的時,此次共識大會并未邀請Core 開發組。
同時,螞蟻礦池(AntPool)發布UAHF(user-activated hard fork)方案,表示如果Segwit2x未能及時激活,AntPool在8月1日時進行硬分叉對抗 UASF(user-activated soft fork)。
Segwit 激活,紐約共識第一階段完成。
一些礦池和公司宣布放棄或者稱自己從來沒有支持過2MB升級的方案。
Segwit2x 計劃面臨失敗。
于是,AntPool在UAHF方案下,在2017年8月1日對比特幣進行8MB上限的硬分叉,分叉出來的幣以比特現金(Bitcoin Cash)為名,簡稱BCH。
BCH的分叉,讓比特幣徹底變成了兩條鏈,擁有共同的歷史賬簿、原有用戶、礦業資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思路。
目前的比特幣部署了隔離見證、閃電網絡,更注重擴展性,未來也可能會上線智能合約等更多的功能。
屆時,比特幣或將致力于構建自己的生態,走上與以太坊相似的發展路徑。
比特幣的高交易費正逐漸喪失其“貨幣”屬性,同時,其“代幣”的色彩將會增強。
或許將來比特幣的價值將取決于作為一種代幣能否更好地助力生態整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不過,比特幣區塊鏈上部署的功能將越來越多,底層協議也將越來越復雜,將會影響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而比特現金刪除了隔離見證,而且已經從最初的8MB上限調整為32MB的上限,更加專注于比特幣的“貨幣”屬性。
對于比特現金而言,不僅具有比比特幣更強的“貨幣”屬性,也將以自己的方式修復擴展性。
目前,比特現金已經部署了智能合約,實現了發行Token的功能,并且在未來也有可能部署閃電網絡等新功能。
這樣看來,比特幣部署的技術和功能,比特現金在未來都能部署,但是比特現金(BCH)所實現的功能,比特幣卻無法達到。
在你心中,誰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